摘 要 本論文是為將人體器官移植及其相關行為的刑法評價與判斷作清晰交代,從人體器官移植意義與現實發(fā)展方面著手,主要欲說明人體器官移植當前面臨的主要困境,并以此作為本文研究的契機與開展。
關鍵詞 人體器官 移植 刑法
作者簡介:趙星,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與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98
人體器官移植是尖端的醫(yī)療技術,是生物醫(yī)學技術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大進步,是人類通過手術介入,根治頑固疾病的最直接有效的醫(yī)療手段。我國人口總數近十四億,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器官供需矛盾格外突出,人體器官作為不可再生組織,現在的醫(yī)療技術又無法用動物器官代替,全世界范圍內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人數眾多,導致器官供需極不平衡。中國的腦死亡標準,器官捐獻、移植立法都沒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因而實踐中開始出現商業(yè)化的人體器官,買賣人體器官現象應運而生,既包括非法摘取活人器官也包括盜取尸體器官行為。筆者嘗試思考我國人體器官移植與器官取得途徑的問題,加入刑法規(guī)范目的及精神來共同進行研究,嘗試從中找出切合法律標準及評價方式,協助人體器官移植行為在拯救患者生命健康的同時,也能找出符合公平正義,充分保障社會和個人法益的平衡點。
一、增加單位為犯罪主體
2007年發(fā)生的“廣東佛山童尸眼球缺失案”中,死者父母親訴稱其子在過世后,尸體由醫(yī)院轉移至市殯儀館,死者父母認為同濟醫(yī)院和佛山市殯儀館負有保護其子尸體完整的責任和義務,死者眼球的丟失是醫(yī)院以及殯儀館的失職,理應對此承擔責任。經兩級法院審理后作出判決,醫(yī)院及殯儀館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在此案中,由于刑法并沒有規(guī)定盜竊尸體器官的行為構成犯罪,刑法也就根本不可能介入,此案也只是以判決被告承擔民事侵權責任而了結。誠然,醫(yī)院和殯儀館有保護尸體完整性的義務和責任,承擔違約責任是必然的,但是此案中直接實施盜竊尸體器官的犯罪分子卻因為“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而逍遙法外,甚至完全沒有受到刑法追究的可能性,這是多么可怕的現象。
人體器官移植手術的高科技性和強專業(yè)性,離不開專業(yè)人士醫(yī)生和專業(yè)醫(yī)療機構的參與。此種犯罪的頻繁出現不僅會對公民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還會使人們對醫(yī)療機構失去信心,甚至產生恐懼心理,給社會造成恐慌。我國作為成文法國家,實行成文法制,成文法有其不可避免的僵硬性和滯后性,醫(yī)療機構應當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尚無明文規(guī)定。正所謂“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由于目前我國刑法尚未確立醫(yī)療機構在器官移植犯罪中的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醫(yī)療機構往往只承擔一定的行政責任,逃脫刑事法律責任的制裁,并且該條例只是國務院行政法規(guī),沒有上升到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的國家立法層面法律位階低,缺乏法的最高權威性。我們前文討論過的河南農民販賣腎臟案,這宗器官買賣案涉及北京幾家醫(yī)院,在對蔡少華的審判中,實施移植手術的醫(yī)生竟然只是作為證人出庭支持公訴,醫(yī)院也僅僅是被吊銷了經營執(zhí)照。蔡少華的辯護律師胡益華就表示,在我國進行的器官移植手術大多都是通過出具虛假的近親屬關系進行的,要從源頭上控制,就必須從嚴格監(jiān)控醫(yī)療機構入手。這起轟動全國的器官買賣案件,若是沒有專業(yè)醫(yī)生和醫(yī)院的參與,又怎么產生如此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增加單位為器官移植相關犯罪特殊主體,有助于威懾犯罪,促進我國人體器官移植相關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器官移植犯罪侵犯的是一個復雜客體,實施犯罪的主體也不當僅限于自然人,增加醫(yī)療機構等單位作為犯罪主體,明確醫(yī)院參與非法器官移植行為犯罪的罪刑,能彌補當今我國法律空白。
就法益保護的觀點來說,動用刑法規(guī)定處罰參與人體器官移植犯罪的醫(yī)療機構,似乎沒有一個充分的個人法益損害的必要性考量。法益的類型,除了個人法益外,還包括集合了各種抽象到具體利益而成的社會法益。法益的內容,最終必須指向與個人社會生活有關的一切利益。 直接將醫(yī)療機構作為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的犯罪主體。即醫(yī)療機構明知或應該知道在其醫(yī)療機構內實施的器官移植手術為組織出賣人體器官行為或強制摘取人體器官或摘取未成年人的器官,以單位犯罪論處,實行雙罰制,單位處以罰金,同時追究醫(yī)療機構負責人的刑事責任。
二、增設盜竊尸體器官罪
盜竊尸體器官犯罪行為不僅僅侵害了社會的良風美俗,侵犯死者的尊嚴與其親屬的利益,同時也會侵犯被移植病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并且嚴重地擾亂了我國的器官移植秩序。我國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傳承了一系列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對死者的尊重和敬畏深植于歷史文化中,盜竊尸體器官行為褻瀆死者,嚴重違背人類生命倫理,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竊取尸體器官的行為侵犯的是一個復雜的犯罪客體,即侵犯了社會的善良風俗和社會有序的公共秩序,踐踏了死者的尊嚴和傷害親屬的感情,同時也侵害了國家的醫(yī)療秩序。因此,盜竊尸體器官行為所侵犯的法益要遠遠大于盜竊、侮辱尸體罪所保護的法益。盜竊、侮辱尸體罪的法定最高刑期僅為三年有期徒刑,而盜竊尸體器官所獲利益往往極大,因此,增設盜竊尸體器官罪才符合罪責刑相適應制度。
尸體器官無疑是物,是權利人依法享有的直接支配和排他權利的物,只是因為其承載死者生前的意愿和后人的情感寄托,關系到社會公序良俗,所以具有特殊性。尸體器官是人體器官移植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也是犯罪的多發(fā)之源。目前人體器官極度緊缺,器官的價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铙w器官的移植往往會給捐贈者的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并且器官移植手術過程也具有較高的風險性,這使得很多捐贈者望而卻步。相對的,尸體器官要比活體器官更容易獲取,而且危險性較小,這就導致了尸體器官經常遭到非法的盜取甚至買賣。近年來,在廣東沿海等地,盜竊、販賣尸體的行為極其猖獗,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尸體這種物,當其器官能移植治病救人的時候,作為一種稀缺資源,無疑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在技術上是可以進行貨幣交換的。
因此,盜竊尸體器官行為,侵犯的客體已經不僅僅是社會的良風美俗,其同時也侵犯了尸體器官所有權人的物權所有權。
被我國學者楊立新教授稱為“推動中國人格權立法發(fā)展的十大經典案件”之一的1992年“楊愛玲等訴蘭州軍區(qū)烏魯木齊總醫(yī)院擅自解剖死者尸體留取臟器侵權糾紛案”中,原告楊愛玲提出控訴稱死者生前并沒有做出死后捐獻器官的意思表示,且被告沒有經過死者親屬的同意擅自解剖了死者的尸體,并將死者的臟器全部取出,原告訴稱被告醫(yī)院的行為已經構成侵權,要求法院確認被告侵權并且承擔侵權賠償責任,返還死者臟器等訴訟請求。一審法院經過審理支持了原告包括侵權精神損害賠償金在內的全部訴訟請求,確認原告享有對死者尸體的處分權,被告醫(yī)院的行為已經構成了侵權。該案經過被告上訴后二審,二審法院維持一審判決,確認被告承擔侵權責任。通過該案的判決,可以看出對尸體器官的侵犯是對所有權人所有權的損害。
貝卡里亞在其傳世之作《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指出:“犯罪對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們犯罪的力量越強,制止人們犯罪的手段就應該越強有力。這就需要刑罰與犯罪相稱?!北I竊尸體器官的行為首先勢必破壞尸體的完整性,僅破壞尸體的行為侵犯的法益為社會的良風美俗和死者親屬的誠摯情感,然而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盜竊尸體器官之后往往會進行倒賣或者由行為人本人參與操作將盜竊的尸體器官移植給病患,甚至引發(fā)更嚴重的后果。衡量犯罪最根本的標尺就是看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性,顯然盜竊尸體的器官將會牽連出其他關聯的違法犯罪行為,僅此而言,盜竊器官的行為侵犯的法益將不僅僅限于社會的良風美俗,對社會的危害絕不僅限于妨害社會的公共管理秩序。
三、結論
器官移植的醫(yī)療手術,是近代二十世紀逐漸開始蓬勃發(fā)展的先端醫(yī)療技術,被譽為二十一世紀醫(yī)學之巔。本論文是為將人體器官移植極其相關行為的刑法評價與判斷問題作清晰的交代,從人體器官移植意義與現實發(fā)展方面著手,主要欲說明人體器官移植當前面臨的主要困境,并以此作為本文研究的契機開展。人體器官移植能拯救患者生命,恢復身體健康的新興尖端醫(yī)療技術,希望能持續(xù)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美好健康生活及未來。站在刑法保護法益的任務立場,器官移植中涉及到諸多的法益侵害問題。本文就該如何從刑法評價的觀點,結合實踐案例,檢討目前人體器官移植相關程序的合法化標準,涉及的是人體器官移植效益及法益保護目的間的平衡關系。
通過前文的論述和司法實踐可以知道,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器官移植犯罪猖獗,包括我國在內的諸多國家頻頻發(fā)生醫(yī)生及醫(yī)院參與器官移植犯罪的丑聞,而就目前我國刑事法律,并沒有針對醫(yī)院參與器官移植犯罪的處罰。本文就目前刑事法律法規(guī)已有立法的基礎上,提出增設醫(yī)療機構作為器官移植犯罪的單位犯罪主體,從專業(yè)技術源頭阻斷犯罪,增設盜竊尸體器官罪,以期達到威懾犯罪,保護人民之刑法任務。
參考文獻:
[1]史尚寬.民法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王澤鑒.侵權行為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魏振瀛.民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王利明.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及說明.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5]梁慧星.民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王作富.刑法分則實務研究.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7..
[9]張明楷.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0]周光權.刑法各論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1]喬偉.律師手冊.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6.
[12][意]貝卡里亞著.黃風譯.論犯罪與刑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13]王澤鑒.民法總則.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14][德]迪特爾·梅迪庫斯著.邵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5]陳興良.刑法哲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