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面對法國巴黎和美國洛杉磯爭辦2024年夏季奧運會,國際奧委會決定在落選城市舉辦2028年奧運會。看上去,最高興的是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解決了未來11年奧運會的落腳點。巴黎和洛杉磯也高興,因為此舉確保了申辦沒有失敗者。但是,像當事者那樣興奮的并非多數(shù),更有人稀里糊涂地成為擔憂者,這在國際奧委會通過決定后的輿論評價中占比不低。
有評論認為國際奧委會是在“提前甩賣”,“曾幾何時,奧運會這個被擠破頭爭著舉辦的‘香餑餑,如今卻成為人人嫌棄的殘羹冷炙,真是令人唏噓!”為何對奧運會及其承辦權如此不屑一顧,有必要理出個究竟。
持此觀點者將承辦奧運會視為名利雙收的美事,更在意的還是經(jīng)濟收獲?;乜礆v史進程,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原本不具有也不產(chǎn)生任何經(jīng)濟價值和利益,隨著盛會規(guī)模和各項標準越來越高,奧運會的巨額成本令人望而生畏,連發(fā)達國家也不敢背這個包袱。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國際奧委會有條件地開放了商業(yè)禁忌。此后20多年里,歷屆東道主無不是金牌金錢雙豐收,但奧運會從一個難題走向另一個難題。
一次確定兩屆奧運會舉辦城市的做法并非創(chuàng)舉,奧運會歷史上就有先例,世界和洲際大賽多有效仿。也是在1984年,北京與廣島爭辦亞運會,亞奧理事會決定中日依次承辦1990年和1994年亞運會。2000年,中國和泰國爭辦亞洲杯,亞足聯(lián)也采取了一次確定兩國先后承辦兩屆比賽的做法。2015年,國際奧委會投票選擇2022年冬奧會舉辦地,如果不是北京和阿拉木圖同為亞洲城市,說不定也會一次性確定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先后做東。
近年來,各國申奧熱情下降,經(jīng)濟負擔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譬如,反恐壓力下不得不大幅提高安保預算,不能都算成經(jīng)濟賬。國際奧委會盡力減少因規(guī)格過高造成不必要的開支,例如對申辦青年奧運會提出明確要求,以不得新建大型場館為條件。洛杉磯此次申奧能跟巴黎平分秋色,一個重要原因正在于承諾不興建場館,全部使用現(xiàn)有設施。發(fā)達國家的城市基礎設施完備,勞民傷財、大興土木的可能性也小,因此,不能簡單說國際奧委會目光回到大國強國。體育場館本身就是經(jīng)濟實力的體現(xiàn),達標的國家越多,愿意申奧的也越多,奧運會選址范圍越開闊。
16年前的今天(7月13日),北京申辦奧運成功,入夜,舉國歡慶,報紙?zhí)匕l(fā)號外。當時只有十幾歲,似懂非懂的半大孩子,現(xiàn)在已過而立之年。親歷過歷史時刻,最能感受到申奧成功帶給國家和民族的驕傲與榮耀,豈是可以拿到市場上論價的!
奧林匹克運動的形式是體育競技,奧運會的運作借助市場手段,但它的本質是全人類文化教育和理想交流。只要有機會、夠條件,誰不想在自己家里辦一回!▲
(作者是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