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哲彬 (四川大學 610225)
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中的物質文化
——淺談《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化瑰寶的鑒賞
賈哲彬 (四川大學 610225)
提起中國古代,人們首先浮現(xiàn)在腦海中的是那些雄壯秀美、擁有偉大歷史烙印的事物,比如:瓷器、絲綢、兵馬俑、長城。難道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就只展現(xiàn)在這些東西之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孫機先生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為后輩們介紹了先輩留下的智慧結晶,或小或大,或精致或粗糙都是我們發(fā)展到如今輝煌的基石。從中反映出中國古代不僅有亂世帶來的英武神器,更有和平中小農經(jīng)濟平淡中帶來的甘甜,支持這古代社會生活不斷進步。
古代社會生活;中國特色;古代文化;茶具
孫機先生用農業(yè)與膳食,酒、茶、糖、煙,紡織與服裝,建筑與家具,交通工具,冶金,玉器、漆器、瓷器,文具、印刷、樂器,武備,科學技術等十個部分來展開本書。作者好像只是簡單的將全書分為這十個章節(jié),但是卻在這十個章節(jié)中,涵蓋了社會中各階層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生活,還有宗教,藝術、禮儀、風俗等在物質方面的表現(xiàn),看似簡單實則包羅萬象,將接近中國古代生活全貌的場景展現(xiàn)于我們。
該書廣泛涉獵了衣食住行等方面,語言考究。生動的用詞又讓人們有畫面感地想象出具體場景是該書的魅力所在。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在《社會分工論》中提到“組織之間的功能互補成為社會穩(wěn)定生存的重要條件”,社會結構具有穩(wěn)定性就必定各方面都有涉及,在小而局限的古代社會,雖然人們占有的社會資源有限且利用能力不如現(xiàn)在,但各方面都在依靠著發(fā)展,相輔相成地進步便是中國古代生活的全貌。
民以食為天,開篇即為農業(yè)與膳食。農業(yè)上主要講述了生產(chǎn)工具的演變,相比之下膳食的敘述比例更大。在膳食上作者分別從糧食、蔬菜、水果、面食、調味品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地介紹。其中最濃墨重彩的是炒菜的流行與筷子之間的關系,要吃到油汪汪又滾燙的美味,需要借助工具,先輩們結合生活經(jīng)驗輕松解決這一問題。
素有絲綢之路的經(jīng)典故事,自然也少不了對紡織與服裝的介紹,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始終貫穿著等級的觀念,所穿的衣服顏色、質地、紋飾必須與身份符合,各個時期的服飾有較大的差異,往往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而迫使原來的服裝發(fā)生改變,這在歷朝的雕塑陶俑繪畫形象中可以看到,他們具有區(qū)分時代的功用。比如鮮卑帽發(fā)展而來的幞頭成為隋唐宋人物著裝的典型特征,并且因為其多變而具有了斷代的作用。
中國特色建筑自然也是人們想要了解的,在建筑與居家上,中國古代之建筑和西方有很大的區(qū)別,其中最顯著的當屬建筑材料了,東方多土木結構西方多石結構,土木結構建設相對容易些,靈活性較好,裝飾多樣,并且,其中的榫卯結構更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創(chuàng)造。
在古代社會生活中,車馬當然是交通工具的主力軍,同時作者將舟、與等的甲骨文與舟、與等實體相比較,顯得豐富而有趣;為冶金,青銅器自然是主要介紹對象,而我們所熟知的范鑄法、失蠟法,還有各式的紋樣裝飾等等都包含其中。
文字、印刷和樂器,這些都是在推動中國文化不段發(fā)展壯大的必要條件。自古英雄能文善武,武備自然也被提及,孫機先生談到武備,基本就是戰(zhàn)爭中使用的武器和防護用具。
文章在精不在多,作者從這些方面展示了支持著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基石,是金子總會發(fā)光,那么這些瑰寶便如同引導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明燈。
書中描述生動之一的便是茶具,一方面,在之前工藝美術史的學習中,本就對中國宋明時期精美的瓷器嘆為觀止,加上再去宋瓷博物館中所見瓷器實物,精美絕倫,還有宋代人斗茶時所用的茶具實在奇特有趣而好看。
通過作者的描述并結合相關書籍,不難發(fā)現(xiàn)宋代人對茶真是推崇至極。中國古代的飲茶之風“興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而宋代流行沖茶并且斗茶成風,而為了分辨水痕從而比出高低,宋代人就改用黑瓷,并在黑色瓷上大做文章,從而燒制出兔毫盞、油滴盞、玳瑁盞等茶具。而我們上次前往宋瓷博物館所見就有油滴盞與玳瑁盞。也就是在黑色釉的表面密布白色或銀色花紋。這類專門用于斗茶的茶具瓷器也是精美絕倫的。宋代人對茶是十分講究的,雖然在唐代就已經(jīng)興起了“點茶法”,即以沸水沖茶末的飲茶方式,但是到了宋代,點茶的茶末越來細,茶餅的制作也日益精工。宋代人飲茶時要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后燒水煎煮,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為擊拂。反之,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是茶湯優(yōu)劣的依據(jù)。正是由于這種斗茶法要驗水痕,而茶色貴在“純白”,而白色的痕跡在黑瓷盞上顯得最分明。為斗茶所需,黑盞瓷就不脛而走,全國各地都開始興起做黑瓷。
在作者筆下的斗茶生動有趣,沒有拗口的文言,不是單純的羅列,也不是干癟的敘述,有邏輯的分析,有對古文的旁征博引,也有鮮活的故事,我的腦海中不自然的就會出現(xiàn)一幅幅場景:使者用精致的罐器盛著銀色茶餅,供獻給皇帝時驕傲自豪;普通農家廚娘在桌前擦拭茶具時,自然而閑暇;斗茶現(xiàn)場,凝重表情的參賽者、交頭接耳的看客,顯現(xiàn)活動的隆重。原來“斗茶”如此有趣??赡苁怯懈杏跁械娜の叮矣X得我對博物館有了更濃厚的興趣,想再去看看宋瓷博物館中的那一件件黑瓷盞,看著他們仿佛就能看到幾百年前的生動有趣的生活場景,看到過往時空里人和事的鮮活再現(xiàn)。
書中還有很多在歷史中鮮麗的瑰寶,作者都對其進行了生動有趣而又全面詳細的論述。作者的語言生動活潑,但是研究還是嚴謹細致的,一方面,本書領域廣闊,內容豐富,但是每個部分都物證真實,史料全面,象在介紹宋代人飲茶時就在紛繁復雜、不同類別的文物素材中擇取出與研究問題相關的具體文物素材,書中大量出現(xiàn)了黑瓷盞的圖片資料,同時,在文獻資料上也十分豐富,引用了各類不同的古今文獻,包括正史、雜史、詩詞歌賦、方志等等,種類全面豐富。而且作者的觀點鮮普遍明,結論準確。而且他會根據(jù)已有文獻來不斷從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來不斷考證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講述方式在鑒賞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同時,也拓寬了人們對中國古代瑰寶的視野。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華書局,2014.
賈哲彬(1995- ),男,漢族,山西太原市人,學生,藝術學學士,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繪畫專業(yè),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