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軍
摘要 介紹了渦麥9號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產量目標和生育指標、精細整地、種子處理、科學播種、查苗補種、合理施肥、水分管理、預防春霜凍害和低溫冷害、化學調控、病蟲草害防治、適時收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小麥;渦麥9號;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0-0024-02
1 產量目標和生育指標
產量目標:9 000 kg/hm2。
產量結構:穗數675萬~720萬穗/hm2,穗粒數36~40粒,千粒重40~42 g。
冬前壯苗指標:越冬期主莖葉齡6.5~7.5葉,單株一級分蘗3~4個,其中2~3個分蘗達3片以上,次生根7~8條,葉片清秀。
莖蘗動態(tài)指標:基本苗225萬~240萬株/hm2,越冬期1 125萬~1 275萬株/hm2,返青期1 275萬~1 425萬株/hm2,拔節(jié)期1 425萬~1 650萬株/hm2,成熟期有效穗數675萬~720萬穗/hm2。
2 精細整地
選擇交通便利、能灌能排、土地平整、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養(yǎng)分充足、結構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地塊。選用大型機械作業(yè),實行大犁深耕或深松,加深耕層,深度達20 cm以上,耕后耙2~3遍,耙細耙透耙實,做到上無坷垃、下無臥垡,地面平整,無“龜背田”。若選用旋耕機械整地,耕深應在15 cm以上,耕翻后盡快耙耱、鎮(zhèn)壓2~3遍,以疏松表土、破碎土垡、平整地面、耙碎土塊、抗旱保墑、上松下實。
3 種子處理
提倡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沒有用種衣劑包衣的種子要用藥劑拌種,選用2%戊唑醇(立克莠)50~75 g+40%辛硫磷75 mL加水1.5 kg,拌麥種50 kg,邊噴邊拌,拌后堆悶3~4 h,待麥種晾干后即可播種[1]。
4 科學播種
一是足墑適期播種。要足墑下種,土壤墑情不足時,一定要先造墑,后整地,再播種。適宜播種期為10月10—15日。在適宜播期內,應掌握“寧可適當晚播,也要造足底墑”的原則。二是適量播種。適宜基本苗225萬~240萬株/hm2,播量165~180 kg/hm2,玉米秸稈還田麥田播量180~195 kg/hm2。三是精細播種。實行機條播,播種深度3~5 cm,行距20~22 cm。播種機不能行走太快,以5 km/h為宜,以保證行距一致、深淺一致、下種均勻、不重播、不漏播,播種時每隔4 m左右留一行道,行距30 cm,便于中后期田間管理,不傷麥苗[2]。
應選用帶鎮(zhèn)壓裝置的小麥播種機械,在小麥播種時隨種隨壓,在小麥播種后用鎮(zhèn)壓器鎮(zhèn)壓2遍。尤其是對于秸稈還田地塊,一定要在小麥播種后用鎮(zhèn)壓器多遍鎮(zhèn)壓。
5 查苗補種
出苗后,要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對于缺苗斷壟地塊,要盡早補種。可選擇與該地塊相同品種的種子,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后,開溝均勻撒種,墑情差的要結合澆水補種,補種工作務必在出苗后3 d內結束[3]。
6 合理施肥
首先是施足基肥,在玉米秸稈還田的基礎上,推廣使用有機肥,合理調配氮、磷、鉀肥,補施中微肥;推廣化肥深施和氮肥后移技術。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施硫酸鋅15 kg/hm2、純N 210~225 kg/hm2、P2O5 75~90 kg/hm2、K2O 90~105 kg/hm2。有機肥、磷肥、鉀肥及鋅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氮肥的60%作基肥,40%在拔節(jié)期至孕穗期追施。有條件的可施用48%緩控釋肥(23-12-13)750 kg/hm2作基肥,拔節(jié)至孕穗期根據苗情長勢追尿素90~120 kg/hm2。其次是重施拔節(jié)肥,返青期一般不追肥,3月中下旬重施拔節(jié)肥??勺肥┑浂獜秃戏?25 kg/hm2或尿素150 kg/hm2,以鞏固分蘗成穗,減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單位面積穗數和穗粒數。孕穗期對拔節(jié)肥施量不足,葉片發(fā)黃,表現脫肥早衰的麥田,遇雨追施尿素45~60 kg/hm2。追肥方式提倡采用機械追施效果為佳??稍谛←湷樗胫凉酀{期噴施葉面肥,具體方法:用98%磷酸二氫鉀1.5 kg/hm2或稼福樂750 mL/hm2兌水450 kg/hm2進行噴灑,也可選用美洲星、黃腐酸等葉面肥。對葉色發(fā)黃,有脫肥早衰現象的麥田,加入尿素7.5 kg/hm2噴灑,增產效果更佳。每隔7 d噴灑1次,連噴2~3次。最好在晴天10:00前或16:00以后進行噴施,以免燒傷葉片,利于吸收[4]。
7 水分管理
適時澆分蘗水和越冬水。適期播種的小麥,出苗后15~20 d(11月上旬)開始出現分蘗,如果分蘗期土壤表墑不足,必須澆1次水。越冬前(12月中旬),如土壤干旱,要澆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為春季生長打好基礎。
8 預防春霜凍害和低溫冷害
小麥拔節(jié)期出現倒春寒天氣,地表溫度降到0 ℃以下,就會發(fā)生春霜凍害,發(fā)生凍害的麥田,幼穗將被凍死,不能抽穗;孕穗期遭受0~2 ℃低溫對幼穗小花發(fā)生的危害為低溫冷害,發(fā)生低溫冷害的麥田會造成空穎白穗。預防春霜凍害和低溫冷害的有效方法是在寒流來臨前灌水,增加田間濕度。受凍后,立即施速效氮肥、澆水、噴施營養(yǎng)液,保證小麥正常灌漿,提高粒重,減輕凍害損失。
9 化學調控
播量偏大或生長偏旺麥田,于起身期用國光矮豐600~750 g/hm2或壯豐安600~750 mL/hm2,兌水450 kg/hm2噴霧,抑制小麥基部第一、二節(jié)間伸長,使節(jié)間短、粗、壯,提高抗倒伏能力。
10 病蟲草害防治
10.1 病蟲害防治
冬前主要防治小麥潛葉蠅和麥蜘蛛。防治小麥潛葉蠅,可用1.8%阿維菌素300~450 mL/hm2兌水450 kg/hm2噴霧,或用4.5%高效氯氰菊酯450 mL/hm2+40%氧化樂果1 200 mL/hm2 兌水450 kg/hm2 噴霧。防治麥蜘蛛可用20%噠螨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早春主要防治紋枯病、麥蜘蛛。返青至拔節(jié)期是藥劑防治小麥紋枯病的關鍵時期,當病株率達到5%~10%時,用20%井·蠟芽懸浮劑(紋霉清)750~1 500 mL/hm2,或12.5%井·蠟芽水劑2 250 mL/hm2,或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750 g/hm2,兌水600 kg/hm2噴霧。施藥時要加大用水量,對準小麥中下部噴藥,使藥液能流到小麥基部,以提高防效。當麥田蜘蛛密度達到每1 m行長600頭以上時,可選用1.8%阿維菌素2 000倍液,或20%噠螨靈1 000~1 5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5]。
后期(抽穗—成熟)主要防治小麥赤霉病、銹病、蚜蟲、小麥吸漿蟲、麥葉蜂等病蟲害。小麥赤霉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在小麥揚花期遇連陰雨或有霧天氣,極易暴發(fā)成災,應在小麥齊穗至初花期提前施藥預防??捎?5%戊·咪600 mL/hm2或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 kg/hm2兌水450 kg/hm2噴霧,若花期遇雨霧,應在藥后5~7 d再噴1次,防止二次侵染。在銹病防治上,當病葉率5%時,用15%粉銹寧1.2 kg/hm2或20%粉銹寧乳油900 mL/hm2,兌水450 kg/hm2均勻噴霧,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次。在蚜蟲防治上,有蚜株率達到25%,蚜量250頭/百株以上時應開展防治。可用10%吡蟲啉450 g/hm2,或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300 g/hm2,或40%氧化樂果750 mL/hm2,兌水450 kg/hm2噴霧防治。在小麥吸漿蟲防治上,于小麥抽穗揚花前,成蟲盛發(fā)時用20%殺滅菊酯3 000倍液常規(guī)噴霧,或用50%辛硫磷1 500 mL/hm2兌水225 kg/hm2低容量噴霧。在麥葉蜂防治上,當有蟲18頭/m2時開始施藥,在3齡前用50%辛硫磷1 500倍液,于傍晚或10:00前噴霧,以提高防治效果。可將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農博士、美洲星)與預防赤霉病或防治銹病的藥劑以及防治蚜蟲或吸漿蟲的藥劑等混合在一起使用,用量按使用說明書,但兌水量應不少于450 kg/hm2,噴藥時間應掌握在晴天的10:00前或16:00后進行,以免混合后的藥液濃度高,燒傷葉片,利于吸收,達到“一噴三防”的目的[6]。
10.2 化學除草
冬前(出苗—越冬)于11月中、下旬,小麥3~5葉,溫度8 ℃以上,田間雜草已出土90%,是防除雜草的最佳時期。以野燕麥、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用6.9%精惡唑禾草靈(驃馬)水乳劑600~900 mL/hm2兌水600 kg/hm2噴霧;以豬秧秧、播娘蒿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用使它隆乳油750 mL/hm2,或20%雙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劑75.0~100.5 g/hm2,或5.8%雙氟·唑嘧胺150 mL/hm2,兌水600 kg/hm2噴霧;闊葉類和禾本科雜草混合發(fā)生的麥田,用6.9%精惡唑禾草靈水乳劑750 mL/h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750 mL/hm2,兌水600 kg/hm2噴霧。冬前未防除雜草或春季雜草較多的麥田,應于小麥返青期,日平均溫度在8 ℃以上時防除麥田雜草,防除藥劑同冬前。小麥拔節(jié)后嚴禁用藥,以免產生藥害。
11 適時收獲
小麥的適宜收獲期為蠟熟末期。收獲前去雜去劣,選用聯(lián)合收割機收獲,收獲后及時晾曬。入倉籽粒含水量控制在12.5%以下,以防發(fā)生霉變。
12 參考文獻
[1] 彭敏.綠色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6(6):66-67.
[2] 杜世州,肖揚書,喬玉強,等.淮北地區(qū)不同播期條件下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組裝[J].農學學報,2014(9):6-12.
[3] 褚冰倩,喬文峰.兗州市優(yōu)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3):86.
[4] 趙廣才.北方冬麥區(qū)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8(5):91-92.
[5] 張進忠.安陽市優(yōu)質強筋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yè)大學,2006.
[6] 趙君實,劉和平.山東小麥高產栽培體系與配套技術[J].山東農業(yè)科學,1996(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