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東
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幼稚的,這也恰恰是心理防御機制的特點之一,
就是以看似合理、有意義,而實際上是荒謬、無意義的行為來消除
自己內心的痛苦
分析心理學專家
前幾天,在上海浦東機場,一位80歲的老人往飛機發(fā)動機扔硬幣“祈?!?,最后導致飛機晚點數小時,150余名乘客滯留機場。事件一出,網上各種評論之聲,有的批評子女未盡義務,有的批評老人太幼稚,更多的則是自嘲中國人太喜歡扔硬幣了,從“金錢眼”、景點水缸、神像甚至發(fā)展到了恐龍化石等等,無一不是人們投幣的對象。
投幣祈福的活動最初的起源是什么,或許和宗教里“舍”的文化相關,無從考證,也并不是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我想說的是祈福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補充一些心理學的知識。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提出了“心理防御”這個概念。他認為,人們常常會面對來自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或現實情況與本能需要之間的矛盾壓力,為了調和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讓心理系統獲得平衡和舒適感,人們的心理就產生了一種調節(jié)的機制,這種調節(jié)機制就是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合理化的心理防御,魯迅先生所描寫的“阿Q精神”就是這種心理防御機制。阿Q被小D欺負,一方面阿Q內心非常氣憤,另外一方面現實情況是他又打不過小D,于是說上一句“兒子打老子”,潛臺詞就是小D是兒子,自己是老子,老子不跟兒子一般見識,于是不出手報復就“合理”了,自己心里也舒服了。
生活中也很常見“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比如你被領導嚴厲批評一通,你又不敢反駁,而心里又很不爽,于是你可能會想“可能領導在家里被老婆訓了”之類的理由,為自己內心平衡找到“理由”。
除了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機制之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心理防御機制叫“抵消”。所謂“抵消”就是人們會以象征性的行動來抵消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最常見的“抵消”行為就是如果有人說了不吉利的話,聽者或者說話者本人用吐口水的方式來“抵消”不吉利話產生的恐懼。
生活中這種現象還是很多的,有一次我在河北講課,一個學員不小心踩到了井蓋上,而按當地人的說法踩井蓋會有霉運,當時她便急忙拍了拍自己的屁股,說這樣就可以消除掉踩井蓋可能帶來的不好的后果。這就是典型的“抵消”的心理防御機制。
有了以上知識的補充,我們就比較不難理解老人往飛機發(fā)動機里扔硬幣“祈福”的行為了。估計這個老人坐飛機應該是比較少的,即便是坐飛機比較多的人,在面對“飛離地面”這種違背了我們一般生活狀況的情況時,內心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恐懼。怎么處理這種恐懼呢?有的人可能會告訴自己“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進而消除內心不安,這就是合理化的心理防御;而這位老人則采用扔錢這種象征的行為來“抵消”自己的恐懼,也就是采用了抵消的心理防御機制。
很顯然,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幼稚的,這也恰恰是心理防御機制的特點之一,就是以看似合理、有意義而實際上是荒謬、無意義的行為來消除自己內心的痛苦。但這并不是說心理防御機制完全是錯誤的或者不好的,正是有了心理防御,人們才能夠抵擋各種各樣的心理矛盾和痛苦,才能“幸?!钡鼗钕氯?。
當然,由于心理防御的虛假性和幼稚性,當人們過度使用某種心理防御的時候就可能產生心理疾病。比如上文所說的“抵消”的心理防御機制就可能會引發(fā)強迫癥,也就是有些人會用某些儀式性的行為(比如關門、檢查煤氣設施等)來抵消內心的恐懼,不做這些行為心理不安,做了之后又覺得幼稚無聊,于是產生糾結矛盾,便表現為強迫癥了。
對于心理防御機制,最好的處理辦法是覺察,也就是知道自己某些行為是心理防御,這樣就不會過度依賴這些防御機制,也不會對自己的某些行為感到糾結。而像老人往飛機扔幣這樣的行為,除了覺察之外就是加強管理了:老人要自我約束,家人協助約束,機場管理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