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振文 攝影張潔瓊
碧山人來 小記榮斌、毓瑾二人展
文吳振文 攝影張潔瓊
吳振文:
河北省稍可軒博物館館長
河北省盆景雅石行業(yè)協(xié)會會長
石家莊當代美術(shù)館館長
侯予先生是我敬重的金石學家、收藏家,在國內(nèi)的相關(guān)領(lǐng)域頗有建樹。著名的西京學堂便是先生發(fā)起和主辦的。兩年前我曾受邀參加先生在河南洛陽舉辦的某展覽,席間閑談,先生問:“石家莊有一四九山房王榮斌你可有交往?此人雖年輕,印章卻很棒,是個頂尖高手?!笔仪f的書畫篆刻名家我自是認識不少,卻從未聽說過這個名字,怕也是沽名釣譽之徒罷了。侯予先生既推介了微信,便也匯了一千元過去定制了一枚印章。
梁鑒先生每次來石門,我們都很開心。先生每次來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各領(lǐng)域的頂級藏家,更有其祖父(梁思成)、祖母(林徽因先生)那些未曾聽聞的往事。去年夏天梁先生過石門,參觀完正定大佛寺梁思成紀念館后在“撈天下”用餐。此次先生帶來的專家有北大著名學者李靈、杭州著名藏家止水齋孔震先生、沽上著名藏家雅頌齋主張音濤先生、著名畫家李云雷先生等。河北省收藏協(xié)會副會長王會軍、馮良玉等先生和我作陪,榮斌也在座。幾位外地藏家席間談起此次來石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認識下網(wǎng)上、微信中大名鼎鼎的篆刻高手四九山房王榮斌。見到榮斌后大家都贊嘆,沒想到榮斌竟是如此的年輕有為,不到三十歲的年紀,竟有如此的造詣。榮斌很安靜,只是聽著我們的聊天,話也不是太多。
席間有個小插曲。我平時偶爾收藏些古玉、古璽印之類,近日得到一枚三晉青銅古璽印,興奮地向大家炫耀。幾位搞文字的專家傳閱后贊嘆不已,斷為三晉璽印精品。我也更加得意起來。傳閱到榮斌手里后,看了半分鐘不到便提出了疑問,從銹色和文字等諸多方面指出此印為偽品。此話一出,在座諸專家都為之一驚,紛紛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起來。此時大家才看出問題,紛紛同意榮斌的看法。此次是我第四次見榮斌,也正是這次之后我對榮斌有了新的了解。在以后的時間里,我收藏漢戰(zhàn)古璽印時多次征求過榮斌的意見,他給出的意見也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由于榮斌平時印章訂單頗多,我拿到定制的印章也是在一年多以后。想來卻也感激起侯予先生來。
東官?? 戰(zhàn)國
稟相如 戰(zhàn)國三晉
長茶 戰(zhàn)國
共 戰(zhàn)國
事朝 戰(zhàn)國三晉
魏期 戰(zhàn)國三晉
趙毄楀 漢
回想起展覽當天,集聚的不僅是金石學術(shù)研究圈、收藏圈的朋友,更多的有古琴、古兵、古玉、古泉、書畫、盆景、花道、茶道等諸多圈子的朋友。從新老藏家的相互交流學習中,我體會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之美給人帶來的享受和幸福。
我自己有一個平時友人閑聚喝茶的小地方,因我藏有明代書法家傅山先生親體匾額《稍可軒》,便用它做了這閑所的名字。平時擺放些自己的藏品,友人來過,品茗賞古,倒也自在安然。稍可軒平日也是有些展覽的,北京的嘉德、東正等諸大拍賣公司石家莊站的預展便是在這里舉辦。至于私人的展覽我是極少做的。去年榮斌提出在稍可軒同愛新覺羅·毓瑾做一金石書畫篆刻小展的想法,毓瑾我也是熟識的,道光皇帝五世孫,書畫皆精,也是青年才俊。感動于兩位的才華,我便也欣然答應了下來。
經(jīng)過近一年的準備,展覽終于在2017年春節(jié)前的1月14號開幕了。展覽活動當天,旭宇先生飽含激情地致了開幕辭。開幕式后我所敬仰的張守中先生以中國古文字為題進行了一場講座,先生身體欠佳,本預計四十分鐘的講座竟持續(xù)了近兩個小時,結(jié)束后先生仍激動不已。其間,外庭諸友人作拓、撫琴、吹簫、觀展各得其樂,幾個不同圈子的朋友各自聚集,聊得熱火朝天。古錢幣國內(nèi)第一藏家趙少泉同諸多同道于內(nèi)廳一邊作拓一邊相互交流藏品,也自有一番熱鬧。
毓瑾和榮斌的此次雙人展,是由河北省金石學會和石家莊當代美術(shù)館合作主辦的,也是我們石家莊當代美術(shù)館、撈天下十周年系列展覽之一。省文化廳王離湘書記見到榮斌的展覽后也給予極高評價。王書記指出,無師自通和不淺嘗輒止是天才藝術(shù)家必備的兩個條件。師古不泥古,緊隨時代的發(fā)展,這是當下藝術(shù)家需要去體會和認識的,也是榮斌要去嘗試和努力的。河北省金石學會會長謝飛觀展后更是指出,不懂得金石學,對文化和收藏就不會有深度和廣度的理解。
回想起展覽當天,集聚的不僅是金石學術(shù)研究圈、收藏圈的朋友,更多的有古琴、古兵、古玉、古泉、書畫、盆景、花道、茶道等諸多圈子的朋友。從新老藏家的相互交流學習中,我體會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之美給人帶來的享受和幸福。這種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是至純至美的。此次展覽雅集竟也成了我主辦過的最成功的的聚會之一。在以金石學這個最高端、最豐富的收藏門類為主角的雅集中,我向榮斌、毓瑾等這些逐漸成長起來的年輕藝術(shù)家收藏家們學習到了許多,也獲得了更多精神上的體驗。未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強勢復興中,我相信自己會體會到更多的樂趣和享受。
編輯/王智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