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
威海恒山實驗學校
留住“讀書的聲音”
孫琳
威海恒山實驗學校
我們用吟誦來內(nèi)化我們的孩子,傳統(tǒng)文化就會走進孩子的心里,心與心的交流跨越時代的感悟和力量。這是一場流光溢彩的盛宴,更是誦字融情的經(jīng)典美讀。
遇見;吟誦;讀書
題記:
等待
度過這風霜孕育的寒冬
一個黎明即起的長夜
等待你的蘇醒
等待第一聲春雷的驚喜
再與你一起,春暖花開
——西子文君《與你一起春暖花開》
作為母語的教者,文字的殿堂特別是古詩文中的音律、意象、意境之美,美在何處?如果只是從解說中把詩文說破,結果失去了詩文原有的味道;如果直譯,更是失去了唐詩宋詞的韻味。2014年威海恒山實驗學校依托省級課題《基于學生立場的九年一貫語文核心素養(yǎng)研究》,發(fā)揮九年一貫制優(yōu)勢,在中小學的語文課堂之外開展吟誦活動,尋求字里行間的旋律美,2014年威海恒山實驗學校開始了“書聲瑯瑯”。
每一份遇見,蕩漾著神奇的色彩,細細去感受,每個人都是生命中的一道斑斕。
日課程整合早中晚三個小時間段,分別關注朗讀、習字、自主閱讀。學生在每天清晨誦讀新詩;午習字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讀本結合;晚自讀摒棄學段間的知識斷層與習慣割裂,根據(jù)所處學段選擇書目:低年級段讀繪本、中高年級段讀兒童文學、中學讀名人傳記。
周課程整合課時,整合教學目標、整合課內(nèi)外文本,將零碎的感受、情感整合,變?yōu)橄到y(tǒng)化的認知,內(nèi)化為學生生活中的閱讀所需要的素養(yǎng)。其中單篇精讀60或90分鐘,單元內(nèi)略讀課文群文整合閱讀、單元主題下課內(nèi)外群文整合閱讀90分鐘。通過課堂閱讀,助力學生閱讀量超越課標要求,更深入的發(fā)掘學生身上潛在的語文素養(yǎng)。
年課程是學科間整合,尋找主題交叉點進行整合,重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內(nèi)化學生的家國情懷、人文底蘊,凝練學生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的意識,回應未來社會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期待?!霸娕c遠方”主題唱詩會一般在每年的9月中下旬,采取詩歌與音樂、歌曲、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結合,突出表達一個主題?!皟和牡诙厣睢敝黝}戲劇節(jié)課程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舉行。它是通過戲劇方式展開綜合性活動的全人教育的綜合課程,將戲劇元素作為一種教學的媒介,讓學生以全新的學習方式獲得藝術審美能力及綜合素養(yǎng)。堅持“班班有戲劇,人人都精彩”的戲劇課程理念,讓學生們豐富了各學科知識,鍛煉了語言與表達、藝術與審美等綜合能力。
每個人的相遇,都是生命的一組音律。無論高亢低沉還是凄美悲怨,相遇就在往來的過程中演奏,用深淺來交織,用厚薄來應承。
最初的吟誦始于學校小學部,第一次將詩歌文字呈現(xiàn)在孩子們面前時,晦澀的讀音,難明的涵義破壞了詩歌的美感,更是極大削弱了孩子們誦讀熱情,于是我們緊急商量對策從孩子們朗朗上口的《弟子規(guī)》、短小明義的小詩開始誦讀地基:教師用基本調吟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經(jīng)過反復吟誦,琢磨爛熟,在基本調的基礎上,會又有改進,形成獨特的曲調。學生模仿的不僅是曲調,隨著吟誦層層深入,情感基調也在模仿中打下基礎,試行一個階段之后家長和老師們普遍反映學生學習吟誦益處太大了,中國傳統(tǒng)最重視啟蒙階段的教育,越小越要重視。吟誦就像一位老者牽引著我的孩子們走向了方塊文字的殿堂。清晨走進小學部的教室你會聽到那來自遙遠,熟悉而陌生的聲音“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字的平聲拉長,似娓娓道來圣人的渴望;“樂”字的仄聲,吟誦時的短促、有力,似描摹圣人知朋友來時抑制不住的內(nèi)心的快樂之情,在平仄聲韻中,我們吟誦出了一個輝煌燦爛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
我想一顆四季常青的參天大樹,根與根是盤繞為一體,所能支撐起的枝柯與綠葉,狂風暴雨來襲,也影響不了根深蒂固的植發(fā)。
10月學校舉行“紀念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大型唱詩會,九個年級不同角度,博百家所長,將古詩詞融會貫通共同來紀念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对?大序》中有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吟誦之前我們沒有理解其中的含義,在彩排中,歷史老師對抗日戰(zhàn)爭進行系統(tǒng)講解,當雄渾、厚重的音樂響起,“面對您輝煌的歷史,我該奉獻一曲什么樣的詩與歌;我不是一個詩人,無法用詩意來濃縮您的艱苦卓絕;我不是一個歌者,無法用歌喉來張揚這萬千情結”,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動手比劃,頭隨著音律而搖擺,身體因意而動,那種絕妙只有入之才知其妙。朗朗吟誦中傳遞著江山壯麗圖景和作為一名恒實人的驕傲與自豪之情。一位教者用這種方式使學生樂在學中,實乃一件幸事,我們用吟誦來內(nèi)化我們的孩子,傳統(tǒng)文化就會走進孩子的心里,心與心的交流跨越時代的感悟和力量。這是一場流光溢彩的盛宴,更是誦字融情的經(jīng)典美讀——“由于古詩詞的語言非常講究聲音的高下、長短、疾徐、抑揚、頓挫及其變化,吟誦就是根據(jù)作品音節(jié)安排的特點來行腔使調,能充分顯示出作品原有的音樂性,人們稱吟誦為‘美讀’,就是這個道理。”(葉嘉瑩先生)
一次次學習提升,讓在半空懸浮的聲音終于找到了落地生根的感覺,多次思想的碰撞,猶如醍醐灌頂讓我們自信而圓滿。心是善的,德是高的,所遇見的一切也是美的。
通過晨詩語言的浸潤,校內(nèi)大型唱詩會舞臺的歷練,我們吟誦的形式圓潤而大方,真誠而高雅,這種外在形式之中,也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兩年多的吟誦已經(jīng)不是枯燥無味而是生機盎然,每每拿過一篇新的詩文你都會聽到“這句怎么吟?”“哪個是入聲字?”“平仄怎么相對?”……吟誦傳承著華夏的文明,語文素養(yǎng)在吟誦中獲得。
2016年參加初村鎮(zhèn)慶祝建黨95周年文藝匯演,一群正值青春的孩子們用自己獨有的清脆嗓音為在座成人們吟誦——《青春》,“讓激情在生命里燃燒,燃燒起希望的火焰!讓熱血在身體內(nèi)沸騰,沸騰起不渝的誓言!”這正是蓬勃向上的青年學子崢崢的誓言!“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伴隨著激昂配樂,韶光淑氣青年一代吟誦出屬于他們的自信與豪氣。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感情而寫的,千百年后再讀其詩作依然能夠受到同樣的感動,就能讀出詩歌中所蘊含的充足的、真誠的生命并且生生不已,一如恒山實驗的這群孩子們。
威海恒山實驗學校留住“讀書的聲音”會繼續(xù)選擇詩意和遠方!我們已經(jīng)在路上,我們永遠在路上……
[1]西子文君.與你一起春暖花開
[2]葉嘉瑩.吟誦,讓古典詩歌生命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