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琳 (浙江省開化縣文化館 324300)
文化禮堂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肖 琳 (浙江省開化縣文化館 324300)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農村地區(qū)缺乏文化氛圍,使得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愈發(fā)強烈。新時期,農村文化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但是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充分利用文化禮堂這一農村特有的文化陣地。為此,本文將從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入手,分析文化禮堂對于農村文化建設所具有的意義,以供參考。
文化禮堂;農村文化;群眾文化
從農村文化禮堂所具備的文化傳播功能來看,其承擔著向基層農村民眾傳遞先進文化的功能,同時,亦是提升農村文化層級的關鍵場所。有鑒于此,各級文化主管單位必須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作為現階段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并對此常抓不懈,以便依托這一農村文化載體,豐富廣大農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得以傳承并發(fā)揚光大,進而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貢獻出重要的力量。
自我國上世紀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大地之后,此前停滯不前的農村群眾文化事業(yè)獲得了新的發(fā)展,一些以農村為題材的劇作紛紛在熒幕上映,各級文化主管部門也相繼組織了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xiāng)活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群眾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不過,在看到前述已經取得的成績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現階段國內農村所具備的文化設施、文化條件以及文化環(huán)境,同農村民眾對于精神生活的訴求尚且存在一定的差距。
1.農村文化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近年來,“打造美麗鄉(xiāng)村”成為全國多地農村文化建設的口號,這反映出在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的當下,廣大農村民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訴求更加強烈。作為各級文化主管部門來說,在堅持傳統(tǒng)文化下鄉(xiāng)工作開展的同時,應大力發(fā)掘農村本地文化,將“文化植入”變成“文化扶持”,進而真正確保農村群眾文化能夠扎根于廣大鄉(xiāng)村地區(qū)的沃土之上。
2.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瓶頸
我國歷來是一個以農業(yè)生產為主的國家,因而從全國人口的構成情況來看,農村民眾占據了人口的多數。這便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何實現對人口占據多數的農村民眾文化素質的有效提升,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整體進程。同時,從國內農村地區(qū)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來看,諸如農閑時聚眾賭博等問題,亦說明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亦有著很長的路要走。
(1)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
對于世界上任何民族而言,文化都是其得以繁衍、存續(xù)的內核。對于廣大農村民眾而言,如若不能通過先進文化對其思想進行引領,則物質上的富足并不能改變其精神層面的貧瘠。當前農村文化建設滯后于城市文化的發(fā)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
(2)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
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先導部分。然而當前的農村文化建設滯后于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使農村文化面臨著難以突破的瓶頸。
從國內整體社會文化建設情況來看,受以往“城市中心論”的影響,廣大城市地區(qū)在各級政府所提出的發(fā)展戰(zhàn)略影響下,其基礎群眾文化設施較為健全,進而使城市民眾的精神文化訴求得到保障與滿足。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大農村地區(qū)在這一方面明顯滯后,因而使得農村基層民眾在物質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的當下,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訴求難以滿足。黨中央與國務院對于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工作一直給予較高的關注,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農村文化中心、農村文化館、圖書站等定位于廣大農村地區(qū)的文化基礎設施的興建與投入,為農村文化傳播與文化發(fā)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弘揚主流價值觀
從農村文化禮堂這一農村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作用來看,其為廣大農村基層民眾了解和接受先進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文化傳播平臺。同時,通過這一基層文化傳播平臺的打造,將使廣大農村民眾能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面的了解與認知。此外,通過這一基層文化平臺的打造,將為廣大農村基層民眾提供更為豐富的、承載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的文化節(jié)目與文化活動,從而依托先進的文化浸染,實現廣大農村基層民眾行為范式的改進。
2.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盡管說,對比于城市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所取得的顯著進展來看,農村地區(qū)群眾文化建設整體相對滯后,不過,換一個角度審視這個問題能夠發(fā)現,此種情況無形之中使得存在于廣大農村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與影響,進而繼續(xù)保持著其原生態(tài)的一面。因此,通過農村文化禮堂這一基層文化平臺的創(chuàng)設與打造,將使優(yōu)秀的農村民俗文化得到發(fā)展與傳承的契機,進而使這些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fā)出全新的光彩。
3.豐富農民文體活動
農村文化禮堂是農民群眾開展文體活動的重要陣地,在文化禮堂中可以開展很多文體活動,比如演出活動、才藝比拼活動等,這些趣味運動會和才藝大比拼活動,以村民群眾為主角,以健康向上為基調,通過全員參與、生動有趣的文體活動,激發(fā)農村內生活力,增進村民鄰里和諧,培育了基層文體隊伍,豐富了農村精神生活,同時,也提升了文化禮堂的活動內涵,增強了文化禮堂的影響力、向心力,真正成為基層的文化樂園、精神家園。
4.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
農村文化禮堂,即在農村通過舉辦各種形式活動,最終達到凝聚文化、傳承文化的一種鄉(xiāng)村文化建設活動。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是進一步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農村文化禮堂為廣大農村民眾提供了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親密接觸的空間,通過此種文化傳播平臺的創(chuàng)設與打造,將能夠實現對廣大農村地區(qū)先進民俗文化資源與民間文化資源最大程度的發(fā)掘,進而有益于這些民俗文化資源與民間文化資源同現代文明實現有機的契合,從而為農村群眾文化的發(fā)展提供全新的發(fā)展方向。文章最后,筆者就自己的一己之見認為,建設農村文化禮堂,首先跳出文化禮堂就是文化活動基礎設施中心的狹隘觀念,要按照“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的定位,充分融合傳承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主流價值、豐富文體活動等功能,使農村文化禮堂成為人們內心向往、精神寄托、進行教化的一個場所。
[1]宋立華,雷家軍.發(fā)揮鄉(xiāng)村知識分子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的作用[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5(03).
[2]黃燕飛.鄉(xiāng)村道德建設的復歸與革新——基于衢州市衢江區(qū)文化禮堂建設的實證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5(07).
[3]劉路軍,樊志民.中國鄉(xiāng)村精英轉換對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的影響[J].甘肅社會科學,2015(02).
[4]朱曼.略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的地位[J].大眾文藝,2015(02).
[5]黃艷笑.文化禮堂:農村新型公共空間的功能表現與文化外延——基于浙江金華下宅村文化禮堂實地調研[J].大眾文藝,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