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李棟 李靈超
摘 要:運用前世界男子800 m紀錄創(chuàng)造者塞·巴斯蒂安科的100 m、400 m及世界紀錄等數(shù)據(jù)指標,采用數(shù)學計算方法得出該運動員創(chuàng)造800 m世界紀錄時每個100 m、400 m的平均強度、每秒速度、步長及比賽所需的步數(shù)等具體指標。以此指標為標準,對我國優(yōu)秀男子800 m項目達到國際健將、健將、一級等標準運動員進行統(tǒng)計與計算。比較結果證明,我國與世界男子800 m運動員水平主要差距是比賽中的步長差距,其主要原因是運動員后蹬角和前擺角度過大引起的,各分段速度沒有達到一定水平,訓練觀念和方法滯后也是制約我國男子800 m水平提高的因素。
關鍵詞:世界男子 800 m紀錄創(chuàng)造者 中國男800 m 制約因素 步長 訓練觀念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5(a)-0243-03
目前,我國與世界男子800 m成績差距較大。我國男子800 m即使在亞洲,也無法與日、韓抗衡。造成這種落后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這與我們忽視對不同水平的運動員途中跑技術運動學特征的研究有重要關系。該文從途中跑技術運動學進行分析著重分析我國運動員與國外高水平運動員在跑步過程當中步幅與步頻的相關數(shù)據(jù),逐步加大訓練負荷,是目前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訓練的核心,逐步提高訓練強度,加大運動員的訓練負荷是核心中的關鍵,我國在800 m訓練中運動員所承受的訓練負荷仍需加大,進行科學有效的訓練。訓練實踐證明,800 m運動員途中跑運動技術和肌肉調動能力的正確與否,對運動員未來進入高水平階段的進一步鞏固和提高跑的水平影響很大。因此,探討我國男子800 m運動員途中跑技術運動學特征,旨在為更好地指導我國男子中跑運動員教學與訓練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前世界男子800 m紀錄創(chuàng)造者塞·巴斯蒂安科。
(2)參加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男子乙組800 m決賽的大學生運動員。
1.2 研究方法
1.2.1 對前世界男子800 m紀錄創(chuàng)造者途中跑運動技術特征研究方法
對前世界男子800 m紀錄創(chuàng)造者塞·巴斯蒂安科的100 m、400 m及專項成績,運用數(shù)學統(tǒng)計方法進行如下分析:(1)計算800 m比賽成績的每100 m平均成績;(2)用塞·巴斯蒂安科100 m個人最高成績除以比賽每100 m平均成績得出800 m比賽成績中的每100 m強度即82.16%;(3)用塞·巴斯蒂安科800 m比賽成績除以2得出每個400 m平均成績,再用塞·巴斯蒂安科400 m個人最好成績除以800 m比賽成績中的平均400 m成績,得出800 m比賽中每個400 m強度即89.12%;(4)用800 m除以比賽成績得出每秒速度;(5)用每秒速度除以步頻3.45步/s得出運動員比賽的步長;(6)用800 m除以步長得出比賽中所需的步數(shù);(7)以塞·巴斯蒂安科各項目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為標準,對達到世界紀錄、國際健將級、健將級、一級運動員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通過對所計算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男子運動員在100 m、400 m、800 m比賽的每一步的步長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較大,這對深入認識男子800 m運動員途中跑技術運動學特征,改革訓練理念,創(chuàng)新訓練方法具有參考與指導作用。
1.2.2 對男子800 m大學生運動員途中跑運動技術特征研究方法
(1)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11統(tǒng)計軟件對最后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
(2)比較分析法。
通過分析賽·巴斯蒂安科800 m各分段成績進行統(tǒng)計,把我國不同水平男子大學生運動員800 m途中跑成績與賽·巴斯蒂安科技術的運動學參數(shù)進行對比,分析他們之間的差異,并根據(jù)比較結果進行分析與探索改革措施。
2 結果與分析
2.1 前世界男子800 m紀錄創(chuàng)造者塞·巴斯蒂安科各項數(shù)據(jù)指標的數(shù)學統(tǒng)計方法
塞·巴斯蒂安科100 m成績10.39 s、400 m成績45.08 s,專項比賽成績1∶41.73 s(101.73 s),具體統(tǒng)計程序與方法如下所述。
(1)800 m專項比賽中每100 m平均成績?yōu)椋?01.73 s÷8 =12.71625 s。
(2)800 m專項比賽中每100 m平均強度為:10.39 s÷12.71625 s
=81.71%。
(3)800 m專項比賽中每400 m平均成績?yōu)椋?01.73 s÷2= 50.865 s。
(4)800 m專項比賽中平均每400 m平均強度為:45.08 s÷50.865 s=88.63%。
(5)800 m專項比賽每秒速度(m/s)為:800 m÷101.73=7.86 m/s,統(tǒng)計步長則用7.86÷3.45步/s(步頻)=2.28 m(步長)。
(6)用800 m專項比賽距離÷2.28 m=350.88步,即比賽所需跑的步數(shù)。
2.2 以塞·巴斯蒂安科創(chuàng)造世界紀錄指標為標準計算達到國際健將水平的各項數(shù)據(jù)
以世界紀錄為標準,運動員800 m專項成績每下降1 s,其800 m跑的步數(shù)要增加1.54步即3.51 m的距離,如果男子800 m運動員從世界紀錄下降到國際健將水平其差距為31.57 m的距離。目前,我國男子800 m運動員達到國際健將水平的很少,全國田徑大獎賽一般只能達到健將和一級運動水平之間。如果把我國男子800 m運動員從健將級提高到國際健將水平其差距為25.56 m,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比較分析結果,使我們更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差距,所以步幅的長短在訓練和比賽中至關重要,每一步的長度增加能夠減少規(guī)定時間內的距離。
2.3 我國不同水平男子運動員800 m的速度、步長和步頻比較與分析
由于運動成績的高低是由運動員身體重心向前移動的水平速度決定的,而運動員身體重心向前移動水平速度的大小又取決于運動員步長和步頻,因此,為了分析和探討我國不同水平的男子大學生運動員800 m運動成績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們對我國不同水平男子大學生運動員800 m的速度、步長和步頻進行對比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步頻的檢驗概率P>0.05,說明我國不同水平男子大學生運動員800 m步頻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步長的檢驗概率P<0.01,說明我國不同水平男子運動員800 m步長存在高度的顯著性差異。從全程來看,我國不同水平的男子大學生運動員800 m運動成績的差距主要體現(xiàn)在平均步長上,這不但與廣大中長跑教練員的觀點一致,而且也與以前這方面的研究結果相吻合,見表1。
2.4 我國不同水平大學生男子運動員800 m跑大腿的前擺角度和后蹬角度的比較與分析
在影響步長的諸多運動學參數(shù)中,人體的前擺角度和后蹬角度是影響較大的兩個因素。因此,我們對我國不同水平男子大學生運動員800 m跑中支撐腿的后蹬角度和擺動腿的前擺角度進行了對比分析,試圖找出他們之間步長存在顯著性差異的原因,當人體身體重心移過人體支點的垂直面時,即進入后蹬階段。在保證合理技術的前提下,減小后蹬角度是提高步長的有效方法,而減小后蹬角度,除了加強蹬伸送髖的意識外,最重要的是大力發(fā)展髖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伸髖肌群的力量[2]。按新的跑步周期階段劃分方法,當支撐腿進入后蹬階段時,擺動腿進入前擺階段[3]。擺動腿在髂腰肌、股直肌、縫匠肌、闊筋膜張肌等伸髖肌群的協(xié)同收縮下,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擺出,并帶動同側骨盆前送,大腿擺至前上方最高點,也就是擺至水平或略低于水平位置,這時大腿與地面的夾角最小。
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不同水平的男子大學生運動員800 m的前擺角度也呈現(xiàn)這樣一個規(guī)律,也就是運動水平越高,前擺角度也越小,經檢驗,P<0.01,說明他們之間的前擺角度具有高度的顯著性差異。前擺角度越大,說明擺動腿擺動幅度越小,步長也就越??;前擺角度越小,說明擺動腿前擺動幅度越大,步長就越大,因此擺動腿的前擺角度對步長的大小有直接的影響。擺動腿的擺動角度為向上不向前,造成步長縮短,擺動腿的擺動過低也使步長縮短。良好的擺動腿技術應該是積極地向前上方擺,加大擺動幅度,牽引髖關節(jié)前移。所以,擺動腿的前擺角度是衡量運動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2.5 制約我國不同水平男子800 m運動員步長的因素
速度因素:首先是運動員的100 m速度,導致800途中跑每100 m平均速度差距較大(12.71~13.63)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運動員途中跑中的大腿前擺和后蹬速度,造成運動員途中跑的騰空時間延長或后蹬速度不足而影響步長。其次是制約運動員400 m成績的提高,世界紀錄創(chuàng)造者400 m跑是45.08,而我國達到健將級水平運動員400 m則是48.58,在達到88.63%強度下進行比賽則差距顯著即平均400 m為50.86∶54.52,如果運動員在比賽中沒有一定的速度作為基礎,則比賽的后半程的步長必然受到制約。
訓練理念滯后:速度和專項速度耐力已成為運動員戰(zhàn)術指導思想,而且也將愈演愈強,優(yōu)秀中長跑運動相持階段的速度更快,節(jié)奏變化更多是未來中長跑訓練發(fā)展的方向和制勝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教練員對世界男子800 m運動員途中跑技術發(fā)展趨勢掌握不深入,目前,在運動員專項技術訓練方面,我國中跑教練還沒有像孫海平那樣為劉翔制定一套科學以提高髖關節(jié)力量、技術為主的科學訓練方法。應在發(fā)展運動員髖部肌群如髂腰肌、股直肌、闊筋膜張肌、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腱膜肌和小腿三頭肌群的專項力量、技術訓練方面應有創(chuàng)新的訓練理念,對于髖部和腿部肌肉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不斷與世界高水平運動員的步長、步頻接近,使差距不斷縮小,這是劉翔為什么達到世界水平的關鍵。
訓練方法滯后:只重視大運動量和強度訓練,忽視以提高運動員途中跑“送髖”技術的跳躍性力量訓練,如短距離和長距離跨步跳訓練。國外中跑運動員把長短距離的跨步跳作為提高運動員“送髖”技術的主要手段,也把它作為提高運動員專項速度力量的重要手段??焖俣嘧兊墓?jié)奏,在每一圈努力拖垮對手已成為戰(zhàn)術訓練的重點,運動員的體能在這一過程中受到更加嚴峻的考驗,我國現(xiàn)役運動員沖刺能力下降,導致運動成績下滑亦成必然。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 我國與世界男子800 m運動水平的差距主要體現(xiàn)在步長上,而步長的差距又是由于運動員之間的后蹬角度和前擺角度存在顯著差異所造成。制約我國男子步長的因素主要包括速度、訓練理念和訓練方法。
(2)我國男子800 m在專項力量訓練尤其是髖關節(jié)的專項力量訓練可能存在誤區(qū),專項力量訓練也是肌肉力量發(fā)展階段,在伸髖肌群、大腿肌群和小腿肌群的專項肌肉訓練上的技術沒能達到保證,是制約男子800 m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建議
(1)為使運動員從青少年開始掌握正確的前擺和后蹬角度,應結合途中跑技術多安排短跳與跨欄相結合的方法,調動各肌肉群的訓練,根據(jù)運動員的身高及下肢高度專門設計一套符合提高800 m運動員步長的訓練方法。
(2)為提高運動員前擺與后蹬角度動力定型的穩(wěn)定性,應采用長距離跑動中連續(xù)跨欄練習,欄架的高度以運動員能夠掌握正確的前擺與后蹬角度為準。要減小運動員的前擺角度,同樣要加強送髖的意識,大力發(fā)展髖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伸髖肌群的力量。
(3)在訓練當中也要注重各分段的速度,步長短由于跑動伸髖肌群沒有完全利用和打開,速度與步長同時進行訓練,使得訓練效果更為明顯。
(4)運動員的每一個100 m的速度對提高400 m專項速度耐力非常重要,它是運動員達到一定步長的保證,是提高我國男子800 m水平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在每100 m速度的提高對整體成績的提升具有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 章翔,周李莉.對我國不同水平的男子大學生運動員800 m途中跑技術運動學特征的比較[J].體育科研,2007,28(1):48-50.
[2] 段世杰.田徑[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255.
[3] 崔喜燦,王保成.我國田徑教材中跑的周期階段劃分方法及其應用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