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屈原作品產(chǎn)生的根源,探析屈原愛國主義的表現(xiàn),以及對后世產(chǎn)生的影響。屈原的作品,高唱“美政”的理想,洋溢著濃厚的愛國主義理念,闡釋了其為自身理想,敢于同邪惡做斗爭的勇敢,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他的作品洋溢著激情,充滿想象,它將永遠垂范于后世。
關(guān)鍵詞:屈原;愛國主義;浪漫主義
作者簡介:劉潔(1980.6-),女,漢族,陜西渭南人,助理研究員,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工作,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02
屈原是目前我國整個文學歷史上第一位以愛國主義著稱的偉大詩人,當然也是目前有文字記載的詩人,他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屈原生活在戰(zhàn)亂紛爭的戰(zhàn)國時代,有著卓越的才能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在戰(zhàn)國七雄爭霸時期,只有齊國和母國楚國才能秦國實力相匹敵,所以在這一形勢下,屈原主張對內(nèi)實施改革,對外實施聯(lián)合齊國抗秦的政策,但是,實際上這一對政策,卻使得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遭受到極大損害。于是各種排擠和陷害接踵而來,最后還被流放。在流放期間,屈原仍然堅持自己的政治觀點。為了自己的國家,為了自身抱負能夠得以詮釋,屈原不惜奔走先后。自己的遭遇和嚴重的社會矛盾激發(fā)了屈原內(nèi)心的巨大憂憤,從此他拿起筆抒闡發(fā)自己對國家的熱愛,斥責那些小人誤國誤民,正是這些主張,造就了不朽詩篇。而他在長期的流放中,廣泛地接觸了楚地民歌,找到了一種最適宜的抒情形式,并且以他絕妙的才華,全面了解和借鑒其他藝術(shù)體系的內(nèi)涵,結(jié)合具體價值理念,從而實現(xiàn)個人價值內(nèi)涵的全面闡述。在他的詩篇里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自己報國無門的人生悲劇,在極度的痛苦絕望中,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屈原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一、楚人的愛國傳統(tǒng)
由于楚國歷史發(fā)展可知,楚人是在長期的生存危急中堅挺下來的,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使楚人在坎坷發(fā)展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與此同時,長期的民族歧視大大激發(fā)了楚人獨立自主的民族觀念和強烈的愛國熱情。
在古代中原華夏諸國的心目中,南方荊楚一帶是尚未開發(fā)的草莽之地,而其土著居民只不過是未蒙教化的“蠻夷”,與當時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均獲得極大發(fā)展的華夏諸國根本不能相提并論。因此,在與中華諸國的交往過程中,楚人不斷受到歧視、侮辱和侵犯。政治地位上的明顯歧視和排擠,并沒有挫傷楚人,而是更大地激發(fā)了楚人的民族自尊心和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精神,到了一代霸主楚莊王時,楚國北卻三晉,南服諸蠻,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進而觀兵周疆,問鼎中原,楚國逐成為一介強國。
強烈的民族意識、國家觀念、憂患意識一直延貫在楚民族的血脈之中,一直是楚民族不斷征戰(zhàn),拓展疆域,走向獨立,問鼎中原的精神支柱,也正是這種精神,延貫與屈原的著作中。屈原一生忠心報國,追求進步理想,為了振國興邦,實施“美政”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遭才讒被疏,報國無門,這對于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能無怨乎?于是他滿腔熱血華為無比的憤慨,從而寫下了一篇篇怨愴悲憤之作——《離騷》、《九章》、《天問》等來傾訴自己深沉的愛國之情。
二、屈原的愛國主義
1、高唱“美政”的理想。屈原一生忠心報國,追求進步理想,為了振國興邦,實行“美政”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從事救亡的革新活動。這理想帶有綜合百家的趨向,核心是以變法為切入點,注重民心培養(yǎng),優(yōu)化賢能人才的使用,可以說,這一理想,既是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同時也是社會大眾的具體要求。屈原尖銳地批判了結(jié)黨營私、貪暴淫逸、嫉賢妒能、君昏臣佞等丑惡風氣,這些揭露和批判帶有普遍意義,正是擊中了那個時代的通病。
我們還是來看看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它對詩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現(xiàn)。屈原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jīng)到了人生的后半生。腐朽的貴族勢力不斷地排擠和打擊屈原,并且再次被放逐;與此同時楚國也從一個強國逐漸走向滅亡的道路。屈原只有將自己滿懷抱負而無法實現(xiàn)的強烈情感,匯聚成這篇激動人心的詩歌。這就是一首政治色彩濃厚的抒情詩。詩中大量運用了比興和對比的手法,抒發(fā)詩人滿腔熱血還不能實現(xiàn)的感慨,由此可以看出,作為政治斗士的詩人其心所系??梢哉f,實現(xiàn)“美政”的理想是屈原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
2、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屈原以振興楚國為己任,誓與楚國共存亡,屈原在長期的流放過程中真正的了解到廣大貧苦百姓的疾苦,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其產(chǎn)生了深切的同情心,所以,屈原自己從憂國憂民的角度出發(fā),為政治改革作出了終生的斗爭,可以說為中國古代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這就是其愛國主義理念的重要詮釋。在屈原的作品中,我們還能看到其對楚國傳統(tǒng)文化理念和民風習俗的熱愛,以表示他和國家和人民不可份額的感情。
《離騷》的又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表達了屈原自身的愛國之心,在其為實現(xiàn)政治改革理想過程中,愛國之情就是其政治改革的驅(qū)動力。同時也是其敢于堅定同腐敗勢力作斗爭的驅(qū)動力,因此,可以從離騷中看到屈原自己完全不在乎個人的得失狀況,將自身對國家的關(guān)心和關(guān)心體現(xiàn)在對楚國具體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蓖瑫r也體現(xiàn)在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上,當他準備遠游,忽然居高臨下地看到了祖國,剎那間再也不愿離去:“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逼鋵业母星槭菬o法替代的。
3、為堅持理想而與邪惡勢力抗爭到底的決心與勇氣。屈原在不斷遭受失敗和挫折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懈,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這正是他韌性的戰(zhàn)斗精神。
屈原的“美政”理想是美好的,但他與楚國勢力強大的“黨人”的利益發(fā)生了尖銳沖突,由此,無恥佞臣的離間和楚王對屈原的疏遠就不可避免了。這是關(guān)系楚國命運之爭,所以詩人為堅持理想而毫不妥協(xié)。他對損害楚國根本利益的小人進行了全面的揭露與批判: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等等,《離騷》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屈斗志和嚴正的批判精神是很值得珍視的。
通過《離騷》這首詩,真實地再現(xiàn)了屈原為了理想為了國家堅持不懈的一生。把詩人為了理想抱負而獻身國家的戰(zhàn)斗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同時又反映了詩人的悲劇命運,他終將成為黑暗腐朽勢力的犧牲品,盡管其是以抒情為主的詩句,但其中闡述的是真實的社會現(xiàn)實;更是使用浪漫主義寫作手法的文學作品,是我國文學歷史上,極其經(jīng)典的美文佳作。
三、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后世的影響
屈原關(guān)心現(xiàn)實,憂國憂民的積極處世態(tài)度,清廉正直的人品,舍生忘死地為進步理想和正義事業(yè)頑強奮斗的精神,千百年來不斷地重現(xiàn)。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決心中,我們看到了屈原精神的再現(xiàn);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屈原的精神仍然在影響著后人。屈原的人格理念和愛國之心,對后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許多進步文人墨客,都從屈原的傳世佳作中,感受到了濃厚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信念。漢初的賈誼,一個和與屈原有著相似遭遇的詩人,他寫過一篇《吊屈原賦》,表示了對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馬遷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僅在《史記》中為屈原立傳,極力表揚了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精神來鼓舞自己。兩漢以后,屈原精神在更多作家身上得到了進一步發(fā)揚,很多著名詩人都極其推崇屈原。李白說過:“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而杜甫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真正繼承了屈原憂國愛民的思想精神。所以他說:“竊攀屈送宜方架,恐與齊梁作后塵”。在我國古代,還有不少詩人在民族存續(xù)之際所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經(jīng)典詩篇,都能在其中探究到屈原及其精神的“影子”。
屈原以他的人格魅力,受到后人的無限敬仰。他那不屈不撓地追求真理的精神,獨立耿介的操守,忠貞不二的愛國情懷,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一部分。屈原不愧是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位偉大詩人。在其作品藝術(shù)中,我們能夠感受其對祖國的熱忱之心,以及個人理想實現(xiàn)的堅定信念與《詩經(jīng)》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它將永遠垂范于后世。
參考文獻:
[1]劉薇薇.浩浩江漢鑄忠魂—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成因探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07,(4)
[2]朱熹.楚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