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亞平
摘 要: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法治建設,在制度建設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法治文化的認同還有待提高。目前,阻礙法治文化認同的主要因素有:傳統(tǒng)文化、各地文化水平的差異、法治精神文化的忽視。所以要實現法治文化的認同,就需要從主客體方面進行。在主體上,培養(yǎng)法治文化認同的小團體,共分為法律職業(yè)群體、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知識分子、其他人四個小團體;在客體上,從行政、司法、法治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三個方面來完善我國的法治文化,以期增強法治文化的認同度。此外,再借助法治宣傳教育這一手段促進法治文化的普遍認同。
關鍵詞:法治;法治文化;法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093-04
我國于1997年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方略。時至今日,我國仍然在為法治建設而不懈努力。在這些年里,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所以法治制度建設已有一些成績,但法律的權威和法治文化的認同還有待提高。筆者認為,要想實現法治國家,關鍵在于實現法治文化的認同,尤其要實現法治精神文化的認同。法治文化認同要求的是國家全體成員的普遍認同,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另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儒家文化,主張人治,缺乏法治的思想和理論基礎,且有些思想會與法治文化產生沖突??梢姡獙崿F法治文化的普遍認同是艱難的,但這不是我們止步不前的理由。因為西方法治國家的建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進行了很長的斗爭。故法治文化認同的道路是很漫長的,任務是艱巨的。但是,我們對法治文化認同的研究不能松懈。因為要想早日實現人們對法治文化的認同,就必須研究并選擇科學合理的路徑。
一、法治文化認同的阻礙因素
法治文化的認同要求全體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因而認同的過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阻礙因素,但是我們不能屈服,亦不會退縮。
(一)法治文化認同的界定
眾所周知,學界對法治文化的定義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tǒng)一而權威的界定。當然,對法治文化認同的界定亦如此。筆者認為,法治文化包括法治制度文化和法治精神文化。涂爾干認為,認同是一種稱為“集體意識”的東西,是將一個共同體中不同的個人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1]??梢姡J同不是部分認同,是普遍認同。故法治文化的認同是指全體成員對法治制度文化及法治精神文化的接受、認可,并自覺將這一文化進行內化的過程。
(二)法治文化認同的阻礙因素
文化與文化之間并非總是相容的,也有著對立的情況。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是基于他們的選擇與信任。法治文化屬于外來文化,不會輕易獲得普遍的認同,因而必然存在阻礙法治文化認同的因素。
1.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
我國傳統(tǒng)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法治文化認同的進程,特別是人治文化、等級特權文化和泛道文化。
我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皇權較大,皇帝有任命各級官員的權力,儒家思想亦以鞏固皇權而展開;縣令為“父母官”,享有管理縣內人民、經濟、土地等的權力,亦有判案的權力;宗族則以宗主或族長為核心??梢?,中國的人治文化影響范圍甚廣。人治文化一直影響至今,可謂廣泛而深遠。比如:地方政府領導人員換屆,人們會感慨:這些官員會不會為人民做實事,能不能促進當地的發(fā)展?人們在遇到問題時,最先想到的不是法律,而是人;在遇到困難和糾紛時,很多人會費盡心思地找各種人脈或關系予以解決,而不是求助法律,上訪就是實例等。可見,人治文化與法治文化相對立。法治文化要求人人平等,人治文化主張權大于法;法治文化注重法律權威,人治文化則注重君權神圣,法律只是工具。因此,要實現法治文化的普遍認同就必須縮小人治文化所占據的空間。
在封建社會,人民都處在特定的等級之中,其地位、生活等方面均不平等;官職、職業(yè)、門第等為劃分等級的標準;同罪異罰的現象是常見的。這表明了等級特權文化一直深深地扎根于中國封建社會。當然,這一文化也在影響現在的中國。例如:有些官員喜歡擺架子,自認為高人一等,不可能服務于人民;政府用暴力方式來解決拆遷問題,影響政府公信力;有些官員為了獲得上級的關注,大搞形象工程;官員在飯桌上敬酒有先后之分等。這些現象均為等級特權思想的殘余,與法治文化中的平等、控權思想不相容,不利于法治文化的認同。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弘揚道德,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泛道文化,即處處以道德來約束和評價人。故在大多數人心里,道德的比重大于法律的比重。在現在新聞報道和網絡輿論中,一種泛道德化的傾向亦凸顯出來:新聞報道偏向于從道德角度或只從道德角度分析和解讀事件,忽略其他甚至本質性的因素;注重高揚道德立場,而輕視事實,片面且主觀地進行善惡判斷,甚至以道義為標榜僭越司法和個人隱私;網絡輿論經常對“不道德行為”進行批判,甚至忽略自身的行為是否道德,形成網絡暴力,對當事人造成傷害[2]。公交車上年輕人沒有讓座給老人,便會遭到老人的斥責,斥責內容主要是缺乏教養(yǎng)、沒有道德之類的。在分析案件時,人們以道德為視角,只有極少數人(主要是知識分子)會從客觀事實和法律出發(fā)予以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可見,泛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我國的民眾,且泛道文化與法治文化要求的法律至上、法治觀念不相容,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法治文化的認同。
2.各地文化水平不平衡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化水平亦得到很大提高。但每個地區(qū)的經濟和教育的發(fā)展程度不同,既出現了貧富差距,也存在文化水平的差異。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們文化水平較高,思想較為開放,較容易理解、接受和吸收法治文化;身處內地且偏遠地區(qū)的人們,文化水平較低、見識較少,受封建文化及民間習俗的影響較深,故很難理解和接受法治文化。因此,要實現法治文化的普遍認同是很困難的,特別是邊遠山區(qū)的人們對其知之甚少,也不理解法治文化的真正價值及意義。
3.對法治精神文化的忽視
目前,我國的法治制度文化建設已較完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已基本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這并不代表法治已經實現。在實踐中,很多基層政府認為法治文化的認同就是對法治制度文化的認同,忽視了法治精神文化的認同。法治文化認同要求全體成員認同法治制度文化,也要求全體成員對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原則等法治精神文化進行深刻理解、認可及自覺實踐。法治文化認同是一種心靈洗禮和行為塑造的過程,是從“生物人”到“法治人”的形成過程[3]。如果國家只注重對法律制度及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忽視法治精神文化,那么法治文化的認同將永不會實現。
二、法治文化認同的重要意義
文化源于實踐,其一旦形成便會影響人類的發(fā)展。文化對政治、經濟都有著重要作用。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有團結人民和凝聚力量的獨特作用。亨廷頓認為:“文化認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4]。法治文化認同亦如此。
法治文化認同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必然要求。認同法治文化,就是要摒棄人治,支持法治。目前,我國法律實施狀況并不樂觀,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樣:“我們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保證憲法實施的監(jiān)督機制和具體制度還不健全,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依然存在;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執(zhí)法司法問題還比較突出;一些公職人員濫用職權、失職瀆職、執(zhí)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嚴重損害國家法制權威。公民包括一些領導干部的憲法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在法治實踐中會出現上述一系列問題,是因為沒有注重對法治文化的認同。故只有樹立對法治的信仰和認同法治文化,才能實現法治中國。
法治文化認同可彌補信仰的缺失,滿足人的精神需求。隨著文化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一元的文化秩序不復存在,人們的思想開始出現混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現象嚴重,人們追求物質利益,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當前的中國亟須一種能夠吸引國人的文化來挽救,這種文化就是法治文化。法律是妥協的產物,體現大多數人的意志,其能夠實現公平正義,能保護人們的正當利益。法治能保護公民的合法利益,讓人們選擇相信和認同法治文化來指引自己,從而解決信仰缺失的問題,亦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總之,法治文化的認同對我國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它不僅可以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還可以實現人們的共同利益,更有利于法治中國的建設。但是,法治文化的認同需要正確合理的途徑,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法治文化認同的路徑選擇對法治的建設也有重要意義。
三、法治文化認同的路徑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對法治的定義是:“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5]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認同是普遍的認同,主張從主體和客體兩方面對法治進行認同。主體方面是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客體方面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筆者贊同亞里士多德對法治認同認識的角度,故主張從主體、客體兩方面著手,并借助必要手段來實現法治文化的普遍認同。
(一)培養(yǎng)法治文化認同的小團體
弗里德曼在《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中提出文化認同分為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6]。法治文化認同要求主體的普遍認同。要從個體的認同逐漸轉變?yōu)樯鐣钠毡檎J同,可以先培養(yǎng)法治文化認同的小團體,再逐步實現法治文化的普遍認同。筆者將國家全體成員分四個小團體:法律職業(yè)群體、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知識分子、其他人。
首先,培養(yǎng)法律職業(yè)群體的法治認同是指培養(yǎng)經常從事法律工作的個體的集體認同。在法律職業(yè)群體中,每天都要運用法律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們非常熟悉和理解法律,也有較高的法學素養(yǎng)。相對來說,要在他們當中實現法治的信仰是較容易的。其次,培養(yǎng)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法治認同。要實現他們的法治認同,首先就要實現領導干部的法治認同,再帶動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認同法治。因為領導干部的帶頭守法、尊法、信法的行為以及依法執(zhí)政的行為,一定會影響民眾對法律和法治的評價。再次,培養(yǎng)知識分子的法治認同。知識分子均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對他們來說,理解法治文化并不是難事,況且法治文化屬于優(yōu)秀文化,要獲得他們的認同比較容易。培養(yǎng)知識分子的法治認同可以使得法治文化的影響更為廣泛,可以使民眾更加理解和懂得法治文化的意義和價值,也能為法治文化的普遍認同打下一定的基礎。最后,培養(yǎng)其他人的法治認同。在這些人中,有些還無法真正理解法治文化的內涵,故實現他們的法治認同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同時,前三個小團體的法治認同的實現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人對法治的接納與信任。故實現這些普通民眾的法治認同是實現法治文化普遍認同中最難的一步,也是最后一步。值得注意的是,法治的普遍認同不是一蹴而就的,四個小團體中的每個成員都要經歷三個階段:接受法治文化→認可法治文化→自覺內化法治文化。
(二)加強依法行政
“國家權力必須受到公民權利的制約,國家權力行使的自由裁量不得侵害公民權利,最終要達到國家權力回歸人民”[7]。行政權屬于國家權力,其必然要受法律的制約,故依法行政尤為必要。加強依法行政既可制約權力,也可保障公民權利,這正是法治的要求。加強依法行政可從如下兩個方面展開。
首先,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要嚴格依法辦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辦事或執(zhí)法時,要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對待行政相對人。政府堅持依法辦事,可有效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亦能減少政府貪污腐敗、濫用職權等現象,從而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其次,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政府應主動公開政務信息,讓人民群眾了解政府、理解政府,自覺接受人民監(jiān)督,使行政行為更具透明性、公開性。在執(zhí)法過程中,也要積極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接受監(jiān)督的過程中,態(tài)度要端正。因此,強化政府依法行政是法治文化認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讓行政機關營造懂法、守法、尊法的良好文化氛圍,培養(yǎng)他們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也能增強公民對法律和法治的認同感。
(三)強化司法公正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培根在《論法律》一文中指出:“一次不公的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盵8]由此可知,審判公正是實現法律權威的重要條件。法治文化注重法律的權威、社會的公平正義,故強化司法公正是實現法治文化認同的必然要求。
首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實現司法獨立。司法獨立是指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其他任何機關、任何人員的干涉,只服從法律、聽從法律。要實現司法獨立,就要在財政和人員編制上擺脫行政機關的干預。如果司法沒有得到獨立,就很難保證審判公正及司法公正。其次,強化監(jiān)督機制。監(jiān)督可分為內部監(jiān)督和外部監(jiān)督。在外部監(jiān)督中,法院和檢察院應將允許公開的案件的辦理情況予以公開,如借鑒福州市鼓樓區(qū)檢察院的做法,在福州市率先設立靜動雙軌模式觸摸屏,群眾只需輕觸屏幕,便可了解案件當前辦理情況,方便群眾的同時增強了執(zhí)法透明度[9]。在內部監(jiān)督中,檢察機關作為監(jiān)督機關,應監(jiān)督法院及公安機關的辦案流程及情況,為審判結果的公正奠定基礎,從而保障法律的權威,提高人們對法律的信任以及對法治的認可。最后,加強司法人員的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司法人員的法治素養(yǎng)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使法治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司法人員,從而樹立法律的權威和法治的信仰。同時,要將法治文化的教育與職業(yè)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動法治文化走進司法機關,更好地營造法治文化氛圍。
(四)實現法治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有機結合
法治文化源于西方,是外來文化,要實現我國全體成員的普遍認同實屬不易。如果只是照搬西方的法治文化并強迫民眾認同,那肯定不會實現法治中國,也會影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甚至會阻礙中國的前進與發(fā)展。同時,西方的法治文化并不是萬能的,我們選擇法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要想在中國適用,必須要適應本國的具體國情。因此,將本土文化與法治文化進行有機結合,即創(chuàng)造出帶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是必要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也有重視法律、守法等方面的思想。比如:在中國古代,禮與法一直處于較量之中,法律的作用并沒有被忽視;法家主張“緣法而治”,荀子主張“法者,治之端也”;歷朝歷代都力求制定完善的法律,有時皇帝還會親自主持等。這些都足以說明中國古代將法律視為鞏固統(tǒng)治的工具,但也能證明統(tǒng)治者仍重視法律的制定和作用。這種重視法律的思想可以為法律權威的樹立提供歷史基礎。“制禮定法非難,遵禮守法為難”[10]“奉君之法不奉君之意”[11]都是要求百姓、君主守法的有利證明,這可以與西方法治思想中的法律主體平等、法律至上理念相融合。當然,我們還需要挖掘中國本土文化中可利用的其他資源,促進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的創(chuàng)建。形成中國自己的法治文化,可以使民眾更容易理解和接納法治文化,從而更容易使法治文化自覺內化為行為實踐,以最終實現法治文化的普遍認同。
(五)加強法治宣傳教育
法治宣傳教育的對象主要是普通民眾,這是基于普通民眾人數較多,且對法治文化的認識和了解較少這一現狀而確定的。故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是促進法治文化普遍認同的有效手段,既可以加深民眾對法治文化的理解,也可以提高民眾對法治文化的接納與認可。首先,執(zhí)行機關要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的法治宣傳教育隊伍,要明確法治宣傳教育的責任主體。這樣既能避免法治宣傳教育走過場、形式化的現象,也能使法治宣傳教育落到實處,以切實提高公民對法治文化的看法與理解。其次,法治宣傳教育的內容不能只是基本法律知識,還需要注入法治文化的內涵。最后,在對公民進行宣傳教育時,既要考慮各地人民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要注重形式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例如:可將法治文化的內容與當地文化進行融合,以便人民理解和接受。也可以將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一些優(yōu)秀的事跡進行宣傳。這樣既可以改變公民對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看法,讓公民重新相信政府、相信司法公正仍然存在,也可以不斷影響自己的言行,使全社會形成學法、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以實現法治文化的普遍認同。
建設法治中國需要全體人民認同法治文化。法治文化的認同要從主體、客體兩方面來展開,并借助手段的實施來實現。培養(yǎng)法治文化認同的小團體是主體方面的路徑;加強依法行政、強化司法公正、實現法治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有機結合是客體方面的措施;法治宣傳教育則是實現法治文化認同的有效手段。主體、客體與手段三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以共同促進法治文化的普遍認同。
參考文獻:
[1][法]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42.
[2]王晶.新聞傳播中的泛道德化現象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3.
[3]呂朝輝.論邊疆法治文化認同建設的障礙與路徑[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2).
[4][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5]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99.
[6][美]喬納森·弗里德曼.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7]呂繼東.憲法:權利和權力[N].人民法院報,2002-11-25.
[8][英]弗蘭西斯·培根.培根文選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9]莊瑤琳.探索檢察機關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途徑[J].朝陽法律評論,2012(1).
[10]余繼登.典故紀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丘浚.大學衍義補[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