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此前要求小學生必修臺語(臺灣閩南語)、客語(客家話)、原民語(原住民語言)等本土語言,將這些語言稱為“母語”,但實際推行效果不佳。為此,臺當局計劃將“母語”教學提早到幼兒園。
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9日報道,臺“文化部”日前公告“國家語言發(fā)展法”草案,規(guī)定“保障學齡前幼兒國家語言學習之機會”,將“母語”教學提早至幼兒園,草案預計于下個會期送進“立法院”審議,這將是臺灣“母語”教育的重大變革。臺“文化部”次長丁曉菁稱,民意顯示幼兒的語言教育是黃金學習期,應多學習“母語”。臺“教育部”“國教署署長”邱干國稱,“國教署”已嘗試推動不少“沉浸式母語教學幼兒園”,根據(jù)幼兒園所在地區(qū)的主要族群推動“母語”教學,如原住民語、客語等,“立法”后將做更多。
全臺家長會聯(lián)盟理事長陳鐵虎擔心,幼兒園是正開始與同伴溝通的階段,若不是以相同的語言,很可能造成兒童壓力與溝通障礙。全臺家長團體聯(lián)盟理事長黃國盛認為,若是在原住民等部落,學習部落語言、融入環(huán)境,學生比較“有感”。但在大城市中,學生來自不同地方,很難有共鳴。另外,也有幼兒園擔心師資不夠,“母語”政策無法推動。
2001年,臺“教育部”將本土語言納入9年一貫課程中,全臺灣的小學生須在臺語(閩南語)、客家語或各族原住民語中,選一種作為“母語”來學習,每周上課一節(jié)。此項政策實施16年,效果欠佳。在臺“文化部”日前舉行的公聽會上,多名與會者稱,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中,會聽說臺語的不到五成。有人預測稱,臺語“30年后會滅亡”。“臺灣母語聯(lián)盟”秘書長林佳怡認為,這些年輕人的父母不講臺語,孩子沒有使用臺語的環(huán)境,只靠學校學的那些根本沒用。有島內年輕人稱,在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中,臺語被貶為“搞笑的梗”,所以不愛講。
對于臺當局要將“母語”教學延伸到幼兒園,有人認為是打著“復興母語”的旗號“去中國化”。有島內網(wǎng)友反對稱:“整天只會搞這些意識形態(tài)、分化族群的政策,全世界都在學中文,蔡英文卻要幼兒學母語,母語在學校要如何教?哪個教師能通曉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言呢?”也有人批評臺當局說:“這是把餅越做越小,臺灣已經(jīng)夠小了,還要把餅越做越小,以管窺天,真是好好笑!”▲
(尹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