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類信息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擴散。面對巨大的信息流,大學生能否有效獲取和運用各類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信息發(fā)現與利用能力將成為其成長的關鍵。本項目通過對安徽蚌埠市,得出“互聯網+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利用行為的相關結論。針對現存問題,提出優(yōu)化大學生信息利用行為的對策與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信息利用行為
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報告以來,“互聯網+”一詞持續(xù)升溫。它表示了傳統(tǒng)行業(yè)深度融合互聯網,最大發(fā)揮互聯網的經濟價值。[1]在經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價值觀改變了,面對新環(huán)境大學生的信息行為也受到很大影響。
1. 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影響
1.1. 我國互聯網發(fā)展現狀
根據2015.《中國第三產業(yè)統(tǒng)計年鑒》中的互聯網主要指標[2],繪制圖一,表示2000年至2014年互聯網上網人數及寬帶接入用戶的變化規(guī)律??梢?,自2006年起,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大幅度增長,于2014年增長至64875萬人。寬帶接入用戶數也保持穩(wěn)定增長,于2014年增長至20048.3萬戶,但增長率不斷下降,由2003年的242.8%降低至2014年的6%,以上數據反映了我國互聯網已發(fā)展至較高水平。
圖1 2000~2014年 互聯網上網人數及寬帶接入用戶數統(tǒng)計表
1.2. 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影響
大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興趣和接受學習能力,自然成為了網絡最頻繁的使用者。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在安徽省蚌埠市大學城中,98.3%的大學生擁有私人電腦。同時,蚌埠的四所大學校園均已覆蓋Wi-Fi,宿舍、教室和圖書館中也有為學生提供網絡服務的寬帶接口。學校中信息傳遞和交流也基于互聯網,學生和老師通過網絡系統(tǒng)進行選課、繳費、校園卡充值、設備保修等事務。在校園之外,大學生的生活也與網絡息息相關,e-pay的廣泛使用使大學生的消費習慣也隨之改變。
2. 信息利用行為相關概念
2.1. 信息需求是信息行為的驅動因素
人的信息利用行為源于信息需求的趨勢,即因需要獲得信息需求上的滿足感而產生信息利用行為。對于大學生來說,信息需求主要分為直接獲取型、信息傳遞型和和信息資訊型。[3]①直接獲取型: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和獲取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對原始信息的直接獲取需求。信息源主要來自網絡、圖書等;②信息傳遞型:信息傳遞型的需求分為單向輸出和雙向交流兩種。單向輸出是指個人向外界輸出信息,比如通過網絡發(fā)布通知、發(fā)表研究報告等。雙向交流是指既發(fā)布信息,又獲得信息反饋,這種交流方式在大學生中極為普遍,比如發(fā)mail、blog等等;③信息咨詢型:大學生身處校園之中,接觸的社會群體有限,時常遇到一些使他們困惑的問題,比如畢業(yè)后方向的選擇、如何擇業(yè)、獲取升學經驗等,需要專業(yè)人士或經歷豐富的人予以解答,針對個人情況給出建設性意見。4
2.2. 信息利用行為的定義
從信息搜尋渠道、信息來源類型、搜尋行為種類、搜尋策略、搜尋歷程五個方面來看,互聯網環(huán)境下信息利用行為是由用戶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信息需求為指導,為回答某一問題、解決某個疑難、補充某方面知識等從某個信息源查找有關信息以滿足實際需求的行為和過程5。
3. “互聯網+”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利用行為研究
本文的調研范圍是安徽省蚌埠市大學城的四所高校,針對大學生群體設計調查問卷,采用面訪和網絡調查相結合的調查方式進行調研。綜合四所高校的實際情況,共發(fā)放200份面訪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89份。網絡問卷回收159份,排除外校及社會人員填寫的問卷,有效問卷145份。共計334份。調查時間為2017年3月。
3.1. 大學生網絡信息需求分析
3.1.1. 信息需求內容
問卷中的一道多選題“你平時上網獲取的主要信息為?”給出休閑娛樂信息、專業(yè)知識及學術信息、新聞等選項,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
由此可見,受調查者的信息需求內容具有多樣化特點。每個學生的信息需求不止一種,一般為三種及以上。
有關休閑娛樂信息的需求占26%,居首位。在面訪過程中,了解到,運用網絡,學生們主要的娛樂方式為收發(fā)微信、瀏覽門戶網站(如新浪微博、豆瓣等)、用APP聽音樂等;查詢專業(yè)知識的需求占21%,位居第二; 16%的學生關注國內外新聞,目的是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此外,10%的學生關注就業(yè)信息,根據相關性分析可知,其中大部分為大三、大四的學生;9%的學生期望了解生活用品信息,其中多數通過瀏覽購物網站的方式得以實現。
3.1.2. 網絡信息獲取目的
我們通過提問了解大學生上網獲取信息的目的,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可見,大學生上網獲取信息的主要目的和信息需求內容有些許出入。其中,學習需求占36%,主要為免費學習資料共享;生活需求占25%,多數出于網購和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絡的目的;工作需求占15%,包括獲取就業(yè)信息及為社團工作時的信息交流;其他需求占7%。
3.2. 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利用行為研究
信息需求是人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后所做出的基本反應,但并不做出反映。而大學生的信息利用行為是在需求的驅動下,運用各種工具和方法,達到信息獲取并運用得目的。因此,大學生具有信息獲取的能力,但每個人能力大小有不同,收到教育程度、信息敏感度、是否會使用工具等因素的影響。
3.2.1. 主要信息來源
為了解大學生信息獲取來源,我們設計了相關問題,統(tǒng)計結果如表3所示,
可見,蚌埠地區(qū)大學生主要信息來源是網絡數據庫,占總人數的59%,其中包括運用網絡數據庫(如CNKI)、校內圖書館、網絡搜索引擎(如Baidu);門戶網站占24%,主要包括網易、新浪、知乎等信息發(fā)布網站;紙質文獻、電視廣播等占余下15%,說明非網絡信息占信息來源的比重在減小。
3.2.2. 利用網絡信息頻率
為了解大學生上網獲取信息的頻率,我們提出了上網時間的問題,統(tǒng)計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可見,33%的受調查學生每天上網2~3小時,其中包括使用電腦上網和手機上網;31%的學生每天上網1~2小時;15%的學生日均上網時間達到3~5小時,有4%的學生上網超過5小時; 17%的學生上網時間控制在1小時以內,大三、大四準備考研的學生居多。
3.2.3. 信息查詢方式
如表5所示,學生們最常使用引擎搜索,占調查人數的62%,大多數學生選擇這種方式是因為它的方便快捷,隨時隨地可查詢各種信息;校內圖書館網站查詢位列第二,占19%,因圖書館數據庫資源有限,多數學生不會選擇這種查詢方式。
3.2.4. 信息處理能力
在面訪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多數學生能夠運用搜索信息,但實際運用能力較弱,很難靈活運用網絡查詢到的知識。多數學生只能利用直接獲取到的信息,而不能將它們與自己的經驗、知識相融合,如:做課堂論文時,多數學生選擇直接復制網絡上現有的文章,不加修改。
3.3. 大學生信息利用行為特點
3.3.1. 娛樂傾向性強
調查發(fā)現,蚌埠地區(qū)三分之一的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休閑娛樂。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學生們的分辨能力較弱,多數學生只能利用娛樂消遣性信息,沒有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不能充分利用好現有的信息資源。
3.3.2. 網絡依賴性強
從大學生使用網絡頻率這一指標可見,大學生比較依賴網絡。由于網絡的普及,大學生可以輕松通過搜索引擎和數據庫獲取信息,然而這種便利也帶來了負面影響,比如:學生利用手機作弊、直接復制現成的學術成果等。
3.3.3. 獲取信息能力較弱
大學生不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多數學生選擇直接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只能搜尋到網絡上的淺層信息。少量的淺層信息局限了學生們的思維,相應的,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也不斷在下降。
4. 優(yōu)化大學生信息利用行為的建議
4.1. 學校加強數據庫建設
多數學生因為校內數據庫中信息資源量少而放棄使用,轉而直接利用Baidu等入門級搜索引擎。學校應該加強數據庫的建設,擴建數據庫。同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推薦學生使用校內數據庫。
4.2. 教育學生文明使用網絡
因為諸多學生自制力較弱,不能很好抵制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建議社會和學校加強對學生文明使用網絡的教育。教導學生提高思想覺悟,杜絕低級負面的信息;教育學生尊重知識產權,不盜取他人成果。[6]
4.3.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
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有針對性地提出網絡文明規(guī)范條例,以此約束大學生的信息利用行為,使學生上網更加規(guī)范化、文明化、高效化。
參考文獻:
[1]人民網-科技頻道.學者熱議李克強的“互聯網+”概念[EB /OL].[2015-03-06].http: // 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3/06/c_134042655.htm.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 //www. Cnnic.net.cn.
[3]王良成.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需求與利用行為調查研究[J].情報科學,2002(2):217-221
[4]沙勇忠,任立肖.網絡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研究述評 [J].圖書情報工作. 2005,(1).
[5]丁宇.網絡環(huán)境下廣州大學生信息需求與利用行為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34-36
[6]張宏深化網絡時代大學生信息用戶教育工作[J].中國圖書情報科學,2003(1)
作者簡介:周然(1995-),女,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本科在讀
項目名稱: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編號:201610378607(敬請印在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