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梅
初中階段的化學學習,是為以后學習打基礎的.受傳統(tǒng)應試觀念的影響,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短時間內取得高分,教學手段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顯得單一枯燥.學習化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在中考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還應該利用化學中涉及的思維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初中化學教學中不僅要完成知識目標,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提高感性認知,為知識的遷移奠定基礎
化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要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學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后,就能完成從感性到理性、從理性到感性的轉化.初中化學人教版教材的設計,體現(xiàn)了很強的生活性,從學生熟知的一些化學物質入手,對知識進行引入,為化學教學增添了趣味性.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教材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密切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他們在學習化學的抽象知識時不斷地找出生活中與其相符的事物、現(xiàn)象,幫助他們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為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奠定基礎.
例如,在講“水的組成”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他們再熟悉不過的生活中的事物——水.通過學習這部分知識,學生了解到水的組成,并學習電解水的實驗,了解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利用化學知識和生活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闡述對水的認識,討論交流水的作用,并讓他們根據所學的知識思考水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是單質還是化合物等問題.然后引出水的組成,促使學生一起探究這些問題,推動教學進程的發(fā)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生活情境中剝離出相關的化學知識,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反映出化學知識.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從而為知識的遷移奠定基礎.
二、從生活中學習分析問題的方法,啟迪智慧
在剛剛接觸化學學科時,學生感覺很多知識都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化學思維的培養(yǎng).其實,教材中的很多實驗、公式、原理等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原型,追根溯源地對相關的原理進行分析,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引導學生按照這樣的方法分析問題,能使學生受到啟發(fā),使學生意識到很多化學知識都是對一些生活現(xiàn)象的濃縮、概括.
例如,在講“水的組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歸納水的用途,并讓他們思考“既然水如此重要,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問題.然后利用電解水的實驗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讓他們根據一些實驗現(xiàn)象進行思考、討論、交流,并得出結論.首先,教師讓學生注意觀察電極上發(fā)生的現(xiàn)象,并觀察兩支玻璃管內的液面的變化.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兩支玻璃管內匯集了無色氣體,液面降低,其中連接正極一端產生的氣體比連接負極一端產生的氣體少.其次,教師對兩支玻璃管產生的氣體的體積進行測量.最后,教師對兩支玻璃管內的物質進行實驗鑒定,幫助學生了解組成水的元素.這個教學片斷,利用電解水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促使學生逐步地認識到水的組成元素、元素的比例等相關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fā),再遇到類似的現(xiàn)象時會聯(lián)系化學知識去思考,培養(yǎng)了學生的遷移能力.
三、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掌握學習方法
學習任何一門科學知識都要養(yǎng)成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這些恰恰是教師容易忽略的.“態(tài)度決定一切”.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認真對待化學學習,主動地對化學知識進行遷移,樹立正確的唯物主義觀.此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這門學科的方法,引導他們掌握化學規(guī)律,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系統(tǒng).這樣,能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聯(lián)系相關的化學規(guī)律進行觸類旁通式的學習,對知識進行一般性的遷移,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講“元素化合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基礎理論進行貫穿運用,讓學生利用類比、歸納等方法,發(fā)掘元素化合物的內在聯(lián)系,掌握元素化合物的一般規(guī)律.在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方法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和他人進行交流探究,從而促進他們共同提高.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完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