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
(阜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產醫(yī)院)普外科,遼寧阜新123000)
預防腹部手術后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的護理方法
曹陽
(阜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產醫(yī)院)普外科,遼寧阜新123000)
目的探討總結預防腹部手術后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的護理方法。方法將納入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24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2014年1月~12月)120例與觀察組(2015年1月~12月)12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手術護理,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了粘連性腸梗阻綜合預防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腸功能恢復時間為(8.22±3.83)h,對照組腸功能恢復時間為(15.65±4.52)h,觀察組腸功能恢復時間顯著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738,P<0.05)。觀察組腸梗阻發(fā)生率2.50%,對照組發(fā)生率9.17%,觀察組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4.85,P=0.027)。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3.34%,對照組78.33%,兩組護理滿意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10,P<0.05)。結論對腹部手術患者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粘連性腸梗阻綜合預防護理措施,可有效預防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幾率,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護理滿意度,因此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腹部手術;粘連性腸梗阻;綜合預防護理
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往往容易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相關報道指出,腹部手術患者中有70%以上的患者可能發(fā)生腸粘連,而其中40%左右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并且因梗阻造成的患者死亡率達到8%~13%[1]。因此,對腹部手術術后粘連性腸梗阻進行預防,是提高治愈率與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這也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诖耍驹鹤?015年1月起對腹部手術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了粘連性腸梗阻綜合預防護理,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納入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24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2014年1月~12月)120例與觀察組(2015年1月~12月)120例。對照組男77例,患者43例,年齡15~76歲,平均(46.3±2.8)歲;其中17例闌尾切除術,34例膽道手術,21例肝脾破裂手術,12例胃大部分切除術,15例腹股溝疝手術,12例化膿性腹膜炎,9例腹腔腫瘤。觀察組男74例,女46例,年齡14~78歲,平均(47.5±2.3)歲;其中15例闌尾切除術,37例膽道手術,23例肝脾破裂手術,11例胃大部分切除術,13例腹股溝疝手術,13例化膿性腹膜炎,8例腹腔腫瘤。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肝腎功能正常,術前無惡病質與其他代謝疾病。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兩組之間存在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均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法,護理內容包括:在患者術后禁食、給予胃腸減壓,服用抗生素與補液治療,同時給予營養(yǎng)支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觀察以及其他術后常規(guī)護理。
1.2.2 觀察組在上述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粘連性腸梗阻綜合預防護理措施。具體護理內容及方法為:(1)術前進行灌腸:在術前1天,晚8:00,采用500~1 000 mL 5%溫肥皂水進行不保留灌腸,讓患者有充足的時間排出腸道積氣與大便,做好腸道的清潔,防止手術中因糞便排出對手術環(huán)境造成污染,避免積氣充盈、腸道大便影響手術操作,并且可減少術后腸脹氣、便秘等[2]。(2)術后早期活動:在患者術后6 h,生命體征基本平穩(wěn)后,患者無骶尾部外傷與脊柱損傷的協助其取斜坡臥位與半臥位,并實施分階段運動。①呼吸鍛煉:指導患者進行半臥位深呼吸訓練,鼻用力吸氣,然后縮唇慢慢呼氣,二者時間比維持在1︰3左右,呼吸鍛煉在白天進行每3小時1次,每次重復6~8遍。②四肢活動:指導患者進行四肢活動,包括上肢的伸、屈、拉、握、外展和上舉等,讓患者積極的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行穿衣、進食、喝水與漱口等;下肢運動包括伸、屈、蹬等,將枕頭放在床尾,讓患者用力蹬腿。③早期下床活動:根據患者情況指導其早期下床活動,如闌尾炎手術患者在術后6 h即可協助下床小便;行膽囊手術、粘連松解術與空腔臟器穿孔修補術的患者,根據患者情況于術后第2天協助下床活動,在扶行中給予腹帶或者讓患者按住腹部,以減輕傷口疼痛與腹部張力,有利于患者活動?;顒訒r間可安排在早、晚各半小時,根據患者情況延長活動時間、增加活動次數?;颊邿o法下床活動的,在床上應勤翻身,每1~2小時翻身1次。(3)實施腹部理療:在患者術后24 h對傷口與腹部進行理療,采用紅外線理療儀對腹部照射,通過紅外線的致熱性、穿透性,達到擴張腹部微血管、增加腸管血運,減少滲液及腸管缺氧時間,降低腸粘連的發(fā)生。(4)持續(xù)性胃腸減壓:術后留置胃管的患者進行胃腸持續(xù)減壓,保證引流的通暢,進而減輕吻合口張力,使腹脹得到減輕,改善胃腸壁血液循環(huán)。(5)腹部按摩:在術后3 d,患者一手對切口進行保護,另一只手對切口對側腹部進行按摩,早晚各進行1次,每次20 min,連續(xù)按摩1周。按摩強度由輕到重,力度以能耐受為宜。通過按摩增加腸管局部血液循環(huán),對腸粘連的發(fā)生起到預防作用。(6)口腔護理:加強患者口腔護理,禁食者在禁食期間指導并子額豬患者采用生理鹽水、漱口水進行口腔護理,保證口腔濕潤,防止有害菌進入到胃腸道中引發(fā)腸道感染,并達到減輕胃腸道積氣、積液、減輕腹脹促進腸功能的恢復。(7)使用潤滑劑:非穿孔修補術患者術后2 d與其他手術患者視情況給予石蠟油口服,留置胃管的患者從胃管中注入潤滑劑。術后3 d并未排氣的患者給予開塞露,以減少結腸積氣,減輕腹脹,讓患者腸功能得到盡快的恢復。
1.3 觀察指標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評分在90分以上),基本滿意(評分在75~89分)與不滿意(評分不足75分),總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該組人數。同時對兩組患者的腸功能恢復時間、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率進行對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上述兩組數據結果均采用SPSS19.0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腸功能恢復時間與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腸功能恢復時間為(8.22±3.83)h,對照組腸功能恢復時間為(15.65±4.52)h;兩組比較,觀察組腸功能恢復時間顯著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738,P<0.05)。觀察組腸梗阻發(fā)生3例(2.50%),對照組發(fā)生11例(9.17%),觀察組患者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4.85,P=0.027)。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3.34%,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8.33%,兩組護理滿意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1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的一種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由于腹部手術需要進行持續(xù)性麻醉,同時手術創(chuàng)傷等也都將對患者腹腔氣管造成影響,以至于患者在術后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發(fā)生事故腹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等[3]。
對腹部手術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患者腸功能恢復時間較長,易出現水電解質失衡,形成粘連性腸梗阻[4]。本組研究中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患者腸功能恢復時間達(15.65±4.52)h,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比例達9.17%。而對患者實施細致、耐心與全方位的綜合預防護理,護理針對性更強,可有效地消除了護理的盲目性。我們對腹部手術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了粘連性腸梗阻綜合預防護理,結果發(fā)現,患者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幾率、腸功能恢復時間與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通過術前灌腸、術后早期活動、腹部理療、腹部按摩等護理,可有效減少結腸積氣,減輕腹脹,讓患者腸功能得到盡快的恢復;通過活動與翻身能夠讓早期腸管間的輕度粘連自動地分離,減少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大量研究發(fā)現,對腹部手術患者采取有效的預防護理,可顯著減少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5-6]。
綜上所述,對腹部手術患者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粘連性腸梗阻綜合預防護理措施,可有效預防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幾率,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護理滿意度,因此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1]游正莉,潘紅園,曹玉丹.預防腹部手術后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的護理方法[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7):763-764.
[2]鄭惠珍,鄭路敏.護理干預預防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效果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20(3):129-130.
[3]任鳳珠.預防腹部手術后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的護理方法[J].醫(yī)學美學美容,2014,23(8):269-270.
[4]邢巖,王桂杰,紀秀杰,等.護理干預在預防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中的效果[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8):149-150.
[5]胡惠敏.探討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護理方法及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105):288-289.
[6]鄧國霞.腹部手術后并發(fā)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5,27(9):23,10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