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要:目的 中西醫(yī)結合內外兼治治療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可行性。方法 選擇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來我院治療的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80例,按照其入院先后順序的不同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比組,每組40例。對比組使用單純西藥做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上述基礎上使用中醫(yī)治療,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結果 經治療前,兩組在NCV、MDNS上的比較并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NCV、MDNS皆有顯著改善(P<0.05),且治療組這兩項指標的評價情況要明顯優(yōu)于對比組(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整體有效率為92.50%,對比組治療整體有效率為62.50%,數(shù)據(jù)間的差異比較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內外兼治治療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可行性極高,對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有著較好的逆轉作用。
關鍵詞:2型糖尿?。恢車窠洸∽?;中西醫(yī)結合;內外兼治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4-0123-02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屬2型糖尿病常見的并發(fā)癥,可使患者發(fā)生運動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直接威脅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對控制糖尿病性周圍病變的治療方法進行探討,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一個問題。為此,我院積極使用中西醫(yī)結合內外兼治的方法來對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對其所獲療效進行如下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來我院治療的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80例,按照其入院先后順序的不同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比組,每組40例。治療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3~71歲,平均年齡(57.8±4.2)歲;糖尿病史7~20年,平均病史(13.6±2.1)年;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癥狀5~7年,平均(6.0±0.5)年。對比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58.4±3.6)歲;糖尿病史8~22年,平均病史(14.3±2.5)年;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癥狀3~7年,平均(5.1±0.3)年。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間患者的樣本數(shù)據(jù)做統(tǒng)計學處理,提示基線資料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飲食控制、運動等指導,并依據(jù)血壓、血脂情況予以他汀類、降壓類藥物對癥治療。
1.2.1對比組 使用胰島素強化法進行治療。取甘舒霖30R,早、晚兩次行皮下注射,用量依據(jù)患者血糖情況確定;甲鈷胺注射液肌注,1次/d,0.5 mg/次;維生素B1片口服,3次/d,10 mg/次。
1.2.2治療組 在對比組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內外兼治。①中藥內用:藥方組成為黃芪30 g、川芎15 g、丹參20 g、熟地15 g、山藥15 g、茯苓15 g,畏寒怕冷者加淡附子3 g、肉桂6 g,肢體疼痛麻木者加玄胡20 g、路路通15 g、伸筋草15 g,盜汗失眠者,加夜交藤15 g、知母10 g、黃柏10 g。1劑/d,水煎服,早、中、晚3次分服;②針灸外治:上肢發(fā)病的患者,取其手三里穴、外關穴、肩井穴以及合谷穴,下肢發(fā)病的患者取其足三里、三陰交、太溪、血海、內庭、陽陵泉等穴,針刺方法:平補、平瀉,留針30 min;③外用洗合劑:藥方組成為益母草30 g、威靈仙20 g、川芎20 g、紅花20 g,每劑水煎2次,每天睡前泡足1次,20 min/次。
1.3評估指標
1.3.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CV(優(yōu)勢測腓總神經傳導速度)、MDNS(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評分)變化情況,取神經肌電圖儀,使用表面電極測定NCV;委派2名醫(yī)師對患者按照MDNS評價量表對患者進行詢問、計分,包括感覺、肌力、反射這幾項,最低分0分,最高分46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周圍神經病變越嚴重。
1.3.2療效評判 患者自覺癥狀有明顯的好轉或者消失,跟腱、膝腱反射恢復正常,足部震動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自覺癥狀有好轉,跟腱、膝腱反射較之于治療前有一定改善,足部震動情況良好為有效;患者自覺癥狀并未見有明顯改善,跟腱、膝腱反射較之于治療前并未改善為無效[2]。整體有效率為顯效率、有效率兩者之和。
1.4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對該研究中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其中:用率(%)來代表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用(x±s)來代表計量資料,行t檢驗;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代表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CV、MDNS數(shù)值變化情況
經治療前,兩組在NCV、MDNS上的比較并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NCV、MDNS皆有顯著改善(P<0.05),且治療組這兩項指標的評價情況要明顯優(yōu)于對比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療效評價
治療組患者治療整體有效率為92.50%,對比組治療整體有效率為62.50%,數(shù)據(jù)間的差異比較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當前,臨床還未能對糖尿病周圍型病變的發(fā)病機制做出明確節(jié)點,但是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它是由于神經生長因子匱乏、異常的氧化應激與機體代謝以及血管自身免疫異常等因素導致的[3],基于血糖較高,從而導致山梨糖水平值激增,帶動神經細胞的內滲壓升高,使細胞發(fā)生變性、腫脹反應,對神經傳導功能造成影響。除此之外,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還會促進神經內皮血管阻力增強,在神經內皮缺氧的條件下,神經軸發(fā)生變性,對人體神經傳遞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針對于此,中醫(yī)學認為該病屬本虛標實,治療應以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為主[4]。中藥方劑口服,其中所包含的黃芪、山藥、川芎、丹參等藥物都能起到益氣、滋陰、活血、化瘀的功效,輔以針灸外治可活血通絡、補氣養(yǎng)血;再加上外洗合劑中的紅花、益母草等藥物,泡足可起到活血通絡的功效。因此,就本文研究結果也可見,治療組無論是NCV、MDNS指標評價還是治療整體有效率都要明顯優(yōu)于僅予以西藥治療的對比組(P<0.05)。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內外兼治治療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可行性極高,對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有著較好的逆轉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建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現(xiàn)狀及進展[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30(10):153-155.
[2]陳威妮,劉志龍,段素靜,等.當歸四逆湯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震動感覺閾值的影響[J].陜西中醫(yī),2016,37(6):660-661.
[3]劉占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西醫(yī)藥物治療[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5,10(1):28-29.
[4]戴琴,徐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5,24(10):285-286.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