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頓首,古時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以頭叩地停頓一段時間才起身,故稱“頓首”。也用于書信的起頭或結尾,表致敬。
B.錙銖,古代重量單位,一兩為四錙,一錙為六銖,后用“錙銖”來比喻極微小的數(shù)量。
C.三輔,本指漢代治理長安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后也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方。
D.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撰述的官職。唐時稱“翰林學士”,為文學侍從,參理機務,起草詔書,有“內相”之稱。
解析:“以頭叩地停頓一段時間才起身”錯,行頓首禮時,頭碰地即起。
答案:A
2.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宮廷舞曲。曲原為西域樂舞,后經唐玄宗改編增飾并配上歌詞和舞蹈,于天寶年間改用此名。
B.犧牲,古代祭祀時用的純色體全牲畜。毛色純一的叫“犧”,體全的叫“牲”。
C.期頤,“期”是期望的意思,“頤”是贍養(yǎng)的意思,“期頤”指人八九十歲,年事已高,指望兒孫贍養(yǎng)。
D.先,可作為對死去的人的尊稱。歸有光《項脊軒志》中“嫗,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就是此意。
解析:期頤,指人百歲。人八九十歲稱“耄耋”。
答案:C
3.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左傳》,我國第一部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jù)魯國國史《春秋》編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國境內的各族人民。古代漢民族自稱“夏”,而將處于中原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稱為“夷”。
C.城隍,城墻和護城河。后來“城隍”成為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
D.尚書省,古代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臺”,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fā)展而來,是魏晉至宋時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
解析:不是“佛教”,應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
答案:C
4.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六軍,天子所統(tǒng)領的軍隊。周制以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天子有六軍。
B.四紀,為四十年。古代以歲星(木星)繞天運行一周為一紀,一紀十年。
C.理學,是宋明時期的一種崇尚理性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
D.九州,我國古代所劃分的九個行政區(qū)的通稱,后用作中國的代稱。
解析:古代“一紀”是十二年,“四紀”為四十八年。
答案:B
5.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黃老思想,“黃”指黃帝,“老”指老子,黃帝和老子被尊為“黃老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
B.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
C.戶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水利、屯田等事務,為國家財務行政的最高機構。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歸葬故鄉(xiāng),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的一種說法。簡稱“乞骸”。
解析:掌管水利、屯田事務的是工部。
答案:C
6.下面四首詩,各描寫了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令的情景。按節(jié)令的順序,四首詩依次排列恰當?shù)囊豁検牵?)
①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直到天頭無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③鸞扇斜分鳳帷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④千門萬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④②③①
解析:④元宵②寒食③七夕(乞巧)①中秋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