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瀾
1939年8月,日本新型重轟炸機Ki-49(百式重轟炸機“吞龍”)的原型機完工,并于次月投入了測試。而此時,在中國東北與蘇蒙邊境的諾門坎,一場大戰(zhàn)正在上演。在中國更廣袤的土地上,日本侵略者系統(tǒng)性針對中國戰(zhàn)略樞紐城市(如重慶)的轟炸也在進行。戰(zhàn)爭的進展狀況告訴日本人,Ki-49的設計指標并不能滿足他們作戰(zhàn)野心的需要,他們亟需速度更快、航程更遠的重轟炸機。
設計經(jīng)過
當年12月14日,日本陸軍航空本部(以下簡稱陸航本部)秘密指示三菱公司組織力量設計新重轟炸機,編號Ki-67,要求在1941年9月完成第1架原型機的制造。這就是后來四式重轟炸機“飛龍”。
三菱公司立即成立了設計小組,以設計部長河野文彥為顧問,工程師小澤久之丞為主設計師。年僅34歲的小澤當時已經(jīng)是公司的骨干力量,與著名的本莊季郎(曾設計96式陸攻、一式陸攻)、堀越二郎(曾設計零式戰(zhàn)斗機)等同列。與前兩位不同的是,他是跨界設計師,畢業(yè)于東京帝大船舶工程專業(yè)。1935年,他參與設計97式重轟炸機與中島公司競爭。最后陸軍采用了他設計的機體,由此出名。二戰(zhàn)后,他曾經(jīng)提出真空隧道超音速列車方案。
1940年6月28日,陸航本部向三菱通報了Ki-67與Ki-69的基本設計指標。涉及Ki-67的主要內容如下:
主要任務是破壞對方機場及飛機等設施,攻擊對方地面部隊。常用飛行高度:4000-7000米。作戰(zhàn)半徑1000千米+2小時巡航(常規(guī)載彈),1500千米+2小時巡航(減少載彈量)。最大平飛速度550千米/小時,乘員6-8人,座位9-10座。采用雙發(fā)配置,發(fā)動機可使用Ha101、103、104型三個系列,載彈量500千克(常規(guī)),750千克(作戰(zhàn)半徑700千米以下)。自衛(wèi)武器有13毫米旋轉機槍1挺(后上方),98式旋轉機槍4挺(前、后、側面左右),Te3型雙聯(lián)裝機槍1挺。
9月3日,原型機設計通知正式下達。按日本軍方的設想,Ki-67要比97式重轟炸機(Ki-21)在各方面都有明顯提升。改進要求集中在五方面:高速;預留將來增加燃料儲備的空間;自衛(wèi)武器死角最小,戰(zhàn)斗時不會增加飛行阻力;全面提高乘員舒適性;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生產。
很快,小澤為首的設計組拿出了設計方案。12月14-16日,1∶1模型在名古屋飛機制造廠)接受了陸軍航空兵的審查。不知為何,小澤將設計指標中的側面左右機槍放到了機體下部,這一點遭到了軍方的質疑。同時,軍方還要求盡量擴大各個機槍位的射界,建議側面機槍采用水泡式舷窗。
1941年2月3日,Ki-67正式立項。軍方要求生產3架原型機,其中1號機在當年8月底完成。但此時設計工作開始拖宕,陸航本部多次提出細碎的修改意見。就在立項當天,建議機尾換裝13毫米機槍,其它自衛(wèi)武器都需要研究升級的可能。
3月13-15日的第二次1∶1模型審查中,又確定使用水泡式舷窗,并且炸彈艙延長0.5米,以容納8枚100千克炸彈。5月15-17日,第三次審查總算沒有修改。但之后6月軍方又指示自衛(wèi)武器修改為Ho103型旋轉機槍2挺(后上方、機尾),98式旋轉機槍3挺(機首、側面)。繼而更從飛行性能上要求Ki-67能從5000-6000米高度實施俯沖轟炸,速度達到600千米/小時,還能在超低空轟炸和掃射,并增加低空攻擊時的防護性能。
隨著太平洋戰(zhàn)爭逼近和爆發(fā),陸航本部的需求越發(fā)急迫,Ki-67的設計工作終于得到了些許切實進展。1942年11月,0號載荷試驗機體完成,并進行了破壞性試驗。12月上旬,1號原型機終于組裝完成。12月27日,該機由三菱試飛員小田駕駛,在歧阜縣各務原市進行了首飛。首飛還算成功,除了感覺方向舵沉重外,三菱公司認為沒有其他問題。
1 9 4 3年,日本陸軍對新生的Ki-67進行了各種試飛工作。然而他們認為這個原型機沒有達到設計要求,提出了一攬子意見:最大航速只有510千米/小時,燃料不足,縱向穩(wěn)定性不足,尾部震動,螺旋槳不協(xié)調,剎車機能不良,輪胎低劣。設計人員實施了增壓器風扇大型化,采用推力式火箭式排氣管,改變升降舵的斷面形狀,方修改向舵調整片,改進剎車,輪胎大型化等措施。
然而陸航本部還是增加了原型機的生產數(shù)量。1943年1月25日,三菱剛剛在名古屋開始1∶1模型建造。2月6日,17架的正式生產要求就來了。這些原型機在試飛中對飛行性能、穩(wěn)定性、震動性以及自衛(wèi)武器、轟炸設備進行進一步的測試,還進行了耐熱耐寒、夜間飛行以及與戰(zhàn)斗機對抗的試驗。此外,部分飛機還用于各種特殊用途的測試。
1943年秋,Ki-67正式定型。1944年投產,以四式重轟炸機之名裝備部隊,并獲得了綽號“飛龍”。當年3月第一架生產型(Ki-67I型)駛下生產線,8月正式裝備部隊。生產型全長18.7米,機高5.6米,翼展22.5米,空重8645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3765千克。
主要性能
◎機體及機體設施
Ki-67Ⅰ型外形簡練美觀,機體相較97式重轟炸機長了2.7米,加寬0.3米。機體的延長改善了一直困擾97式的縱向穩(wěn)定性問題。此外,機體在主翼前緣的部分也相當長,使得飛行員的眼睛位置落在螺旋槳之前,這有效地防止了螺旋槳反光和發(fā)動機排氣焰對飛行員的視覺干擾。機體加寬后,內部增設了中央通道,炸彈艙也擴大了容積,并且炸彈艙門是向內開啟而非向外,減小了投彈時增加的飛行阻力。
機體從前往后分成前端(前方自衛(wèi)武器的旋轉風擋)、前部、中部、后部、尾部、尾端(尾部自衛(wèi)武器的旋轉風擋)等六部分。采用這樣的分部構造是為了方便大規(guī)模生產與維修簡便,各部分之間用金屬接口很方便地實現(xiàn)連接。中部與后部采用全金屬制半硬殼結構,前部與尾部采用鋼管焊接加裝玻璃的結構。
機體中部之下設置炸彈艙,可容納15枚照明彈或15枚10千克或15枚30千克或15枚50千克或8枚100千克或3枚250千克或1枚800千克航空炸彈。不帶炸彈可外掛1枚1070千克重91式航空魚雷。
機體上一共設5個自衛(wèi)武器點:機首、后上方、左右兩側和尾部。其中后上方采用球形風擋,其余采用水泡式風擋。對于后上方和兩側而言,采用這樣的風擋,射擊時不需要打開風擋,既減少了射擊時額外阻力,也改善了射擊條件。后上方采用Ho5型(二式)20毫米機炮,備彈400發(fā);其余均為Ho103型(一式)13毫米機槍,每挺備彈500發(fā)。
機體內部由前往后依次設置前射手、轟炸員、正副駕駛、無線電員(可增設1座)、后上射手、左右側射手和后射手席。一般情況下,并不滿員。正副駕駛席左右并列,中間留出前射手和轟炸員通道。正副駕駛的操作臺完全一致,都能實現(xiàn)駕駛飛行。乘員有氧氣鋼瓶,并經(jīng)防彈處理。
◎機翼及機翼設施
出于大規(guī)模生產的考慮,主翼和尾翼都采用模塊化設計。主翼為中單翼,直線漸收型機翼。主翼翼面積65.9平方米,展弦比7.7,根梢比2.5,相對厚度(外翼內端)為12.175%,屬于薄翼。
在結構上,主翼分成外翼與翼端兩部分,采用2個桁箱型結構。由于日軍預計該機將在西伯利亞使用,所以機翼前緣設置除冰裝置。這是日本陸軍飛機第一次裝備這種裝置。
副翼與97式重轟炸機一樣,分為內側副翼和外側副翼兩部分。襟翼采用開縫襟翼,這樣既能達到福勒式襟翼相近效果,又保證結構上的相對簡單。
水平尾翼與垂直尾翼也都是直線漸收翼型。為充分確保遠程轟炸的飛行需要,垂直尾翼的面積更大一些。
◎動力及燃料
飛機采用雙發(fā)布局,安裝的是三菱Ha104型空冷18氣缸發(fā)動機(Ha42 11型 四式)。它是在97式乙型重轟炸機裝備的三菱Ha101型空冷14氣缸發(fā)動機(Ha32 11型 百式)基礎上升級改進而成,單臺重946千克,起飛輸出功率1900馬力(1397千瓦),比母型提高了450馬力(331千瓦)。發(fā)動機前方安裝強制冷卻風扇,與發(fā)動機短艙前端絞合,有利于降低阻力。發(fā)動機可靠性極佳。在強勁動力的保證下,最大平飛時速達537千米(高度6090米),起飛距離704米,爬升到6000米需14分30秒,實用升限9470米,著陸距離435米。
螺旋槳采用住友金屬制造公司的電動順槳式四葉金屬螺旋槳,直徑3.6米。該槳是德國VDM設計,被日本軍方引進后,由住友公司實現(xiàn)日本自產。
全機燃料總容量3886升,滑油容量40升,最大航程3800千米,比Ki-49提高了800千米,改善了日本重轟炸機短腳的現(xiàn)象。這些燃料儲存在12個油箱中,其中4個在機體內,8個在機翼內。為減輕重量,翼內油箱采用半整體化設計,其油箱下表面就是機翼下表面。油箱均設置滅火裝置。另外機體油箱鋪設16毫米橡膠層,機翼油箱提供二氧化碳保護。
改進和提升
◎生產型改進
雖然Ki-67I投入了生產,但各種小改裝仍然不斷。自生產型第10架起,起落架收放部分加強,機輪大型化。自第41架起升降舵斷面形狀、方向舵調整片及主翼金屬接口形狀予以修改。自衛(wèi)武器方面,從第431架起有部分尾機槍升級為雙聯(lián)裝。自第731架起,計劃對防彈消防設施進行進一步的調整,以及主翼攜帶2個可拋棄副油箱或更換成等數(shù)量的250千克、500千克航空炸彈。后來未來得及生產,戰(zhàn)爭即結束,改裝計劃也沒有執(zhí)行。
Ki-67I型最大的改裝來自于陸軍魚雷攻擊機的立項。因為在南太平洋水域的系列作戰(zhàn),日本海軍陸基攻擊機消耗很大,海軍向陸軍提出協(xié)助作戰(zhàn)的要求。1943年12月8日,陸航本部傳達了有關設計陸軍魚雷攻擊機的內部通知。次年1月5日,設計指標發(fā)布,要求在3月完成3架試驗機,還要完成100架生產型的魚雷攻擊裝備的改裝。后來,自17號原型機以后全部機體都將此作為固定改裝項目。
1944年3月,編號17、18號機的原型機完成了相關改裝。4月以后,日本陸軍的酒本少佐、大 隆明大尉與兩機進駐橫須賀海軍航空隊。在日本海軍的指導之下,進行魚雷攻擊的試驗。試驗的結果,為了改善魚雷入水角度,從第141架開始,魚雷搭載角度從原來的與機軸平行,改為與機軸1度50分俯角。之前的飛機在機體上使用導流機以取得相近的效果。
為了增強魚雷攻擊中夜間低空飛行和偵察能力,原型機又測試安裝了TaKi13號無線電高度計和TaKi1號Ⅱ型水面搜索雷達。前者1944年6月在8號原型機上完成安裝,其后通過測試。除生產100架改裝所需設備外,從第281架以后作為機內固定裝備。后者在1944年8月利用4-20號原型機中的一架進行改裝測試,軍方審查通過后要求魚雷攻擊型全部裝備該雷達,但實際未能做到。
Ki-67還曾經(jīng)計劃安裝多種裝備。其一是轟炸瞄準具。在太平洋戰(zhàn)爭初期,日本繳獲了美國的諾頓式自動轟炸瞄準具,迅速仿制并實現(xiàn)自產,稱為十型轟炸瞄準具。1944年5月,裝備19號機進行測試,獲得滿意效果。但由于當時軍方關注點在魚雷攻擊,對此不予重視。11月,軍需省要求加快裝備工作,熊本飛機制造廠才投入生產,但戰(zhàn)爭結束時,尚無一架成品。
其二是滑翔機拖曳設備。1943年1月,陸航本部指定Ki-67作為正在設計中的Ku-7滑翔機的拖曳機。1944年2月,13號機進行了改裝。8月15日,該機拖曳著Ku-7Ⅱ型1號原型機完成首飛(左中圖)。后來因為Ki-67的生產數(shù)量不夠,沒有余力顧及拖曳任務,試驗終止。
其三,Ki-67還曾改裝成Ⅰ號Ⅰ型甲無線制導炸彈的母機(左下圖)。1944年7月24日,陸航本提出設計要求,10月完成1號原型機改裝。11月又完成改裝10架試驗機,之后在水戶和神奈川縣海岸及琵琶湖進行試驗。在戰(zhàn)爭結束前,試驗取得一定的成果。軍方要求生產50架,僅極少數(shù)制造完成,且未來得及投入使用。
◎后續(xù)改進機型
早在設計之初,陸航本部就提出了后續(xù)機型性能提升的要求,三菱的設計組也提出了相應的方案。按照計劃,Ha104型發(fā)動機將只裝備原型機,生產型將裝備動力更強的Ha214型氣冷發(fā)動機(起飛輸出功率1765千瓦)。到1942年,隨著設計方案的調整,要求第一批生產型Ki-67Ⅰ型裝備Ha214型,第二批生產型Ki-67Ⅱ型裝備Ha214ru型。后者裝備廢氣渦輪增壓器。之后,Ha214型的研制遇到重大阻礙,遲遲不能通過審查,于是將加裝廢氣渦輪增壓器的Ha104Ru型作為Ⅰ型的標配。Ⅱ型也改裝Ha214Bu(Ha42 31型),后者將廢氣渦輪增壓器改成液力連軸式兩段增壓器。
由于戰(zhàn)局正發(fā)生變化,前線急需新裝備。1943年9月7日,陸航本部要求以Ha104型發(fā)動機作為Ⅰ型的標配,并迅速投入生產。而Ha104Ru型將裝備Ⅰ型改,并將其作為新的第二批生產型號。Ⅰ型改不僅在動力設備上升級,而且自衛(wèi)武器也全面升級。機首改為二式20毫米機炮,后上方的同型機炮升級雙聯(lián)裝。機尾先是改為同型20毫米機炮,后又改為雙聯(lián)裝一式13毫米機槍。
為了加快項目進程,軍方直接征用第1、2架生產型Ki-67Ⅰ機體改裝成Ha104Ru型發(fā)動機的試驗機。1944年1月,首架改裝完成,立即投入各種試驗,并于3月首飛。但是,兩架試驗機在試驗審查中,廢氣渦輪增壓器連續(xù)出現(xiàn)渦輪軸因溫度過高的高空振動,渦輪管制器不協(xié)調,渦輪齒輪內部故障等種種故障。通過努力查找問題,并采取拆除兩級增壓器之間的中間冷卻器的辦法,解決了其中一個故障。雖然取得了8000米高空時速551千米的成績,可是故障仍然太多,未能通過10月陸軍的審查,這個項目最終也被取消。
Ⅰ型改的取消,讓Ⅱ型項目復活了。先前,因為安裝液力連軸式增壓器的Ha214Bu型耐久性試驗一直不過關,所以1943年9、10月就完成改裝的第16、17號原型機就一直擱置著。這兩架飛機翼端延長,機內增設油箱,部分機體鋼質化與木質化改進,機首改為二式20毫米機炮,后上方的同型20毫米機炮升級雙聯(lián)裝,并安裝了多種雷達無線電設備。1944年3月,軍方看到Ha104Ru型問題太多,這才將它們重新拖出來進行試驗。到7月,日本陸軍重新決定以Ⅱ型作為第二批生產型。然而,不爭氣的發(fā)動機依然故障重重。進入1945年,雖然多次改進,但美軍空襲頻繁,飛行試驗無法有效進行。當年3月20日,1號機遇到一起迫降事故而受損。7月下旬,2號機在各務原地面被美機炸毀。最終,直到戰(zhàn)爭結束,都沒有新的Ki-67轟炸機的生產型面世。
◎特種用途機型
日軍利用Ki-67Ⅰ機體,改裝了四種特種攻擊飛機。其中兩種是自殺式攻擊機:To號特攻機和Ki-167櫻彈特攻機。前者1944年8月18日指示設計,拆除了全部自衛(wèi)武器、轟炸設備和其他不需要的設備,僅保留1套駕駛設備和必要的通信、氧氣設備。機首設中央引爆裝置并向前突出,機體內安裝2枚海軍80號(800千克)炸彈。有的說法認為2枚炸彈都用鋼索綁在后上機炮后方的床板上,也有說法認為有1枚在炸彈艙內。按照后一說法,飛機撞擊目標后,先引爆炸彈艙的炸彈,由此引爆床板上的炸彈。最初要求改裝10架,同年12月6日又要求追加改裝5架,最后全部完成。
后者于1944年12月2日接到指示開始設計。當月接近完成時,生產廠遭遇東海大地震及空襲,破壞嚴重,故而到次年2月才完成。主要改進包括,在中央翼桁間上部機體內裝載1枚直徑1.6米,重2900千克的“櫻”炸彈,機體前部周圍放射狀安置引信;拆除全部自衛(wèi)武器與轟炸設備;機體前部與尾部木制化?!皺选睆棽捎迷卵佬窝b藥,外包數(shù)毫米厚鋼板,類似聚能破甲彈,威力極大。外殼鋼板較薄,因此同等重量裝藥量更大。試驗成功后,改裝少量飛機使用。
另外兩種是延長航程的特別版。1945年硫磺島戰(zhàn)役后,美軍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B-29轟炸日本本土。為了垂死掙扎,6月,日本陸軍的安藤成雄大佐提出了改裝延長航程型Ki-67,實現(xiàn)攻擊B-29基地的方案。新機由已改名日本第1飛機制造廠的名古屋廠負責設計。改造內容包括:左右主翼翼端部延長0.75米;炸彈艙和后上炮座各設700升、2200升油箱,兩翼掛載可拋棄副油箱,使燃油總量達到7800升;增大滑油箱容量;除機尾機槍外,其他自衛(wèi)武器均予拆除;安裝TaKi1號Ⅱ型雷達與TaKi13號無線電高度計;載彈為15枚50千克Ta彈。這樣,作戰(zhàn)半徑可增大至2600千米以上。飛機由先行疏散到高萩的日本陸軍航空工廠組裝部負責改裝,到7月完成12架,但尚未來得及投入作戰(zhàn),戰(zhàn)爭就結束了。
還有一種遠程襲擊機。其基本改造與前述一致,但在4處自衛(wèi)武器拆除的同時,在機首下方和炸彈艙之后的機體下部分別設置1門和4門二式20毫米機炮,火炮與水平線呈30度傾角向前下方固定安裝。尾部換裝1門同型20毫米旋轉機炮。原計在1945年8月25日完成設計,但由于武器改裝花費太久,到戰(zhàn)爭結束時僅完成60%。
衍生機型
由于Ki-67的設計還算成功,日本陸軍又在這種飛機的基礎上,開發(fā)了多種其它用途的機型。第一種是 Ki-69轟炸護航機。1940年3月13日,名古屋廠廠長以下的多位技術骨干開會,討論陸軍試驗機型設計事務。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基于Ki-67的轟炸護航機的設想。這種轟炸護航機在外形設計、發(fā)動機和零部件上與Ki-67保持一致,以獲得幾乎相同的機動性能、編隊能力、制造方式和一定的作戰(zhàn)隱蔽性。根據(jù)他們的計劃,在Ki-67紙面設計完成3個月后可以完成這種伴隨支援機的設計圖,在1942年3月完成1號原型機。
1940年6月28日,陸航本部予以了認可,并發(fā)布基本設計指標。其實用升限、航程、最大水平速度均與Ki-67轟炸機相同,其他指標也近似,但編隊內機動性略勝一籌。為提高作戰(zhàn)能力,設置8個自衛(wèi)武器點(機首尾、側面左右、下方前后、上方前后),乘員9-12人,重要部位設置裝甲。后來該計劃因故取消。
第二種是Ki-97運輸機。因為三菱公司利用97式重轟炸機設計的百式運輸機(軍用型Ki-57)曾取得成功。所以該公司根據(jù)對高性能運輸機需要性的預測,安排小澤久之丞在Ki-67的基礎上,早早著手提出了新運輸機設計。新機采用Ki-67的主翼、尾翼、發(fā)動機和降落裝置,機體重新設計,改用下單翼。
對于三菱的主動,日本陸軍內部卻不太在意。直到1943年2月3日,陸航本部才正式下達設計指示,內容包括新運輸機應將巡航高度設在7000米以下,航程3000千米,機組2人,乘客21人。發(fā)動機采用Ha104型,與運輸傘兵的百式運輸機采用同樣的設備。原型機要制造4架,其中1號機要求在1944年1月末完成。后來航程要求又提高到4000千米,并要求增加液氧設備和實現(xiàn)木制化。1944年9月,設計接近完成時,突然接到停止開發(fā)的命令,項目終止。
第三種是Ki-109特殊防空戰(zhàn)斗機。根據(jù)陸航本的設想,要利用Ki-67的機體,開發(fā)一種專門對付高空重轟炸機的戰(zhàn)斗機。1943年11月20日,內部設計指示下達,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用2門Ho204型37毫米機炮替換后上方的20毫米機炮,稱Ki-109甲型。一是安裝無線電定位儀與40厘米級機載探照燈,稱Ki-109乙型。前者是攔截戰(zhàn)斗機,后者是夜間偵察照射機,兩者可搭配行動。之后,負責Ki-67審查的酒本英夫少佐提出,Ki-109甲型的主武器改用75毫米88式野戰(zhàn)高射炮,可以在B-29的自衛(wèi)火力圈之外擊落這種轟炸機。
這一瘋狂的念頭還真的很快被搬上了繪圖板。1944年3月,設計完成,三菱公司決意利用審查部已有的原型機(4-20號機)中的2架進行改裝。8月下旬,1號原型機完工。為了容納火炮,左側副駕駛員座席駕駛裝置拆除,儀表板下方儲存15發(fā)炮彈。開炮時,由副駕駛員裝填,駕駛員按下開炮按鈕。9月,該機在福生基地進行了測試,除了開炮沖擊波對機體表面有所傷害外,其他沒有大的問題。10月,日本陸軍下令緊急追加生產44架。11月起,酒本少佐親自駕機參與攔截,結果效果不佳。因為落后的四式轟炸機根本追不上B-29。次年2月,日軍開始對該機大幅改進,但受空襲影響,未能完成測試。后來,日軍企圖讓Ki-109被改用于對艦船的攻擊,海上攻擊的測試也進行了。然而由于戰(zhàn)爭臨近尾聲,這個低速日版的“大炮鳥”只生產了20架。
與Ki-109甲型搭配的乙型開發(fā)進行地相對順利。1944年7月,用審查部所屬的某架原型機開始改裝,10月完工并投入測試。測試結果沒有大問題,但隨著甲型的失敗,這個型號也就湮沒無聞了。
生產裝備情況
Ki-67型飛機由三菱公司下屬的名古屋飛機工廠、熊本飛機工廠,川崎公司和位于立川的陸軍飛機制造廠生產。到戰(zhàn)爭結束為止,名古屋生產了20架原型機和544架生產型,熊本和川崎公司各生產了42架和91架生產型,而立川的陸軍廠則沒有造出1架成機。前述總計生產697架,其中生產型677架。后者全是Ki-67I型,如前述其中又有少量改裝成特種用途飛機,個別改裝成改進試驗原型機。
Ki-67的生產數(shù)量并不多。盡管最初該機是按照大規(guī)模量產的要求設計的,制造廠的技術人員也付諸了努力??墒情_始生產后,這個目標還是遇到了極大的困難。與日本設計的其他重型轟炸機類似,放大設計減少配件的思路不成功,通用部件量產化設計也不徹底。各種裝備試驗修改次數(shù)過多,產品管理不善,生產開始后遭受空襲和地震災害等等因素綜合作用,這型轟炸機的低產量就不難理解了。
裝備了Ki-67及其改進、衍生機型的,總共有10個飛行戰(zhàn)隊以及負責重轟炸機訓練的浜松教導飛行師團。其中第98飛行戰(zhàn)隊是首個換裝Ki-67Ⅰ的戰(zhàn)隊,時間為1944年5-7月,之后是第7飛行戰(zhàn)隊。第62飛行戰(zhàn)隊在1945年初換裝Ki-67Ⅰ改裝的特攻機,負責特攻行動。第107飛行戰(zhàn)隊自1944年8月起,第14飛行戰(zhàn)隊自1945年5月起換裝Ki-109。
戰(zhàn)后,有4架Ki-67Ⅰ和16號原型機(安裝Ha214Bu的Ⅱ型1號原型機)被運到美國測試。其中一架在1946年9月交給博物館,后不知所蹤。另4機被拆卸。
作戰(zhàn)情況
◎魚雷攻擊
Ki-67服役之后,最重要的作用是參與海上魚雷攻擊,打擊美國水面艦隊,尤其是航母編隊。最初裝備該機的第7、98飛行戰(zhàn)隊(以下簡稱7戰(zhàn)隊、98戰(zhàn)隊),都直接調撥到海軍指揮序列之下。飛機和人員進駐海軍航空基地,由海軍航空隊負責指揮、訓練和供應。特別是安排專門偵察員的訓練。由于訓練時間不足,實際投入作戰(zhàn)時,這些部隊還是采用了陸海軍人員混編的方式開展行動。
1944年8月底,98戰(zhàn)隊編入專門攻擊美國航母編隊的T部隊。但是直到9月底裝備了雷達的飛機還沒全到位。10月12日,該戰(zhàn)隊投入臺灣水域的攻擊作戰(zhàn)。考慮到美軍強大的防空力量,他們是按照夜間攻擊來訓練的。按當時的夜間攻擊戰(zhàn)術,編隊分成兩隊。一隊為裝備雷達和裝載照明彈的照明機,一隊為掛載魚雷的攻擊機。照明隊發(fā)現(xiàn)目標后投下照明彈,照亮目標,再由攻擊隊發(fā)起進攻。10月12日夜,由于照明的效果不佳,該部隊的首次攻擊未果返航。由于負責軍官未及時向照明任務機下達返航命令,結果造成8機全部失蹤。另外,攻擊隊也有3機未返航。初次出擊就損失了全部裝雷達的3機在內的共11機,Ki-67的首次反艦作戰(zhàn)可謂滑稽。14日黃昏,第二次出動16機遭到美軍F6F戰(zhàn)斗機和防空火力有效攔截。12機被擊落,3機返航中墜落,只有1架安全返回。至此,兩次戰(zhàn)斗共損失26機與25個機組,戰(zhàn)果為零。該戰(zhàn)隊只好返回本土休整。
11月,7戰(zhàn)隊加入T部隊,他們被派往菲律賓。由于天氣惡劣,僅部分飛機抵達呂宋島。其后殘留在臺灣的機群有4機參與黃昏攻擊。結果2機被美方擊落,1機返航時墜毀,另1機返回后發(fā)現(xiàn)機體后部彈孔密布如蚊帳。而進駐呂宋島的機群在11月18、19日,以半數(shù)飛機掛載魚雷,半數(shù)掛載炸彈的編成飛往萊特灣,戰(zhàn)果不明。11月27日,T部隊因裝備損失殆盡被解散,人員返回本土。
1945年2月,硫磺島戰(zhàn)役打響,日軍將第60、110飛行戰(zhàn)隊的Ki-67I投入作戰(zhàn),他們以2-5架飛機,在16-19日夜連續(xù)發(fā)動襲擊。兩戰(zhàn)隊各損失3、1機。
沖繩戰(zhàn)役之前,美軍航母編隊終于逼近日本九州,日本海軍第5航空艦隊的司令宇垣纏中將下令攻擊。休整中的7、98戰(zhàn)隊正好在該艦隊指揮序列內,他們也只得投入攻擊。這時日本人修改了戰(zhàn)術,7戰(zhàn)隊的飛機配備雷達的數(shù)量較少,就采用3機編組。長機為裝備雷達的照明機,2架僚機為攻擊機,以組為單位作戰(zhàn)。98戰(zhàn)隊的飛機配備雷達數(shù)量較多,采取單機戰(zhàn)術,并以美艦防空火炮的炮口閃光為指示攻擊。7戰(zhàn)隊在3月18日凌晨與夜晚各出動11、6機,損失1、2機。98戰(zhàn)隊在18、19日凌晨與20夜分別出動12、9、8機,損失2、3、2機。當然,戰(zhàn)果不明。
沖繩戰(zhàn)役開始后,海軍指揮的兩戰(zhàn)隊依舊沿用前述戰(zhàn)術作戰(zhàn),在3月26、29、31日夜攻擊美軍艦隊。陸軍指揮的60、110戰(zhàn)隊在28日夜攻擊美軍艦隊。4月1日,美軍登陸沖繩島之后,攻擊美軍艦隊的任務完全由7、98戰(zhàn)隊負責。持續(xù)每次出動2至9機,在夜晚發(fā)起攻擊,直到7月上旬,兩戰(zhàn)隊脫離海軍指揮。其后為避免遭遇空襲,他們被分散到日本海沿岸與朝鮮的機場,在那里茍活到了戰(zhàn)爭結束。
此外,駐新加坡的第61飛行戰(zhàn)隊還進行了可能是Ki-67的最后一次魚雷攻擊。1945年6月中旬,美軍對婆羅洲巴厘巴板實施登陸。25日,正在馬六甲海峽進行魚雷攻擊訓練的61戰(zhàn)隊出動9機,從樟宜機場起飛,進駐爪哇島泗水的海軍機場。他們裝載魚雷前往巴厘巴板水域攻擊。1機作為偵察機先起飛,之后因3機故障,先起飛5機,后來又有修好的2機跟進。投雷完成后,有2機未返航。
前述眾多的攻擊,根據(jù)返航的日本飛行員報告,擊沉或重創(chuàng)美國軍艦或船只若干。實際上都是夸大宣傳。結合戰(zhàn)后美軍的資料,這種轟炸機給美軍艦隊造成損失幾乎為零。
◎轟炸行動
相對魚雷攻擊,Ki-67執(zhí)行的轟炸任務少得多。前述7戰(zhàn)隊參加的對萊特灣的攻擊行動,可能就是Ki-67最早的炸彈轟炸了。其后,7戰(zhàn)隊的飛機在1944年11月24-26日夜晚又連續(xù)出動,轟炸了萊特島的塔克洛班機場。
同年12月6日,新成立的110戰(zhàn)隊派10機進駐硫磺島。這些飛機機體內增設2個總容積200升的油箱,掛載15枚50千克Ta彈,編隊長機裝備Taki1型對地雷達,執(zhí)行轟炸塞班島的任務。當天機隊起飛,除2機故障返航,其余的飛機則以超低空飛行于7日凌晨抵達了塞班島東側。之后他們分成兩個編組從東和南夾擊。由于當天美軍B-29正準備出動,排列在滑行道,機場燈光照如白晝,因此目標顯眼,但防空火力嚴密。這些轟炸機大多沒有形成有效投彈,最終返航的只有2機。
7戰(zhàn)隊也曾加入對塞班島的轟炸,但由于故障,派遣的5機只有2機在12月25日深夜飛到塞班島。他們遭遇美軍夜間戰(zhàn)斗機。1機對提尼安島投彈后返航,另1機被擊落。次日,另5機再度出擊,只有2機抵達目標。1機返航,1機受傷迫降在帕甘島。隨后因為陸軍抗議海軍將7戰(zhàn)隊用于魚雷攻擊以外的用途,這種攻擊也被停止。
美軍在硫磺島登陸后,1945年2月21日夜,110戰(zhàn)隊派2機對登陸點轟炸,引起多處火災。返航時,1機墜海1機迫降損壞。
美軍登陸沖繩島后,60、110戰(zhàn)隊飛機開始用于對地轟炸。4月7日,兩戰(zhàn)隊10機襲擊美軍在嘉手納囤積的物資。之后直到6月,他們以沖繩的美軍機場為目標,持續(xù)多次轟炸,取得一定戰(zhàn)果。8月,休整后的110戰(zhàn)隊進駐偽滿洲國,在6日和8日兩度轟炸沖繩美軍機場。
駐扎新加坡的第61飛行戰(zhàn)隊則對巴拉望島實施了攻擊。1945年4月28日,3機進駐婆羅洲根地咬的秘密機場。隨后出動2機掃射并轟炸了普林塞薩機場。
此外,第74飛行戰(zhàn)隊計劃轟炸硫磺島,第14飛行戰(zhàn)隊計劃轟炸塞班島,都因故未成。
◎特種行動
Ki-67參與的特種行動包括三類情況,一是自殺攻擊。1944年10月24日,以9架改造的To號特攻機(以下簡稱To號)和26人組成“富岳隊”。28日,進駐呂宋島克拉克機場。從11月7日至次年1月12日,出擊7次以上,除第一次天氣不良返航外,另6次損失8機。
其后,第62飛行戰(zhàn)隊被專門用于特攻任務。3月19日第一次出擊,派出4架To號,2機未發(fā)現(xiàn)目標返航,2機失蹤。4月17日,第一次參加沖繩作戰(zhàn),2架To號白天出擊,遭F6F圍攻,1機損失,1機返航后被空襲炸毀。5月25日,再次出擊,包括2架Ki-167和2架To號。前者均未返航,后者未發(fā)現(xiàn)目標返航。8月12日,在西筑波機場休整的戰(zhàn)隊遭到空襲,全部特攻機均被消滅。
二是充當運輸機。1945年3月6日夜,110戰(zhàn)隊曾派1機向硫磺島守軍空投緊急物資,但沒有返航。6月17日,60、110戰(zhàn)隊亦向沖繩守軍空投補給,3機被擊落。
三就是防空攔截和對海炮擊。由于Ki-109設計的不成功,實際沒有參與防空攔截作戰(zhàn),改用于對艦攻擊,又沒遇到作戰(zhàn)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派遣全權代表團前往菲律賓與麥克阿瑟將軍商談投降事宜。8月20日,代表團在返回本土時遭遇空中險情,座機迫降損壞,臨時調1架停在浜松機場的Ki-67接替,運載代表團回到東京。對該機型而言,這也算是一段有趣的插曲了。
不管日本陸軍有著怎樣的理由將Ki-67定義為重轟炸機,但其本質就是一款執(zhí)行戰(zhàn)術任務的中型轟炸機。高航速、低載彈量和短航程是其特色。與同時代其他國家的中型轟炸機相較,Ki-67的性能并非一無是處。它具備較遠的航程、更快的航速。由于發(fā)動機難得的可靠,確保它成就了“日本最成功的重轟炸機”的美名。但是,為了取得這些優(yōu)勢,該機也犧牲了載彈量。由于諸多原因造成的設計生產延誤和規(guī)?;a不徹底,又在使用上將大量飛機浪費在魚雷攻擊與自殺攻擊方面,所以,日本陸軍認為該機型在實戰(zhàn)中未能充分發(fā)揮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