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淑娟
內容摘要:何自然認為移情(emtahy)在語用學上指言語交際雙方情惑相通, 能設想和理解對方用意,即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理解并感知他人的過程。在順應論的理論框架下,語用移情的本質是交際人在言語交際中對語言的選擇, 而其運行機制就是順應。移情是語言選擇的結果,同時也是順應語境的結果。 本文將從比利時語言學家維索爾論的順應論的角度出發(fā),以《楊瀾訪談錄》中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對話為實證資料從而研究移情策略對電視訪談節(jié)目順利進行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移情 順應 《楊瀾訪談錄》
一、引言
《楊瀾訪談錄》是一部國內高端的電視訪談節(jié)目,對《楊瀾訪談錄》中移情策略的研究可以有效指導其他的電視訪談節(jié)目,提高人們使用言語交際的技巧,有效地實現(xiàn)交際目的,從而減少彼此之間的誤會和矛盾。
二、語用移情和順應論
“移情說”是德國的羅勃特·費肖爾在《視覺形成感》一文中首先提出的美學概念,直到1991年何自然把移情引入了語用學并提出了語用移情這一概念(pragmatic empathy)。移情在語用學上指言語交流雙方情感相通, 能設想和理解對方用意,涉及說話人如何刻意對聽話人表達用意, 聽話人如何設身處地來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它的微妙之處在于說話人和聽話人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進行語言編碼和解碼。作為言語交際中語言選擇的一種形式,移情被頻繁地應用于日常言語交際中。
維索爾論的順應論,其核心就是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語言選擇的過程,同時也是對語境關系的順應過程。維索爾論認為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不管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不管是出于語言內部的原因還是出于語言外部的原因。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無限廣泛的語言中選擇出恰當?shù)恼Z言就是因為語言所具的三個特征: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語言的變異性說明了語言具有無限可供選擇的范圍。商討性是指語言的選擇是建立在一定的規(guī)則之上。順應性是指語言使用者可以在可供選擇的范圍內做出高度靈活的選擇,從而實現(xiàn)交際目的。
三、移情——語言選擇的結果
3.1 指示語“通用你”
指示功能一詞借用希臘詞, 其意義指向或指示。交際者在言語交際中不可避免的使用指示語。第一人稱指說話者,第二人稱指聽話者,第三人稱指說話者和聽話者之外的第三方。交際者在言語交際中不可避免的使用指示語。但在一些特定的語境下,人稱指示會產(chǎn)生一些非常規(guī)用法。即說話者在交際過程中不以自己為中心,把指示中心由自我轉移到他人身上從而實現(xiàn)說話人預期的交際目的,這就是“通用你”。
在楊瀾訪談錄中,被采訪者在講述自身經(jīng)歷的時候通常使用“通用你”,這個“你”可以表明說話人在引出聽話者一般的生活經(jīng)驗,或特殊情境中的體驗,通用你在楊瀾訪談錄中較為常見。例如:
姚晨:但是如果你有700多萬粉絲的時候,你確實應該考慮下你的責任……
楊瀾:對。
為了表達她對責任的內部壓力, 姚晨使用“通用你”使她所要表達的內容更有力、更直接。除此之外, 她希望聽者能理解她的困境。因此, 通過使用“你”代替“我”,不僅雙方在談話之間的距離將會縮小, 說話者的觀點和情感也可以被聽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3.2 模糊限制語
G. Lakoff(1972)認為“模糊限制語就是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語言”。何自然認為,語用含糊可以使話語在某些語境下顯得更合適, 更機智。所以在某些情況下模糊語的使用可以禮貌地傳遞說話者的交際意圖。 模糊語與準確語言之間最根本的差別就是模糊語可以給說話者保留一定的話語空間。其原因主要有三:1. 說話者拿捏不準要傳達的信息的精確性及細節(jié), 害怕信息有誤導致自身尷尬。2. 說話者考慮到精確的話語可能會對聽話者產(chǎn)生心理傷害。3. 說話者在涉及個人隱私時采用模糊語進行自我保護。根據(jù)原因推斷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主要有二:1、自我保護。2、保護他人。通過筆者統(tǒng)計在楊瀾訪談錄中以下模糊語使用頻繁:“我覺得”、“可能”、“有點”、“好像”、“或許”、“一定的”、“在某種程度上”、“稍微”、“通?!?;如楊瀾在采訪村上隆時:
楊瀾:為什么我有一點疑惑,覺得您過去說的話和剛才您的表述有一點矛盾?就是一方面您鼓勵藝術家要理直氣壯地去追求金錢,甚至追求成功的捷徑,比如說應該先在歐美成功啊,有時候一個作品的詮釋作品本身更重要,甚至讓有錢人喜歡您很重要......
村上隆:是矛盾的。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充滿了矛盾,自己能多大程度承受矛盾很重要。
在這段采訪中楊瀾連用了很多個模糊語,這幾個模糊語都表明了主持人對采訪對象的話語或者行為產(chǎn)生了不解或質疑。楊瀾為了實現(xiàn)交際目的、滿足觀眾心理期待、達到節(jié)目效果從而采用了模糊語,這樣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保護了自己。
除此之外,筆者發(fā)現(xiàn)在“楊瀾訪談錄”中較為常見的模糊語還有“聽說”,“有人說”,“傳言”,“大家會說”...... 這類模糊語的語用功能主要是為了規(guī)避說話人的責任,也就是事情的真假值與說話人無關,說話人只是轉述別人的話。這樣在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主持人通過采用以上模糊語便可以談論一些看似比較敏感的話題而自己又不用承擔責任。例如:
楊瀾:關于你個人的這種風格呢,大家一方面非常著迷,另一方面又覺得特別神秘。像
你這次演唱會,直說了三聲謝謝,人家就會說是王菲特別高傲,懶得搭理我們呢,還是怎么樣?
王菲:我也看了很多所謂的這種報道,說王菲的經(jīng)紀人陳家瑛在開場前跟她說,不許說別的,只需說三聲謝謝。
在這段采訪中,我們看到楊瀾用了模糊語“人家就會說”,成功的采用言語策略實現(xiàn)移情。因為楊瀾即將要談到的內容并不是很友好,如果楊瀾用第一人稱主觀的將這段內容表述出來,可能會引起嘉賓的內心不適,繼而影響話題的繼續(xù)。而“人家就會說”的使用使得楊瀾規(guī)避了自身的責任,成功地實現(xiàn)了交際目的。
3.3委婉語
委婉又稱“婉轉”,斯托克和哈代蔓指出委婉語是“用一種不明說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說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悅的含義不夠尊重的表達方法?!?簡言之,委婉語就是說話者為了避免聽話者產(chǎn)生不好的情緒而采取的代替粗俗的、直接的、一般的說法的語言。筆者發(fā)現(xiàn)在“楊瀾訪談錄中”主持人使用委婉語較為頻繁,它的語用功能是當主持人楊瀾提及一些對于嘉賓較為敏感的話題時采用委婉語代替直接言語刺激,可以避免或者減輕嘉賓因為話題的緣故產(chǎn)生不良的情緒,從而實現(xiàn)移情達到交際目的。例如:
楊瀾:其實有很多有天使印記兒童的父母,會非常想了解他們能夠為孩子做什么……
王菲:就是把她當正常的孩子吧,我想。
楊瀾用“有天使印記”這個美麗的詞語來形容王菲的女兒,這樣就會避免因直接說起孩子身體缺陷而引起對方內心不愉快甚至產(chǎn)生抵觸心理。經(jīng)過美化和修飾的詞語聽起來要柔和一些更易為聽著所接受。
四、移情—順應語境的結果
順應論的核心是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語言選擇的過程,同時也是對語境關系的順應過程語境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維索爾論認為, 交際語境通常由三方面組成: 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智世界,它們三者彼此影響。話語交際者在進行言語交際時都會考慮這些方面的因素。在《楊瀾訪談錄》中,主持人楊瀾在采訪嘉賓進行話語編碼時就需要順應談話中的各個方面,節(jié)目本身、嘉賓、場內外觀眾,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控制局面,緩解嘉賓緊張情緒、滿足觀眾所需,達到節(jié)目最佳效果。在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運用移情可達到贊揚、鼓勵、暗示、迎合、否定等交際目的。
4.1 順應禮貌動機,維護嘉賓面子
楊 瀾:您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沒有覺得自己在語言的功力上還差一點兒,或者說總覺得自己和曹雪芹......
劉心武:差不是一點兒。楊瀾,你點穴可真會點到痛處。不是一點兒,比高鶚都差。
在這個采訪中,楊瀾為了滿足位聽眾好奇心理,迎合大眾,從而試探劉心武自我定位,她采用了“差一點兒”這個模糊限制語,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對劉心武能力的質疑,這樣既保護了自己,又維護了對方的面子。
4.2 順應情感、情緒,實現(xiàn)信息傳遞的順利性
所謂的迎合對方的情感、情緒就是順應對方的心智世界,通過把對方的思想和情感感同身受,使對方放下警惕和戒備,實現(xiàn)交際雙方的信任。例如楊瀾采訪席慕容時提及對方丈夫去世,她采用“離開”,以及上文所提到的“有天使印記兒童”,生命有缺憾等。為了保證交際環(huán)境的融洽,滿足聽眾的需要,在提到一些較為敏感的話題時,楊瀾不得不迎合嘉賓的情感,情緒以此實現(xiàn)信息傳遞的順利性和達到節(jié)目的有效性。
(1)楊瀾:當先生離開以后,當您愛的對象已經(jīng)離開您的時候,那個心中的愛還會活著嗎?
席慕蓉:對,還在。
(2)楊瀾:你怎么看待生命當中會有缺憾?
王菲:生命當中本來就會有缺憾。每一個都有,不是這樣的就是那樣的。不是生理上的就是心理上的。所以你要接受,就要全然的接受這些。
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語用移情是語言選擇的結果, 同時也是適應語境的過程。移情策略作為一種有效的交際手段,它的使用不僅可以拉近交際雙方距離、構建和諧氛圍,同時具有協(xié)助交際雙方實現(xiàn)更好交流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應用功能,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語用移情若能被合理、準確的使用便能達到贊美、鼓勵、暗示、迎合、否定、掩飾、自我保護等等交際目的。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