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俊?何巖?黃英藝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紋枯病田間藥效的試驗展開了探討,通過結合具體的試驗實例,對材料與方法作了詳細的闡述,并對試驗所得結果作了分析,以前能為有關方面的需要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水稻紋枯病;防治;藥效試驗
水稻紋枯病又稱云紋病,俗名花足稈、爛腳瘟、眉目斑。是由立枯絲核菌感染發(fā)病,多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fā)生。紋枯病是水稻上常見的一種病害,是當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因此,對水稻紋枯病進行有效防治尤為重要?;诖?,本文就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紋枯病田間藥效的試驗進行了探討,相信對有關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幫助。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地點。試驗選擇在廣東臺山市四九鎮(zhèn)下坪村的稻田,該田塊水稻紋枯病歷年發(fā)病較重,試驗地為黃底灰泥田,肥力中等,前作水稻。
2.供試藥劑。25%嘧菌酯懸浮劑和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30%已唑醇懸浮劑;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以上藥劑均為市售。
3.試驗設計。試驗設7個處理:
每667m2用30%已唑醇懸浮劑15mL+25%嘧菌酯懸浮劑15mL;
每667m2用30%已唑醇懸浮劑10mL+25%嘧菌酯懸浮劑10mL;
每667m2用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15mL;
每667m2用30%已唑醇懸浮劑15mL;
每667m2用30%已唑醇懸浮劑10mL;
每667m2用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0g;
對照(空白)。
每處理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20m2,隨機區(qū)組排列,四周設置保護行。先用少量水充分稀釋藥劑后,再加足相應稀釋倍數(shù)的水量,每667m2藥劑用量對水30kg,用16型手動噴霧器進行噴霧。在水稻破口期(9月28日)施第一次藥,藥后7d(10月4日)施第二次藥。兩次施藥當天均為晴天,試驗期間(9月28—18日)雨日5d,總降雨量76.3mm,日平均氣溫21.9~27.9℃。
4.調查方法。由于水稻紋枯病在田間分布極不均勻,為提高試驗的準確性,采用定點標記調查方法。每小區(qū)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定點調查相鄰的5叢,即每小區(qū)調查25叢,調查總株數(shù)、病株數(shù)和病級數(shù),計算病情指數(shù)。在施藥前1d(9月27日)、第二次施藥后14d各調查一次,計算防治效果。采用DMRT法比較各藥劑處理對紋枯病防治效果的差異水平。
紋枯病病情分級標準:
0級:全株無?。?級:第四葉片及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病(以頂葉為第一片葉);3級:第三葉片及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級:第二葉片及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7級:劍葉及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9級:全株發(fā)病,提早枯死。
計算公式:
病情指數(shù)=×100
防治效果(%)=×100
式中CK0為空白對照區(qū)藥前病情指數(shù),CK1為空白對照區(qū)藥后病情指數(shù),PT0為藥劑處理區(qū)藥前病情指數(shù),PT1為藥劑處理區(qū)藥后病情指數(shù)。
試驗期間不定期調查各處理區(qū)水稻生長、抽穗揚花和灌漿結實情況,觀察有無藥害發(fā)生。
二、結果與分析
1.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試驗期間,各藥劑處理水稻紋枯病的病情均得到了比較好的控制,而對照區(qū)病情擴展迅速,表明供試藥劑可減輕紋枯病對水稻的為害程度,控制病情擴散蔓延。每667m2用30%已唑醇懸浮劑15mL+25%嘧菌酯懸浮劑15mL、30%已唑醇懸浮劑10mL+25%嘧菌酯懸浮劑10mL、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15mL、30%已唑醇懸浮劑15mL和10mL、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0g以及對照藥前平均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2.44、1.99、3.05、2.32、2.36、1.85和1.79。第二次施藥后14d,以上7個處理平均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2.69、3.42、7.44、4.55、5.48、5.14和16.87。每667m2用30%已唑醇懸浮劑15mL+25%嘧菌酯懸浮劑15mL、30%已唑醇懸浮劑10mL+25%嘧菌酯懸浮劑10mL、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15mL、30%已唑醇懸浮劑15mL和10mL、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0g處理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8.30%、81.76%、74.12%、79.19%、75.36%和70.52%。采用DPS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每667m2用30%已唑醇懸浮劑15mL+25%嘧菌酯懸浮劑15mL與每667m2用30%已唑醇懸浮劑10mL+25%嘧菌酯懸浮劑10mL、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15mL、30%已唑醇懸浮劑15mL和10mL以及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0g處理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安全性。據(jù)藥后不定期的田間觀察,施藥區(qū)與空白對照相比,水稻葉片生長、抽穗揚花、灌漿結實等均未發(fā)現(xiàn)異?,F(xiàn)象,水稻無藥害癥狀,說明供試藥劑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對水稻是安全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水稻紋枯病對水稻的種植會產生極嚴重的危害,因此,對水稻紋枯病進行有效的藥物防治尤為重要。本文通過結合具體的試驗,對不同藥劑防治作了深入研究,相信對往后的水稻紋枯病防治上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曉兵、黃奇、馬超、李蓮.不同藥劑及用量防治水稻紋枯病田間藥效試驗[J].中國農業(yè)信息月刊.2015(01).
[2]支道生.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紋枯病田間藥效試驗 [J].安徽農學通報.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