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敏
髖部主要由松質骨構成,骨質疏松時強度會大大降低,簡單的摔跤就能造成股骨頸骨折和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人由于骨質疏松和容易跌到,髖部骨折的發(fā)生比率很高,髖骨骨折對生命力逐漸衰弱的老年人是一巨大打擊,具有致死率高、致殘率高、手術失敗率高、并發(fā)癥多、負擔沉重等特點。
髖部骨折是發(fā)生在股骨近段的骨折,其中股骨頸與股骨粗隆間骨折約各占50%,多發(fā)生在老年人身上,股骨粗隆間骨折在高齡老人(>80歲)中所占比例更高。造成老年人發(fā)生髖部骨折的兩個基本因素是,骨質疏松骨強度下降,加之股骨頸上區(qū)滋養(yǎng)血管孔密布,均可使股骨頸生物力學結構削弱,使股骨頸脆弱。另外,老年人髖周肌群退變,反應遲鈍,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有害應力,加之髖部受到應力較大(體重的2-6倍),局部應力復雜多變,因此不需要多大的暴力,如平地滑倒、由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轉,甚至在無明顯外傷的情況下都可以發(fā)生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跨門檻被絆、平地滑倒,都可以引起,表現(xiàn)為受傷髖部疼痛,移動受傷下肢時疼痛加重,因而不能站立,不敢活動,傷情較重的局部腫脹、皮膚有瘀斑,患側遠端受肌群牽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變短,多有輕度屈髖屈膝及外旋畸形腳尖轉向外側,不能坐起或站立。但個別人因為骨折端嵌插,移位不大,疼痛不太劇烈,所以仍能堅持行走,部分人由于線狀骨折或嵌插骨折斷端未發(fā)生移位,傷后仍能騎自行車。股骨頸骨折多系囊內骨折,出血淤積于關節(jié)囊內,又有關節(jié)外豐厚肌群的包圍,肌肉等軟組織受傷較輕,又由于髖部肌肉豐厚,外觀上局部不易看到腫脹,容易被患者所忽視。這種沒有發(fā)生錯位的骨折,如果忽視治療,以為沒有事情而像正常人一樣活動,沒有注意及時治療和休養(yǎng),使無移位穩(wěn)定骨折變成移位的不穩(wěn)定骨折導致畸形愈合,更可能加重損傷。
髖部(大腿根部)是股骨的近端部分,連接著軀干與下肢,是下肢負擔身體重量時極其重要的傳導結構,對日常生活非常重要。不僅人的站立、行走離不開髖部,即便是臥床的基本活動,如坐起吃飯、擦身、翻身、清理大小便等也離不開髖部活動。老年人跌倒后訴髖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應想到股骨頸骨折的可能,應及時送醫(yī)院治療,不及時去醫(yī)院就診是非常不可取的,否則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后果。老年人一旦跌倒,如疼痛較重、局部腫脹有畸形,不能活動等情況,應懷疑有骨折或脫位,別只用跌打酒、膏藥或臥床這些保守治療,這樣會使患者長期經(jīng)受疼痛煎熬,髖部骨折后僅有一半的患者可以恢復受傷前的行走能力,還有10%-20%患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給老人身體上巨大的痛苦,也奪走了老人生活最后的尊嚴;肺活量下降,可能并發(fā)肺部感染;不敢翻身,使皮膚受壓破潰,形成褥瘡;導致尿路感染、便秘、會陰皮膚濕疹、糜爛;形成深靜脈血栓、肺栓塞,從而引發(fā)或加快發(fā)生重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概率;骨折得不到愈合;最好的結果就是骨折畸形愈合,但以后需坐輪椅活動,患者很難站立行走。
高齡不是手術禁忌證,只有對那些極度衰弱、經(jīng)不起手術、風險極高的老年人才采取保守治療。老人不愿意手術,擔心手術后需要長期臥床,自己生活不便,還需要家人長期護理。只要條件允許,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及股骨頸骨折都應以盡早手術治療為主,這樣才可以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和死亡率,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手術本身雖具有一定風險,老年髖部骨折應早期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對機體干擾最小,愈合快,不用長期臥床,手術后很快就能下地行走,如果家里老人不慎摔倒發(fā)生了髖部骨折,不要再猶豫,爭取恢復正常生活,讓發(fā)生骨折的老人可以繼續(xù)維持高質量的老年生活。
老人摔倒后很容易出現(xiàn)髖骨骨折,家有高齡老人的應多留心,多掌握一些預防措施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