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飛+胡慧文
哲理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抽象的哲理蘊含于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
一、理趣天成,碰撞出詩意情懷
對哲理詩的解讀,能讓我們碰撞那頗具質感的詩情,受到極好的情感熏陶。
筆者在執(zhí)教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時,讓學生思考詩中水之“暖”,鴨之“知”,河豚之“欲上”,要借助什么感官來知曉?學生踴躍回答之后,師生共同小結:這首題畫詩要憑觸覺才能感到水之“暖”,要用思維才能想出鴨之“知”,要靠經驗和判斷才能預言河豚之“欲上”。這些,無論在自然界或畫面上,都不是目所能見,是通過詩人的想象得之于視覺之外、畫面之外的。正是作者調動了直覺感受與理性思維才共同構成詩的理趣。詩人放棄了自我本位,通過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動來表達對春天的喜悅;詩人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此句寫景寓懷,風韻灑落,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思鄉(xiāng)愁緒。
二、知人論詩,涵養(yǎng)深邃思想
許多哲理詩展示了豁達的精神境界,有一種痛苦心靈得以解放的精神張力。
蘇軾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能讓我們感受到“出世”思想與“入世”思想的激烈斗爭,以及由不適到求適的心靈糾結,以致到最終“起舞弄輕影,何似在人間”的超脫、曠達和釋然,都隱含了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矛盾,最終自我排解,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以求獲得精神的突圍和解脫。
還有一些揭示日常生活感受,觀察事物妙理的哲理詩,在詩人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從生活、特別是自然界的景物當中得到的感悟仍不失為一種獨到的豁達開朗。
三、妙理新意,善用表達技巧
哲理詩的創(chuàng)作構思、煉字造句要求別具一格,獨辟蹊徑。
宋代盧梅坡的《雪梅》(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是在理致上,還是在筆趣上,都超過了以往寫雪的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懊讽氝d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
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對親如一體的雪和梅,要評出一個高低來?!盃幋骸保潜葌€高下;“未肯降”,是勝負難定。這不是搞折中、和稀泥,這是實事求是的評判。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看是怎么個比法。論顏色,雪比梅白;論香味,梅比雪香。要看到事物的方方面面,不能抓住一點,不及其余。詩的道理,淺白易懂,真的悟了,對人對事就會公允。
哲理詩有的點子奇特,有的情節(jié)奇巧,有的善于白描,有的長于抒情。獨辟蹊徑的觀察視角讓學生不會把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交給他人去評判,對于他人的觀點能夠拉開距離去審視,讓學生的頭腦解除桎梏,增強窮理探幽的思辨特色。
(作者單位:袁飛,鄂州市第五中學;胡慧文,鄂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