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勇軍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不少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寫下水作文,這是提高寫作教學效率的良好途徑之一。從學生角度而言,由于被動接受寫作的事實,接觸的作文題目多為自己不愿深入思考或毫無興趣的話題,慢慢陷入被迫寫作敷衍了事的狀態(tài),更有甚者東拼西湊抄襲應付。事實上從寫作本身而言,教師真正動筆為學生寫下水作文,更易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思考,發(fā)揮引領作用。雖然效果難以預知,但正所謂“潤物細無聲”,通過細心耕耘,一定會改變作文教學的風氣,有利于促進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提高,激發(fā)學生自主鉆研寫作的意識。
一、意義
教師寫好下水作文,能從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汲取教師下水作文的有益因素,破除理論重于實踐的教學弊病,形成教師與學生互動互進的氛圍。通過探求教師的示范效應,盡力用教師示范激發(fā)學生“向師性、模仿性”的特點,打消學生作文的畏難情緒。同時,進一步打通日常寫作與應試作文之間的情緒阻礙,實現(xiàn)應試作文的功利教學與寫作素質(zhì)提升之間的互相借鑒,從立意審題、素材選擇、文體把握、技巧應用、語言提高等方面將素質(zhì)寫作的成效有機遷移應用于應試寫作,從一定程度上真正突破作文的困局。
二、嘗試方向
(一)樹立文體意識,形成規(guī)范文章。中學階段,為了規(guī)范學生寫作,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能力,一般強調(diào)三大文體,即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而當前高中應試作文通常以自主立意、自主擬題、自選文體的“三自”為要求,且以材料作文為主。一般情況下,學生不便選擇敘寫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多傾向于發(fā)表議論,而議論中抒情、敘述往往比較混亂。為了滿足字數(shù)要求,由于學生層次的差異,在寫作中學生往往寫出看似議論文,但又具備抒情散文和記敘文的語段,甚至通篇不倫不類,成為三不像文章。為此,教師應該從文體意識入手,矯正學生寫作中的文體意識缺乏、隨意性強的毛病。最直觀的方式就是教師選擇優(yōu)秀作文進行比較教學,然后進行以記敘文和議論文為主的作文訓練。為此,可以選擇高考優(yōu)秀作文數(shù)篇,如,記敘文《一地梨花》《停電的一天》、議論文《低碳生活》《一步與一生》和名家議論文吳晗的《談骨氣》,指定適宜的題目進行不同文體的訓練。同時教師與學生一起寫,并進行比較閱讀點評。
(二)寫作技巧點撥,打造作文亮點。無論是文章整體還是局部,教師都應該以下水作文進行引領,這有助于勾連下水作文和課本閱讀教學、報刊學生范文欣賞及自己學生寫作的互動關(guān)系。如,開頭訓練,一般做法是一次性收集若干作文開頭方式進行集中分析,借鑒訓練,這樣做雖然也有一定效果,但多流于口頭指點,缺乏實際寫作的說服力。因此,應該采用閱讀與寫作的混合模式,用親自示范漸次引導。比如,學習《小狗包弟》,原文以類比性的故事開頭,就可以收集類似開頭的學生作文,在比較之后布置多個題目訓練開頭的方式。
(三)示范謀篇布局,凸顯結(jié)構(gòu)特色。比如,議論文的整體布局,突出三種結(jié)構(gòu)樣式:縱論式、橫論式、讀后感。以下面作文為例,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寫作文:
我們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導游者;沒有導游者,一切都會停止。目標會喪失,力量也會化為烏有。 ——歌 德
請以“思想決定方向”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充分收集可用事例、名言素材,精心選擇,聯(lián)系社會和生活現(xiàn)實,不少于800字。
對此,應該先從理論上講析縱論、橫論的常見議論文模式,再由學生選擇一類進行寫作,教師則一次采用兩種模式為學生寫了兩篇下水文。
(四)打磨語言,養(yǎng)成表達的良好習慣。相對文體、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等方面的示范,最難在于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受閱讀面極窄、閱讀量極少、當前閱讀以電子閱讀為主及閱讀碎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鄉(xiāng)鎮(zhèn)學生寫作普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語言表達極差,錯別字連篇、語病千奇百怪完全是不足為奇的。這需要教師以極大的耐心,從閱讀指導入手,從閱讀積累、提高語感上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還要盡力寫一些不同表達風格的文章,并有意選擇其中風格差異較大的整體或片段,讓學生直接快速地比較閱讀。打消學生的顧慮,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起到先求眼熟、再逐漸接受、最終嘗試自己去改變的作用。
三、困局與思索
作文教學難在費時長收效小,寫下水作文對學生寫作積極性調(diào)動的效果,也難以找到一個顯性的衡量方式。特別是在應試壓力之下,學科之間互相擠壓學習時間,加之應試作文選材、文體、篇幅等方面的局限,使學生寫作的主動性發(fā)揮受到很大限制,一般不能所有作文都真正我手寫我心,使激勵作用大打折扣。同時,考試頻繁也大大擠壓了作文系統(tǒng)訓練的規(guī)劃,使下水作文存在極大的隨機性。但教師經(jīng)常寫下水作文,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學生畏懼作文的心理,對少數(shù)偏好語文的學生則明顯具有激勵作用,也不失為一條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良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