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蘭學
黏小馃
◎牛蘭學
年是最具魔力的怪獸。它把世界打扮的有聲有色、五彩繽紛,它把游子大包小包的往家鄉(xiāng)拉拽,它把人們吸引到集市上花錢消費,它把一家人綁在家里盡享天倫之樂。記得懵懵懂懂時,大人們說,去趕“黏(年)”集,要帶著戧鍋鏟子去,否則,會被黏在那里,回不來。對于年的記憶,還真有一種黏的東西,至今難忘,那就是我們這一帶的黏小馃。
黏小馃的學名是什么,我至今不知道,甚至哪幾個字,怎么寫?我也不會。我只好想當然的寫下這么三個字。黏小馃是用黍子面做的。黍子因為產(chǎn)量不高,一般年景村里種植不多,好像只有在雨災后,為了多收一點才補種度荒。不過,每年村里總會種一點,好像就為了黏小馃。進了臘月門,母親就把黍子米用水泡起來,然后撈出來晾干。等晾好,就到碾子上去碾。有時候我去幫母親推碾子。黍子一遍遍被碾碎,越碾越細。母親就把碾成的黍子粉用細籮篩出來,把沒碾好的再倒在碾盤上繼續(xù)碾,直到把那黍子面碾到細的能用為止。母親說,面越細馃越黏。凡事從跟起好,才能做最好。后來電磨的面,還真有點苦味。
碾好面,再用水和好面團,然后攤放在鍋里箅子的展布上蒸。蒸好以后,就趁熱取出來,放在面盆里或者案板上,趕緊揉勻?qū)?。有時候,熱面燙的母親手快快的搓著,嘴里噓噓著,因為面一旦涼下來,就不好干活了。揉勻?qū)嵑?,用搟面杖搟薄成面皮,再用刀切成一條條、一塊塊等等的形狀,一家人圍在一起就開始“拉小馃”。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愛好,拉成各種圖案。有牡丹花,有野菊花,有矩形,有橢圓,有長方形,有綠葉樣的,大體像碗底那么大。揉搓熟面時,有的加白糖、有的加紅糖,有的摻進去幾塊剝了皮的甜紅薯,那以后的黏小馃口味就多種多樣了。母親說,事情的中間,你做的不一樣,結(jié)果也不同。拉完小馃放在排大蓋上晾干,等待油炸。那時,過年沒有什么稀罕吃頭(食品),有的時候,實在饞的不行,就偷偷取一個生小馃解解饞,生硬難嚼在所不惜,只嚼得滿是口水和綠色的面沫。
晾干后已經(jīng)到年根起了,家家飄起香味。從油鍋里撈出來的小馃,才是真正的黏小馃。油炸也有技巧,母親說,這最后關(guān)頭,關(guān)鍵是火候?;鸷虿坏讲皇?,火候過了,又黑又苦。出油鍋的黏小馃口味各異,加紅薯的發(fā)暗發(fā)艮,加白糖的發(fā)白發(fā)脆,加紅糖的發(fā)褐發(fā)甜,尤其是那各種各樣的圖案也叫人眼饞。涼好的黏小馃一筐筐的,杏黃色的,橘黃色的,土黃色的擠在一塊,就像春天的花籃,開啟人們的食欲和春節(jié)的快樂時光。脆脆的、甜甜的、多彩的、咔咔的,塞進嘴里就沒有了蹤影,沾滿油的手隨時會拿起另一個。大人們有時藏起來,害怕孩子吃完。因為黏小馃、甏棗、花生、瓜子等等還要招待前來串門、拜年的客人,當然,也是展現(xiàn)自家黏小馃水平的機會。我們家的黏小馃常常得到街坊四鄰和親戚朋友的好評。母親此時總是合不攏嘴。
當然,黍子面還能做黏窩窩、黏豆包、棗糕等各樣的年糕。還能做燈盞,搓一個柱型,在一頭凹處加個紙捻,倒點香油,點起來捧在手里,讓星星之火,照亮年的夜空。不過,孩子們大多玩一會兒就讓它去照亮肚子啦。
黏小馃應該是年糕的一種?,F(xiàn)在,家鄉(xiāng)種植黍子的好像沒有了,娘走了,黏小馃更是難見。市場上的年糕,好像是用大米粉做的,沒有黍子米粘,也沒有黍子米香。時空變了,生活繼續(xù)。只要是踏實的生活,黏小馃,年年過,年糕糕,步步高。
牛蘭學,筆名“陶之垚垚”,散文作家、社科專家、文化學者。現(xiàn)任河北省邯鄲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館陶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陶山》雜志主編、河北省雁翼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省文研會散文藝委會副主任。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北作協(xié)會員、邯鄲市第四屆優(yōu)秀作家、邯鄲學院客座教授。1986年3月開始發(fā)表作品,出版作品數(shù)部,在《散文選刊》《散文世界》《河北文學》《山東文學》《河北小小說》、臺灣《秋水詩刊》《葡萄園》等海內(nèi)外媒體發(fā)表作品600余萬字。先后榮獲第六屆全國冰心散文獎等數(shù)十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