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唐劍鋒
家長比孩子更累
文丨唐劍鋒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最累,從背上書包的那天起,就從來沒有輕松過一天。每天都在緊張中度過的,就連節(jié)假日都不得清閑。其實,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累孩子只是累在表面,累父母才是累在本質。孩子不輕松,做父母的卻總是比孩子更累,更不輕松。
為孩子出人頭地,做家長的,往往總是看“別人家孩子”這也好、那也好,自己家孩子咋就總是趕不上“別人家孩子”一個犄角呢?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父母累,是為本不該自己愁的事而發(fā)愁。對孩子的事,老是放不下心,老是放不開手,能不累其身、累其心嗎?父母的累,還表現(xiàn)在折騰孩子上,無論課余還是假期,家長都在拼命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幾乎所有業(yè)余時間都被各種班占用,一分鐘都不能浪費;且不顧自己家孩子水平如何,一味強調“別人家孩子”如何優(yōu)秀;“別人家孩子”處處閃光,自家孩子一無是處,弄得孩子不高興,大人打不起精神。
父母累,還表現(xiàn)在言語教育上,常常使用“暴力語言”,夸大孩子行為造成的后果。比如試圖用“現(xiàn)在成績不好以后會餓死”等語言,期望引起孩子足夠重視,激發(fā)孩子內在潛力。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弄得孩子老是有一種“不如人”的自卑感;其實,這是父母焦慮帶給孩子的一種負面影響。時間一長,甚至就會從一種心理暗示變成一種心理壓力。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認為,如果用作比較尺度的參照標準不切實際,不僅正面功效會失效,還會影響到幸福感、情緒以及認知。家長擔心孩子將來面臨激烈競爭本無可厚非,但在孩子認知發(fā)展期過分強調不安全感,只會給孩子留下深刻陰影,甚至讓他們把這個理念傳遞給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huán),醞釀發(fā)酵成“中國特色的生存危機感”。于是,很多家長選擇了盲從:本不知孩子擅長什么、適合什么,卻害怕被“別人家孩子”落下選擇了從眾。從眾,本身就是一種焦慮,一種對孩子不了解和不尊重?,F(xiàn)在中國家長內心的焦慮,正通過言行帶給孩子、感染孩子、傳遞給孩子,無疑,這對孩子身心發(fā)展以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將產生巨大影響。讓孩子按照父母意愿走,父母卻不知道孩子意愿,不考慮孩子感受,這樣的教育,只能以失敗告終。
好孩子是教育出來的。教育并非改造,并非把孩子打造成父母理想中的樣子。身陷父母焦慮和重壓之下,有人提出“救救孩子”。如果不先解救父母,要“解放孩子”,甚至是不可能的;只有先“解放父母”,才能讓孩子無論從學習壓力,還是“奔前程”上,都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