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卉
淺談《答案在風中飄蕩》
石小卉
2016年10月13日,瑞士學院將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75歲的美國音樂家Bob Dylan,而《答案在風中飄蕩》就是Bob Dylan獲獎的代表作品。文章分析歌詞所表達的意義,并且延伸到現(xiàn)實生活中,用作者的時代思考套入現(xiàn)代社會中,簡要分析這首歌曲的偉大之處。
對于《答案在風中飄蕩》,Bob Dylan曾說:“我認為最有罪的是那些看到不對的東西,心里也知道那不對但就是不愿正視的人”。他認為,不啻是對正義、良心的一次次追問。
五十年代,美國為了在冷戰(zhàn)中占得上風而參與了越戰(zhàn),卻令自己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泥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還派遣子弟兵遠渡重洋,造成了慘重的傷亡,因此美國社會掀起了一股反戰(zhàn)的熱潮。與此同時,民歌也開始在全美各地的校園流行起來,許多知識青年不僅利用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民歌發(fā)表抗議的聲音,更積極地加入示威的群眾運動。這首歌寫于1962年,當時美國在越戰(zhàn)的形勢并不樂觀,政府為了爭奪國際地位不顧本國人民的意愿將更多士兵送入越南,目睹同胞滿懷愛國熱情地參軍入伍卻為了不必要的戰(zhàn)爭斷送了性命,Bob Dylan用他不卑不亢的語言表達了對和平的思考,為無數(shù)同樣不滿的美國人發(fā)聲,望世人能以和平而理性的態(tài)度來解決爭端,不要再對世間的不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更不要再讓無辜的人們繼續(xù)喪生在戰(zhàn)火之中。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條路/才能被稱為一個男人/一只白鴿子要越過多少海水/才能在沙灘上長眠/炮彈在天上要飛多少次/才能被永遠禁止/答案,我的朋友,在風中飄蕩/答案在風中飄蕩/是啊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才能被沖向大海/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夠獲得自由/是啊一個人能轉頭多少次/假裝他只是沒看見/答案,我的朋友,在風中飄蕩/答案在風中飄蕩/是啊一個人要抬頭多少次/才能夠看見天空/是啊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聽見人們哭泣/是啊到底要花費多少生命/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答案,我的朋友,在風中飄蕩/答案在風中飄蕩……”
不是每一次抬頭你都會能看見巍峨的峰巔,你都會有視野的開闊與游目騁懷,但無數(shù)的抬頭,無數(shù)次辛勞,終會有命運的交錯、相識與相逢、相知與相親。Bob Dylan告訴我們,人生的成功,無數(shù)次的抬頭與低頭都是必要的。人類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多少萬年才是一小塊。同理,一點一滴的知識積累,使人擁有淵博的學識。沒有一步步的積累,就不會有千里之行,沒有一條條小溪的積累,就不會有海的波瀾壯闊,沒有一本本書里知識的積累,就不會有淵博的學識。所以,積累是壘起通向成功之門的階梯的磚石。
“炮彈在天上要飛多少次,才能被永遠禁止”;“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聽見人們的哭泣”;“是啊到底要花費多少生命,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這是Bob Dylan蒼涼而痛苦的追問,是因為作者還有人類的正義與良知,人類的善良與博愛。人性的真善美與假丑惡,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人類總是在一次次的戰(zhàn)爭與毀滅,兇殘與罪惡中艱難地獲得喘息的機會,反思出一點善良人性和平安的不易。作者悲天憫人,面對發(fā)動罪惡的戰(zhàn)爭的人,面對所有麻木的人,善良的人,被蹂躪的人,發(fā)出悲涼的責問。“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夠獲得自由”,“不自由,毋寧死”,人總是不自由,但每個人都在孜孜追求著自由;而人類歷史中專制與殘暴的政權總是被人民被歷史一次次地洗禮后,從中孕育出新生的力量。
“答案在風中飄蕩”,因為所有的答案都得我們自己去尋找,所有的答案都是難以捉摸,難以回答,若即若離,在風中飄揚。因為和平的、正義的、公平的聲音如同微風,它隨著人類的歷史長河一直存在著,卻因為太微弱而被我們忽視或者遺忘,就像吹散在風中一樣。
Bob Dylan作為六十年代杰出的詩人、歌手,他敏銳地把握了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對于戰(zhàn)爭、暴力及種族歧視等的懷疑精神,直面問題?;谟^察力及熱情基礎上寫出的歌曲在內(nèi)在力量和揭示性方面都無與倫比。但他在這首歌中不斷提出的問題則是些難以回答的問題,答案從來不會簡單。它們在某處,“在風里飄”,難以捉摸,又近在咫尺,引人躍躍欲試。在我們這個社會里,我們希望快點找到答案,最好是馬上,越快越好,癥結要馬上解決,身心傷痛即刻消除。雖然這些是難以實現(xiàn)的,但是我們能放棄這樣的努力嗎?窮困、不公平、戰(zhàn)爭在歷史上每個時期都存在著,隨之而來的是許多疑惑。Bob Dylan和他的同時代人一道參與了思考及行動。他的許多歌曲,包括這一首,成為六、七十年代民權運動和反戰(zhàn)運動的圣歌。他們的奉獻和犧牲,對結束美國的種族隔離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010022
石小卉(1992-),女,蒙古族,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