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利
我國有著悠久的紡織歷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詞語都來源于紡織品。
錦是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釋名》:“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jià)如金。故字從金、帛?!焙蟆板\”多用于美好的事物,優(yōu)秀的文章稱作“錦繡文章”,美麗的江山稱作“錦繡河山”,美好的未來稱作“錦繡前程”,文辭優(yōu)美稱作“錦心繡口”,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稱作“錦上添花”,青春年華稱作“錦瑟年華”,妻子的書信稱作“錦書”“錦字”。
綺是平紋底上起花的絲織物,多見于華麗、浮艷的詞語中。描摹男女私隋的文詞稱作“綺語”,過分地用夸飾性語言表達(dá)消極情感稱“綺靡”?!熬_紈”為顯貴豪門所穿,因成富貴人家子弟的代稱。
紈是白色的細(xì)絹,做成的褲子叫紈绔,是古代貴族子弟的服裝,借指貴族子弟。如“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紅樓夢(mèng)》)。
紗是輕細(xì)的繒紗。古代君主或貴族、官員用紗制成帽子,稱紗帽,后泛指官帽或官職。如“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紅樓夢(mèng)》)。
縞是白色的絹,纻是細(xì)麻布。春秋時(shí),吳國的季札和鄭國的子產(chǎn)一見如故,分別時(shí),季札送給子產(chǎn)白絹帶做紀(jì)念,子產(chǎn)獻(xiàn)上麻布衣做答謝。后因以縞纻比喻友誼深厚。如“情均縞纻,契比金蘭”(宇文逌《庾信集序》)。
縑是細(xì)絹,緗是淺黃色的帛,古代是供寫字用的,后用“縑素”“緗素”代指書籍、書卷。如“秘書圖籍及典書緗素,多致零落”(《北史》)。
綈是質(zhì)地粗厚、平滑有光澤的絲織品。戰(zhàn)國時(shí)魏國人范雎被須賈誣陷,就逃到秦國,化名張祿,因有才略被拜為丞相。后來須賈出使秦國,范雎裝成窮人去見他,須賈見了憐憫地說:“范叔一寒如此哉!”于是取來一件綈袍送給了范睢。后“綈袍”成為眷念故舊的典故。如“賓客不見綈袍惠”(白居易《醉后狂言增蕭殷二協(xié)律》)。
素是白色的生絹,古代在白絹上寫信,后用“素書”“尺素”代指書信。如“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zhǎng)跪讀素書,書上競(jìng)何如?”(《飲馬長(zhǎng)城窟行》)
縉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紳帶,古代做官的人常把笏板插在紳帶問,后用“縉紳”代指官員。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天下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觳是帶皺的細(xì)紗,毅紋就是皺紋,常比喻水的波紋。如“夜闌風(fēng)靜轂紋平”(蘇軾《臨江仙》)。
紱是系官印的絲帶子,紱冕指古代卿大夫的禮服禮帽,后用來比喻官位。如“吾雖無紱冕之緒,頗有讓爵之高”(《后漢書》)。
組是寬絲帶,組甲是用繩子連綴皮革或鐵片而成的鎧甲,借指軍隊(duì)。如“使鄧廖帥組甲三百”(《左傳》)。
黼,是衣飾上的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黻是衣飾上繡的青黑色相問的一對(duì)相背的弓字形花紋。黼黻是古代帝王或貴族的服飾圖案之一,帶有高貴的意思,因此“黼黻”常用來比喻艷麗的文采或華麗的辭藻。如“目好五色,為之黼黻文章”(《史記》)。
繡是用絲線在布帛上綴成花紋或圖像。繡花枕頭比喻徒有外表而無學(xué)識(shí)才能的人,繡口比喻文辭華麗,繡囊比喻知識(shí)豐富、文辭綺麗。endprint
新高考·語文學(xué)習(xí)(高一高二)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