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艷
(廈門大學 藝術學院 福建廈門 361000)
摘要:韋伯的歌劇《自由射手》以古代歐洲民間傳說《黑獵人》為題材,根特編寫腳本。劇情內容精彩,配器豐富,為歌劇營造出了各種各樣的音樂氣氛。
關鍵詞:韋伯;歌??;《自由射手》;黑暗;光明
1816年,在柏林上演了德國作曲家霍夫曼的歌劇《水妖》,這是神話幻想同生活現實相結合的產物。作曲家韋伯看了演出之后,也起意用類似的題材創(chuàng)作新歌劇。韋伯很早以前就對年輕射手的傳說感興趣,故而他邀請了他的朋友根特根據德國作家阿佩爾的故事中關于惡毒獵人的古代民間傳說改寫為歌劇腳本,于是《自有射手》就此誕生了。這部歌劇的作曲家卡爾·馬利亞·韋伯在1786年12月18日生于德國奧丁堡,他從小就跟隨父親組織的一個小劇團,在德國和奧地利的一些小城鎮(zhèn)巡回演出。他的父親熱心于音樂和戲劇活動,拉得一手小提琴;母親曾是一名專業(yè)歌唱家。韋伯生活在流浪藝人的環(huán)境里,從中積累了豐富的音樂舞臺藝術經驗,生活在人民中間的韋伯看到了人民對德意志民族統(tǒng)一反對拿破侖侵略戰(zhàn)爭的高漲熱情,這促使他成為了一個民族解放的熱情擁護者。從1813年開始,韋伯在布拉格歌劇院擔任指揮,后來因患肺病,晚年身體虛弱,于1826年6月5日病逝于倫敦。同許多浪漫主義藝術家一樣,韋伯也十分多才多藝,他不僅是一位作曲家,又是一位評論家、作家,他的自傳體小說《一個藝術家的生活》雖未完成,卻頗能引人入勝;他在1811年同一些青年音樂家共同組織的“和聲社”,在宣傳進步的美學觀點、為本國民族歌劇和先進音樂藝術開辟出一條道路。韋伯的音樂創(chuàng)作涉及十分寬廣的領域:他寫過兩部交響曲,為鋼琴和單簧管寫過一些協奏曲;他的鋼琴奏鳴曲,尤其是標題性鋼琴曲《邀舞》,創(chuàng)造了圓舞曲的詩意形象,是浪漫派鋼琴音樂發(fā)展階段的重要成就;其次,他的歌曲作品也不少,他在1814年正值反抗拿破侖侵略的愛過戰(zhàn)爭進入高潮時,根據德國詩人寇爾納的詩集寫成的愛國歌曲集《詩琴與寶劍》在德國深受歡迎,傳播極廣。在歐洲音樂史上韋伯的貢獻首先在于歌劇,他是作為德國民族歌劇的創(chuàng)始者聞名于世的。
在德國,很早就是意大利歌劇風行的場所,到韋伯時代,意大利歌劇依然享有特權并受到宮廷的庇護,雖然在德累斯頓建立了德國民族歌劇院,但是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得不到貴族和宮廷的支持,故而在韋伯振興民族歌劇的過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干擾和敵視。最終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歌劇《自有射手》于1821年在柏林第一次上演,取得輝煌的成功,幾乎成為德國進步階層愛國情緒的大示威。這部歌劇創(chuàng)作于1817-1820年,它取材于歐洲民間故事,采用德國歌唱劇形式,音樂風格接近德國民歌,配器充滿浪漫氣氛,被公認為德國第一部民族歌劇。
歌劇《自有射手》中的那個惡毒獵人叫薩密耶爾,是魔鬼的化身,在歌劇中他是地獄惡勢力的代表。劇情描寫的是青年獵人馬克斯為了在一場射擊比賽中取勝,不得不求助于魔鬼,魔鬼鑄造的魔彈能夠百發(fā)百中,決定著他的勝負,而比賽的勝負又決定著他的命運——如果得勝,他就可以與熱戀的山林官之女阿迦德結婚并繼承山林官的職位;如果失敗,他將失去他的一切。求勝心切的馬克斯,被一個出賣靈魂給魔鬼的獵人卡斯帕爾欺騙,他讓馬克斯去魔鬼薩密耶爾的住處“狼谷”索取魔彈。第二天決賽開始了,馬克斯的目標是花叢中飛起的一只小白鴿,這時阿迦德突然出現在花叢里,正當魔彈無法控制地飛向阿迦德時,奇跡出現了,智慧與公正的隱士用法術把槍口移向躲在樹上的窺待結果的卡斯帕爾,這個壞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馬克斯和阿迦德得救了。善良與愛情戰(zhàn)勝了邪惡光明戰(zhàn)勝了黑暗,這就是這部歌劇的中心思想。
韋伯的歌劇《自有射手》序曲用簡明扼要的方式完整地表達出整個戲劇的基本內容,其中所有的音樂素材,都是整段從歌劇中引用過來的,同歌劇中最主要的音樂形象緊緊聯系著。序曲用奏鳴曲式寫成,運用了歌劇中的基本主題,通過這些主題,表現了歌劇的內容與主題思想。緩慢的引子表現了歌劇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樸素的民間曲調,在弦樂的伴奏下,由四個法國號以抒情、優(yōu)美的重奏方式奏出的旋律描繪了自然界靜穆、和諧而威嚴的大森林景象。在德國民間的創(chuàng)作中,森林是一種典型的形象,而在這個引子中,韋伯所描繪的森林景象用法國號的音色來模仿獵人的號角的音調,來反映大森林的安寧和閑逸以及人民的自由生活。與之對立的是魔鬼薩密耶爾的主導動機,同前一主題初次構成矛盾沖突,在管弦樂低音區(qū),用減七和弦等不協和的陰沉音調與定音鼓微弱的切分音型,刻畫出魔鬼的形象和神秘恐怖的氣氛。
在呈示部中僅僅是相互對照的這兩類主題,主部和連接是用與地獄勢力相關的音樂素材構成的,氣勢森嚴緊張;音樂安靜下來后出現了與之相對照的副部,副部由兩個主題組成,一個主題是獵人馬克斯寬廣的歌唱性主題,另一個主題是純樸、溫柔的阿迦德的主題,由小提琴演奏,旋律充滿熱情和朝氣。隨后在展開部中展開了緊張、尖銳的沖突,所有呈示部中的主題都相互交織,充滿戲劇性的矛盾,這是黑暗與光明的斗爭,尤其是在發(fā)展部的末尾,由于再次出現了類似于薩密耶爾的主導動機,所以可以感受到地獄力量的猖獗。在結構比較自由的再現部也是這樣,由于原來阿迦德的第二主題被薩密耶爾的主題所替代,顯然這又是黑暗力量的勝利,看來馬克斯已經屈服于邪惡勢力。但是在一個持久的延長音后,樂隊突然迸發(fā),爆發(fā)出強烈的C大調主和弦,這有力的一擊宛如“自由射手”的一顆魔彈射出槍膛一樣。阿迦德的主題一遍又一遍地反復演奏著,成為強有力的歡呼,音樂從小調轉為大調,像進行曲一樣表現出光明世界的最后勝利。就這樣,序曲輝煌地結束了,事實上已經預示了整部歌劇的結局和它所要宣揚的道德思想,即善同惡的斗爭總是以善的勝利作為結束的。
歌劇《自有射手》的故事編排,雖然有一些抽象的內容和一些迷信的色彩,但是總的來說,它直接取材于人民的生活,贊頌的是獵人的自由生活,它從民間汲取的音樂曲調和戲劇的民族形式,使這部歌劇獲得當時廣大民主階層的熱烈歡迎。劇中的地域性的特點和人物的色彩,即由淳樸的農民代替從前的英雄王侯、由民族和家庭的利益代表昔日浮夸和矯飾的感情,以及人民對魔幻和超自然力的信仰的表現。所有這些都改變了歌劇世界的形貌,使它達到真誠感人的境地。
參考文獻:
[1]《歐洲古典名曲欣賞》 馬慧玲編著 北京出版社
[2]《世界名曲欣賞》 楊民望編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