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朝偉
(河南省三門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河南 三門峽 472143)
綜合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任朝偉
(河南省三門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河南 三門峽 472143)
目的:觀察綜合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7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兩組均用針灸結合頸椎牽引,觀察組加用松筋療法配合羌活勝濕湯加減治療。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94.29%、對照組77.1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頸椎疼痛及眩暈評分觀察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綜合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確切,可改善臨床癥狀,減輕疼痛及眩暈癥狀。
頸椎?。蛔祫用}型;綜合方法;對照治療觀察
本研究用綜合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70例,均為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頸椎病患者,均為椎動脈型頸椎病,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5~78歲,平均(53.34±7.13)歲;病程2個月~9年,平均(4.51±0.13)年。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4~78歲,平均(53.13±7.12)歲;病程2個月~8.9年,平均(4.52±0.2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1]:臨床以偏頭痛(顳部尤為劇烈,多刺痛或跳痛)、聽力減退、耳鳴、記憶力減退、眩暈、視力減退、失眠多夢健忘等為主要癥狀,或有發(fā)音障礙或猝倒。
排除標準:其他類型頸椎病,機體其他嚴重疾病所致的眩暈。
兩組均用針灸結合頸椎牽引。①針灸:穴位選擇天宗穴、風池穴、夾脊穴、風府穴、曲池穴、合谷、肩外俞等,其中風池穴、夾脊穴采用補瀉手法,其他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②頸椎牽引:用YZ-2C微動開關控制電動頸椎牽引機?;颊呷∽?,頸前屈15°~20°,牽引重量從6kg開始,逐次緩慢增加(男性增加到12~15kg,女性增加到7~10kg),采用間歇牽引,牽引時間與間歇時間為3∶1,每次20min,每日1次。
觀察組加用松筋療法和中藥治療。①松筋:由專業(yè)理療師實施,根據患者耐受度確定力度,先用拿揉、按、拔、伸等手法按摩松弛頸部肌肉,后用兩手掌根部用力托住枕骨粗隆和下頜部,并逐漸上提。上提過程注意循序漸進,把握力度。每次30min,每天2次。②中藥:方用羌活勝濕湯加減。藥用羌活12g,獨活12g,葛根60g,鉤藤12g,桂枝10g,蔓荊子10g,柴胡6g,川芎10g,防風12g,赤芍10g,白芍10g,甘草5g,桑枝10g。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
兩組均治療1個月后統(tǒng)計療效。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量表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頸椎疼痛用VAS評分,0~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劇烈;眩暈評分用ESCV量表評估,總分為30分,分數越高癥狀越輕[3]。
顯效:頸背部疼痛消失,上肢無力消失,肌力和頸椎功能均恢復正常。有效:頸背部疼痛減輕,上肢無力好轉,肌力和頸椎功能均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用SPSS22.0軟件統(tǒng)計,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疼痛及眩暈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疼痛及眩暈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疼痛及眩暈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期 頸椎疼痛評分 眩暈評分觀察組 35 治療前 5.56±0.62 15.26±2.24治療后 1.23±0.51*△26.12±1.42*△對照組 35 治療前 5.57±0.66 15.56±2.21治療后 3.52±0.29*20.27±1.34*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56.39±5.77 80.39±3.25*觀察組 35 56.51±5.41 95.51±3.14*△
頸椎病屬中醫(yī)“頸肩痛”范疇,病機為筋脈失養(yǎng)、肌肉損傷和氣血不足。治療當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滑利關節(jié)和消腫止痛。針灸治療可刺激椎動脈,促進血供的增加和血流速度的加快,改善頭頸部營養(yǎng)和代謝情況,緩解臨床癥狀。頸椎間歇牽引可以使相鄰椎體更好的分開,椎間隙和椎間孔能更好的增大,從而減輕頸椎退行性改變對血管的機械壓迫和對頸神經根的刺激。再配合松筋療法則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消散瘀血,緩解頸肩部肌肉痙攣,減輕疼痛感,聯合應用可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4-5]。羌活勝濕湯加減方中羌活祛風濕、散寒邪,獨活祛風勝濕、通痹止痛,葛根解表退熱、生津,鉤藤清熱平肝、熄風止痙,桂枝散寒解表、溫通經脈,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柴胡健脾養(yǎng)脾,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防風祛風濕、通經絡、強筋骨,赤芍活血祛瘀止痛,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甘草和中緩急,桑枝祛風通絡。諸藥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祛風通絡、通痹止痛功效。配合針灸、牽引和松筋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
綜合療法治療頸椎病臨床療效確切,可改善臨床癥狀,減輕疼痛及眩暈癥狀。
[1] 朱立國,趙勇.頸椎病診斷療效標準[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骨傷分會第四屆第二次會議論文集[C].2007:51-55.
[2] 李建軍,楊傳東,蔡蓉,等.針刀松解術治療環(huán)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所致頭痛[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6):89.
[3] 劉英,王清賢.祛風止痛透骨散熱熨聯合經絡松筋拍打法治療頸椎病60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5,37(7):990-992.
[4] 滕春光,段俊峰.頸部理筋正骨加分型針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頸腰痛雜志,2010,31(4):259-262.
[5] 王小麗,張芙蓉,吳松,等.電針頸夾脊穴配合理筋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18(5):87-89.
R274.981.55
B
1004-2814(2017)05-0486-02
201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