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新疆石河子師范學校)
摘要:漢語教學過程中閱讀理解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強閱讀理解教學不僅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句子分析能力,漢語獨立思考能力,幫助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少數民族學生的閱讀技能和語言能力。閱讀的目的是理解課文內容。所以在漢語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漢語閱讀教學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關鍵詞:少數民族;漢語學習;方法
引言
為滿足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充分促進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及民族素質的提高,就需要加大漢語教學的開展力度。但在實際漢語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難心理,學習積極性不高。基于此,本文從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時存在的問題出發(fā),提出幾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以期促進漢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1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時存在的問題
在學習漢語時,少數民族學生存在的一項主要問題便是對漢語字典過于依賴,一旦碰到不認識或是不熟悉的詞匯時,就會查閱字典。但是,在實際運用漢語知識時,我們通常會使用到大量字典中可能不會出現(xiàn)的口語。由此可知,如果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一直依賴字典,那么就會對某些詞匯產生模糊的意識,進而對漢語知識的掌握以及漢語交際能力的提升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少數民族學生就需要將過于依賴字典的不良習慣進行改正,在日常學習及生活中,多與周圍的漢族學生展開交談,盡可能積累更多的口語詞匯。此外,漢語對于少數民族學生而言,屬于第二語言,由于不夠熟悉,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難心理,再加上教師大多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師生互動性不強,學生缺乏鍛煉的機會,長此下來便失去學習漢語的興趣。因此,少數民族學生為充分提高自身漢語知識的運用能力,采取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有效方法
2.1確立學生的漢語閱讀主題地位
要想確立學生主題地位,教師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把著眼點放在學生的基本情況,并給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豐富的語言知識。只要學生不斷接受實踐性的語言知識,學生才能逐步感受到自己作為認識主體的價值。在漢語閱讀教學中漢語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漢語閱讀中發(fā)揮自我價值,并能在閱讀理解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經驗和語言知識積累,在課堂上主動,積極思考分析問題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漢語閱讀教學中保證學生主體地位不僅保證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面評價問題和處理我讓你的能力。
2.2以學生為主體,構建語言教學課堂
漢語言教學過程中,交流情景需要在課堂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課堂。只有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得師生關系處于平等狀態(tài),才能促使?jié)h語言教學課堂實現(xiàn)互動與交流。另外,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能力也是在學校的學習中逐漸形成的。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我們阿克蘇教育學院教師在對少數民族學員進行漢語言教學中,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不夠,對學員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重視也不夠。其實,漢語言教學不僅要讓學員獲得漢語的理論基礎知識,也要讓學員掌握靈活運用漢語,且能進行言語交流。而提高學員語言的應用能力只憑借著教師利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是無法實現(xiàn)的,需要激發(fā)學員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將學員的生活實際帶入課堂中,創(chuàng)設出一定的交流情境,讓學生能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運用漢語言進行交流。比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特色,組建學員活動社團,讓學員通過兩人對話、小組交流等方式進行漢語言口語的訓練。在學員交流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員的情感體驗,制定合理的交流規(guī)則,激發(fā)每一個學員的積極性,讓每一位學員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當然,在活動中可以結合學員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充分調動學員學習漢語言的能力的興趣與信心。另外,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員漢語的閱讀能力以及書寫能力,教授給學員漢語閱讀、書寫技巧與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漢語言學習,進而讓學員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與書寫習慣,讓學員在慣性指示下,掌握語言的閱讀與書寫的規(guī)律,為學員進一步漢語言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2.3學生需在教師的指導下分類并整理漢語知識
為充分促進漢語學習效率及漢語運用能力的提高,少數民族的學生還需在教師的指導下,分類并整理所學到的漢語知識。例如,在學習日常生活中的禮貌用語時,教師便可指導學生將其分為以下類別:首次與人見面時的禮貌用語;對別人自身或家庭情況進行詢問時的禮貌用語;邀請親戚朋友來自己家做客時的禮貌用語;在馬路上向別人詢問某個地點或走路方向時的禮貌用語;在旅游景點旅游或去商場購物時的禮貌用語。學生便可以上述細分的類別為依據,對漢語進行仔細學習,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還需注意在恰當的時機運用這些禮貌用語,通過加大鍛煉力度,從而提高漢語的實踐運用能力。
此外,學生還可從根源層面出發(fā),科學合理地分類并整理漢語知識。以漢語中的詞匯為例,不少是來自佛教中的詞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佛教詞匯包括圓滿、佛祖、佛面蛇心、吃齋念佛等等。這些詞匯最早是出現(xiàn)在佛經中的,后來經過不斷的流傳,已成為常用的漢語詞匯。通過對詞匯的根源進行分析與整理,學生便可加深對漢語深層含義的理解,從而確保正確使用。總的來說,教師通過指導少數民族學生分類并整理漢語知識,然后分門別類地理解與以及,并及時在實際生活的語境中運用這些詞匯,不但可增加學生漢語詞匯的儲備糧,而且還可充分促進其漢語知識運用能力的增強。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使少數民族學員能夠更好的學習漢語,就需要在其自身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找相同點,這樣也是漢語言教學的基礎,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有針對性,讓學生有興趣,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一切都是以學生作為主體來開展的教學,教師本身也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盡量多的去學習一些少數民族語言,這樣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容易進行民族語言與漢語之間的溝通聯(lián)系,從而提高整個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艾克拜爾江·阿米都拉.淺析高校少數民族漢語言教學中的交流情境[J].語文學刊,2016,07:151-152.
[2]哈斯亞提·夏木西.淺析維吾爾族中學生學習漢語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8(1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