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活華
【摘要】本文從培養(yǎng)朗讀習慣、提高朗讀技巧、激發(fā)朗讀興趣、升華朗讀效果這幾方面淺談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的方法,讓朗讀有效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去,如呼吸般自然。
【關鍵詞】習慣;技巧;興趣;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近日,央視推出一檔充滿文藝氣息的節(jié)目——《朗讀者》,“一個人,一篇文”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激起了人們對朗讀的渴望。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是一個值得去探討的問題。
所謂朗讀,其實是一種對語言的進一步加工與創(chuàng)作,將紙上的文字借助于聲音讓其變得有靈魂,有內(nèi)涵。在多年的小學高年段語文教學實踐當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和訓練,真正體會到適當?shù)卣归_朗讀指導,可以加強學生思維方面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學生對課本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便于記憶,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激發(fā)學生情感方面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對文學作品鑒賞的能力,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
一、課前及時預習,養(yǎng)成朗讀的好習慣
朱熹在宋代就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牽強暗記,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即使學生已經(jīng)是小學高年級了,但是隨手拿來一篇課文并要讀得朗朗上口,字字響亮,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胺彩骂A則立”,于是,我對每一個學生的要求都是,一定要有一本字典并且,還要在上課之前進行預習。新課展開的時候,我的授課流程就是學生自己進行預習,有不認識的字詞,自行查字典解決,對字音和字形進行理解,先學會讀。進行預習時最主要的就是讀準字音,進行朗誦時,不能對原文進行修改,不能增加或者減少字,不能重復或顛倒字詞,對自己進行嚴格的要求,一定要達到朗讀通順的目標。
由于學生在課前做好了讀的準備,同時,我也要在備課時把將要講授的新課文進行反復閱讀、朗讀,推敲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這樣,在講授新課時就能更有效地運用朗讀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思維能力。
二、巧用方法導航,提高朗讀技巧
一名演員曾經(jīng)對于朗誦有這樣的理解,不能念字,而是說事兒。然而,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聽到學生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或是一個詞一個詞地讀,有的還把每一個句子的尾音拖長。這種“讀”算不上朗讀,它的癥結在于學生沒有理解語句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沒有掌握語句的節(jié)奏。展開科學合理的指導,能夠加深學生對語句節(jié)奏的掌握。若是想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美的欣賞,在授課的時候,我會讓學生對停頓進行體驗,體會重音和語速在朗讀中的重要:我先出示一個語段,讓不同的學生來讀,讓學生來評價,再指導學生找出語段的節(jié)奏,用“\”在語段中標示,然后再讀一讀。通過這樣的指導與體驗,學生對“讀有節(jié)奏”有了了解。若是想要熟練地對課本進行朗讀,那么就要擺脫條條框框的束縛,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而是要做到通篇朗誦。
展開詩詞的教學時,總是會發(fā)現(xiàn)學生只是單純地進行讀,語氣既造作又生硬,很難進入正題,無法體現(xiàn)意境美。例如:在進行毛澤東的詞《卜算子·詠梅》這篇課文的學習時,學生自行預習之后,我會對節(jié)奏以及重音進行提示: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接著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進行朗讀的練習,要大聲朗讀釋放自己的情感。通過不斷地練習,學生對節(jié)奏有了很好的掌握,可以對音韻進行很好的演繹,體會到抑揚頓挫的魅力。借助對字詞進行重讀,學生就能對梅花的品格進行體會,感慨它的傲雪開放、不畏嚴寒以及遺世而獨立的美好。
學生進行文章的學習時,最開始的階段是不能很好地對其內(nèi)在的含義進行理解的,但是借助于有感情的、有節(jié)奏的以及反復的練習,就可以在腦海中出現(xiàn)畫面感,將朗誦變得很自然,也能很好地和自身的生活實際以及經(jīng)驗進行結合,從而鍛煉思維能力,對文字中的真義進行理解,慢慢地實現(xiàn)朗誦技巧的提高。
三、借助想象力,提高朗讀的興趣
人類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離不開想象,學生的朗讀活動也是如此。在語文教學中,啟發(fā)想象是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朗讀興趣的重要方法。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使靜態(tài)的文字變得生動、豐滿,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引起學生的共鳴。葉老先生曾說“必須驅使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培養(yǎng)語感的目的?!比缭谶M行《月光曲》這篇課文的學習時,對于貝多芬創(chuàng)作樂曲這一塊內(nèi)容,我是這么引導的:利用語調(diào)的柔和、平緩進行環(huán)境的渲染,借助于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釋放自己的想象力,仿佛自己就是貝多芬,此時身在一個茅屋之中,月光皎皎,向大地撒著銀色的月光,世界萬物仿佛都籠罩在了光環(huán)之中,好像仙子披著薄紗,如同仙境,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貝多芬在鋼琴上借助手指的跳躍,發(fā)出如瑟瑟秋風又似潺潺流水的美妙和弦,仿佛在將人間的希望、真、善、美進行傳遞……通過想象,又可以借助于豐富的情感,展開朗讀,將學生引領至大海邊,體會海的壯闊以及洶涌的波濤,感慨于大海的雄壯,進而對樂曲的旋律變化進行領會,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既充分理解文章的意境,又激發(fā)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四、展開情感體驗,加強朗讀的效果
清代的劉大魁于《論文偶記》中說道:“學者求神氣,而得之音節(jié),求音節(jié)而得之字句”“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jié)見矣,歌兒誦之,神氣出矣。”文章中的“神氣”,就是指作者對情感的表達。對字句進行認識之后,對音節(jié)進行掌握,從而對朗讀進行練習,實現(xiàn)熟練的目的。站在整體的角度對課文脈絡進行梳理,對作者借助于文字表達的感情進行領悟以及理解、體會“神氣”,與作者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并將其轉化為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情感,將文章進行升華,使文章不再是課文而是文學,提高品味文化的能力,實現(xiàn)高層次的鑒賞?!墩Z文課程標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就是要求對學生閱讀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進行培養(yǎng),進行閱讀時,學生要具備自己閱讀的能力。老師只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不能依賴老師的講懂,而是要學生自己讀懂。就是說,展開語文的教學時,是讀本,而不是教本。文本的內(nèi)在含義就是指學生展開閱讀時,應該自行、自發(fā)地進行知識的構建,為了達到這一點,學生必須學會如何去閱讀。但是,因為小學生沒有較多的生活經(jīng)驗,生活所接觸的事物也較窄,所以對于文字中包含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情感不會領悟得那么深刻,達不到共鳴。怎樣引導學生從課本中借助讀進行體會和理解呢?熟讀一篇文章之后,我讓學生放下課本,自己思考,對文中的感情進行自我揣摩,由此體會文中的內(nèi)在情感,從而有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
眾所周知,不管是什么文章,它借助文字想要表達的都是十分豐富的意象美,這又與“神氣”是有聯(lián)系的——較為含蓄的內(nèi)在感情,只有讀的人用心去體會,才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隱含的情感。進行朗讀時,學生應該借助于課本,將文字進行畫面的轉換,讀“山”就能對山的高大巍峨進行體會,讀“?!本湍荏w會一望無際、波濤洶涌的壯闊。例如:學習《豐碑》時,雖然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十分感人、悲壯,但是時代距離學生的生活不近,很難形象立體地對人物形象進行體會,只單純知道是英雄。所以,我采用的是情境的創(chuàng)設,將學生置身于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自由地展開朗誦,將距離縮短,實現(xiàn)文字向形象的轉換,進一步實現(xiàn)對學生欲望的激發(fā),對人物的話語進行理解。課文之中軍需處長的形象是既鮮明又高大的,借助對其凍僵后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讓學生進行體會,通篇沒有任何華麗的修飾,也沒有進行激情的贊嘆,只是借助于將軍情感的變化歷程,在側面對軍需處長的身份進行介紹。通過指導,讓學生用真實的情感進行朗讀,讓人物的衣著以及神態(tài)變得越來越鮮活,實現(xiàn)形象和語言的結合。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就會掌握將軍的情感歷程,就能對軍需處長為革命以及他人,將自己獻身給國家的精神有了一個直觀的印象:他在死亡面前,十分鎮(zhèn)定,毫無畏懼;完全地投身到工作中;他就是“一座晶瑩的豐碑”,永垂不朽!學生有情感地進行朗讀,課文中對人物的描寫也就十分鮮明,活靈活現(xiàn)。用情以及用心地去朗讀,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印象深刻,回味良久。
我國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一直都是“以讀為本”,是對語言的積累、對情感的培養(yǎng)。展開語文教學時,我們只有指導學生反復地讀,充分地讀,尤其多讀名家名篇,這樣學生就可以對文字、語言的結構美、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以及音韻美進行體會,借助于朗讀進行內(nèi)心的領悟,學生的朗讀也就如呼吸般自然了。
參考文獻
[1]陳國雄,崔戀.課堂教學藝術集萃[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2]戴寶云.小學語文實用教學90法[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