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慧
“雌黃”原是“修正液”
成語“信口雌黃”和“口中雌黃”中的“雌黃”,就是我們?nèi)缃袼f的“修正液”,在古時用以修改書寫中的錯別字。“雌黃”與“修正液”所含成分雖然不同,它們的作用卻是完全一樣的。
雌黃,又叫雞冠石,化學成分為三硫化二砷,是一種橙黃色微透明的礦物質(zhì),多為細粒狀、片狀或柱塊狀,有珍珠光澤,可用作繪畫顏料或者褪色劑。雌黃的顏色和褪色作用,讓古人很自然地把它用到了修改錯別字上。
我們知道,古時寫字的紙為了防止蟲蛀,多用黃檗(黃柏)染成,所以這種紙就略帶黃色,所謂“青燈黃卷,面壁苦讀”指的就是這種紙?,F(xiàn)代人寫錯了字,大多用修正液進行修改,古人寫錯了字,就用顏色與黃紙接近的雌黃先涂掉,然后重新書寫。宋人范正敏的《遁齋閑覽》上就說:“有字誤,以雌黃滅之,為其與紙色相類,故可否人文章,謂之‘雌黃?!?/p>
當然,用雌黃涂錯別字,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顏色與黃色書紙相近,關(guān)鍵還在于它的作用——“一漫即滅,仍久而不脫”。北魏農(nóng)學家賈思勰撰《齊民要術(shù)》在“染潢及治書法”后,就有“雌黃治書法”一說;著名的《顏氏家訓(xùn)》中也有“以雌黃改‘宵為‘苜”的記載;沈括的《夢溪筆談》里對雌黃的糾錯功能亦有記錄。
正是雌黃有更改錯別字的作用,延伸其義,人們就把曲解古書、妄加評論、隨口亂說的行為稱為“信口雌黃”了?!额伿霞矣?xùn)》中有“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之論。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睂ρ哉撚胁煌字?,隨口加以更改,像用雌黃改錯別字一樣容易,這便是“口中雌黃”的喻義。
“楷?!痹莾煞N樹
人們常把有高風亮節(jié)、能起表率作用的人,贊譽為“楷?!保哉咽救藗儙煶兴?、學習他,從而樹立社會正氣,形成美好和諧的社會風尚。“楷?!倍侄紟А澳尽弊?,原來“楷”和“?!笔莾煞N樹木的名稱。
清人汪灝所著《廣群芳譜》和清人劉獻廷所著《廣陽雜記》中都記述了這兩種樹:楷樹又名黃連樹,系落葉喬木,果實橢圓形,紅色,木材紋理細致。相傳這種樹最早生長在孔子墓旁,樹干挺拔,枝繁葉茂,巍然屹立,似為眾樹的榜樣。模樹,樹葉隨季節(jié)變化,春天青翠碧綠,夏季赤紅如血,秋日變白,冬日變黑,因其色澤純正,“不染塵俗”,亦為諸樹之榜樣,相傳此樹最早生長在周公的墓旁。
因為這兩種樹分別被稱之為“楷”和“模”,加之楷樹生長在留名千古的孔圣人墓旁,模樹生長在先智先哲的周公墓旁,以樹喻人,故把人的模范行為、榜樣作用和為人師表的風范,稱之為“楷?!薄?/p>
“猶豫”原是兩種動物
“猶豫”是人們常用的一個形容詞,形容一個人遲疑不決的樣子。
其實,“猶”和“豫”是兩種動物。猶,猴屬,又叫猶猢,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詳細地描寫了這種動物的性狀:“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巖樹,一騰百丈,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空若飛?!边€有人說猶猢長得像麂子,還有人說“猶”就是長達五尺的大狗。給《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引用崔浩的話說“猶”:“昂鼻,長尾,性多疑?!备弑亲?,長尾巴,性情多疑,一旦發(fā)現(xiàn)有風吹草動,立馬爬到樹上觀察敵情,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動靜,又從樹上溜下來,四處張望,突然又開始生疑,又爬回樹上觀察……如此這般不停地折騰自己。
“豫”是一種古象,河南簡稱“豫”,就是因為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森林茂盛,盛產(chǎn)古象而被稱為“豫州”的。不過古象跟今天的大象不大一樣,這種象身軀龐大,動作不靈巧,遇事總是搖搖晃晃地拿不定主意。老子的《道德經(jīng)》說它“豫兮,若冬涉川”,豫這種古象行動就像在冬天涉過河流一樣,可見有多么小心翼翼,有多么猶豫不決。
兩種動物的共同點都是拿不定主意,所以人們就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形容遲疑不決的樣子。
“吝嗇”原是兩個人
傳說在很久以前,吝先生到城里辦事,半路上遇到了嗇先生。兩人一路上說說笑笑挺投機,便結(jié)交為友。分手時,兩人相約,中秋節(jié)到烏有山子虛亭飲酒賞月。約定好吝先生攜酒,嗇先生備菜,但兩個人都十分小氣,不肯花一分錢。
中秋節(jié)兩人按約準時到了烏有山子虛亭。兩人見對方都是空手而來,相視了一會兒,而后哈哈大笑,落座于石桌旁。坐了一會兒,吝先生首先站起來,打破了相互之間的尷尬局面,用手做酒杯狀,遙指高空,朗聲說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請嗇兄開懷暢飲?!眴菹壬埠敛皇救酰S即伸出兩個手指做筷子,指著荷塘深情地說:“池中游魚,魚做菜,請吝先生大飽口福?!宾』I交錯,互敬互讓,好不高興。吝先生手起嘴動咂得直響,自夸道:“好酒,好菜,山珍海味也無法相比?!?/p>
過往游客看到兩人如癡如醉、荒唐可笑的舉動,無不前仰后合,捧腹大笑。其中一位游客認識吝、嗇二人,便風趣地挖苦道:“今日兩位仁兄賞月,喝的是吝嗇酒,吃的是吝嗇菜,活著是吝嗇人,死后是吝嗇鬼?!弊源?,“吝嗇”一詞便傳播開來,形容那些刻薄小氣的人。
“五毒”原來是良藥
“五毒俱全”,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會用的詞。一個人如果稱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稱“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卻一直存在很大爭議,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吃、喝、嫖、賭、抽”,有人認為是“坑、蒙、拐、騙、偷”,有人認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義上的“五毒”卻和這些沒有任何關(guān)系。
真正意義上的“五毒”是指主治外傷的五種藥性猛烈之藥?!吨芏Y·天官》說:“凡療瘍,以五毒攻之?!边@里的“五毒”就是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在這五種藥材中,石膽主金創(chuàng)、諸邪毒氣,丹砂主身體五臟百病,雄黃主鼠瘺,慈石主周痹風濕。一般認為,所謂的“五毒”并不是每種藥材都有劇毒,譬如丹砂、慈石并無太大毒性,但是五種藥材通過加工之后合成,其藥性就極其酷烈。具體的做法是:將這五種藥材放置在坩堝之中,連續(xù)加熱三天三夜,之后產(chǎn)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藥。此藥涂抹患處,據(jù)說有相當?shù)寞熜А?/p>
“五毒”之名雖然張牙舞爪,面目猙獰,卻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說是“五毒”,卻可以毒攻毒,最后成了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