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語文老師普遍認為:閱讀是吸收、積累、豐富內涵、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過程,寫作是把從閱讀中積累的寫作素材、寫作方法、寫作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外化的過程,因此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筆者認為:閱讀和寫作就猶如一個硬幣的兩面,應該是互為基礎、互為促進、相生相伴、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引導和培養(yǎng),有側重的從寫作的角度透析閱讀文本,用“寫”的活動貫穿閱讀教學活動的始終,通過寫作的引導實現(xiàn)閱讀教學目標的達成,在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的同時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進而使得閱讀文本的技能和寫作能力同步提升。
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xiāng)》作為一篇常讀常新的經典之作,宛如一座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礦,為學生閱讀與寫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諸多可能?,F(xiàn)筆者僅以此文的課堂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粗淺做法——
首先,閱讀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對細節(jié)描寫的鑒賞,為學生學會運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提供可能。把閱讀文本中的細節(jié)描寫與學生寫作中的細節(jié)描寫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夠生動感人,關鍵在于細節(jié)描寫的真實典型?!豆枢l(xiāng)》中,有這樣的細節(jié):我冒了嚴寒回到故鄉(xiāng)時,“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母親的臉上是“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而作者寫宏兒時用了一個“飛”字,等“我”走近時,宏兒卻又“遠遠的站著”。作者通過細節(jié)描寫,寫出兩人不同的神態(tài)動作,在神態(tài)動作的背后是心理的不同:母親看到久別的兒子回到故鄉(xiāng),自然高興,但這次回到故鄉(xiāng)后,作者要把母親帶走,可能再也不回來了,所以母親高興的同時對故鄉(xiāng)又有許多的不舍,又不想讓兒子看出來,所以“藏著”。而宏兒還是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一見到“我”就“飛”過來了,很符合兒童心理,而他沒有見過伯父,見到后有一種陌生感,自然就遠遠的站著了。筆者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得出以上結論后,讓學生也根據文中所提供的情境,假設自己一個很久未見面的親戚突然回家了,對此進行仿寫,要求在刻畫具體的神態(tài)動作細節(jié)后面,能讓讀者看出所寫人物真實的心理。結果學生興趣盎然,寫出的細節(jié)精彩得出乎老師的意料,在不知不覺中寫作就成了閱讀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手段。同樣,學生的細節(jié)描寫的構思意識得以在有意注意中增強,寫作水平得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其次,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閱讀文本寫作的新角度,為學生在品味精彩的同時,嘗試不同視角寫作。在《故鄉(xiāng)》中:作者多次描寫記憶中美麗的故鄉(xiāng),筆者不僅僅停留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所描繪的故鄉(xiāng)的美麗這一個方面,更注重從寫作的層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呈現(xiàn)這記憶中美麗的故鄉(xiāng)?學生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所表達的主題,最終得出探究的結果:這反復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不僅僅是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更是作者理想的美好社會,是作者理想和情感的寄托。理想故鄉(xiāng)的反復出現(xiàn),現(xiàn)實故鄉(xiāng)的如此不堪,凸顯出作者在農村的陷落與空心化背后的一紙蒼涼,進而使作者所表達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的主旨呈現(xiàn)水到渠成。學生學習到這個程度后,老師再次引導學生嘗試寫一段寄托自己理想和情感的文字,可以是一段景物描寫、可以是一段心靈感悟、也可以像作者一樣描繪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總之應該是借物(景)抒情。這樣不僅僅讓學生了解“寫了什么”,更讓學生學到“怎么寫”,讓學生學會如何表現(xiàn),使閱讀文本的價值得以最大化彰顯。
再次,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閱讀文本所體現(xiàn)的多元價值,讓學生學會理性、思辨表達。在《故鄉(xiāng)》中,魯迅先生這樣敘述“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而文章寫成出版卻是1921年1月,這已經是“我”回故鄉(xiāng)十年以后了,因此,在教學時有的老師說這篇小說寫的是故鄉(xiāng)前后二十年的變化,有的老師說是寫故鄉(xiāng)三十年的變化,那么到底反映的是多少年的變化?故鄉(xiāng)又有哪些方面的變化?此外,小說重在反映以故鄉(xiāng)為代表的農村、農民和小資產者的衰敗,還是重在表現(xiàn)國民人格和精神逐漸變得麻木沉淪?這些看似讓專家都難以解決的問題,不妨拿到課堂上來,讓學生深入文本、鉆研探究、討論爭執(zhí)一番,既能一探閱讀文本的高遠立意,又能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深度,從而為寫作的理性和思辨打下基礎。
文本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始于“讀”而成于“寫”,扣住閱讀文本,從寫作的角度去引導學生“融入”文本、“研讀”文本,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寫作要素,既能把閱讀教學教出新意,又能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應該是語文老師持續(xù)關注并努力踐行的一個方向。
蘇喬明,江蘇如皋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