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應試教育影響,在語文教學中形成一種較為滯后的教學模式,而在新時期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因此對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已經(jīng)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必然,在本文中筆者將以《赤壁賦》為例,探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方法,旨在實現(xiàn)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
一、利用網(wǎng)絡資源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赤壁賦》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一篇比較重要的文章,作者為宋代的著名詞人蘇軾,文章之中不僅有宋文的特點,還有南北朝駢賦的韻味,是一篇寫景的古文佳作,同時在文章中還包含著作者的一些人生觀點,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的精神世界將會深受洗禮。而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著知識的灌輸,若是采用這種方式去進行《赤壁賦》這篇文章的教學,學生在主觀的情感上就會受到壓抑,因此很難理解到文章的奧秘之處,而在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注重的是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進行教學,而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無疑是多種多樣的,如利用網(wǎng)絡資源教學,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播放“烏臺詩案”的短片,讓學生了解作者蘇軾在寫《赤壁賦》這篇文章時的背景與心情,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相關背景音樂的播放,讓學生在音樂氛圍烘托中有感情的自由朗讀,這會讓學生體會到“賦”的魅力。
二、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增添語文課堂活力
在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思想,在教學中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然一新,為高中語文教學注入源源不斷的教學活力。以下筆者將介紹兩種教學方法,首先是動態(tài)教學法,通過一些設想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文章,如在《赤壁賦》這一篇文章之中,教師就可以與學生進行這樣的互動假設,如若是蘇軾當時沒有經(jīng)歷“烏臺詩案”,那么他是否能夠寫出這樣的文章,再或者若是沒有這樣的人生際遇,那么蘇軾的寫作是否會出現(xiàn)這樣的轉變,通過這種以身設想的假設方式,激活學生的語文思維。其次是小組合作教學法,這是教學改革中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同時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前,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通過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以《赤壁賦》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赤壁”對于作者和曹操各有什么樣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提升教學綜合素質,加快語文教學改革
教師素質能力的提升,是教學改革的推動力量,因此作為一名對學生學習成長負責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自身出發(fā),全面的認識自己審視自己,通過彌補自身的不足優(yōu)化語文教學。首先要轉變自身教學觀念,放棄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師為尊這種教學思想,放下身價與學生主動溝通交流,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當作教學工作的主體,轉變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與“學”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可以真正的親其師,信其道。同時為了能夠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教師還要多去聽取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通過教學交流與教學反思,采取學生更能夠接受的教學方式去傳授知識。例如在進行《赤壁賦》這篇文章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嘗試去改變一下過去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通過一些游戲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學,從而進一步拉近師生之間關系。
四、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構建語文高效課堂
在教學前教師就應該認真研究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課堂教學中課堂發(fā)生的情況提前制定應對策略,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若是出現(xiàn)偏離教學計劃的狀況,教師也不至于措手不及,從而影響教學效率。例如在進行《赤壁賦》這篇文章教學時,教師在課前就應該做出這樣的教學計劃,首先課堂開始之前要讓學生了解“賦”這種文學體裁特點,通過學生對“賦”的認識,去介紹蘇軾創(chuàng)作《赤壁賦》的寫作背景,從而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在何種心境下寫下的這篇文章,加快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對話,其次在正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觀察,當發(fā)現(xiàn)學生心中存有疑問的時候,要及時的為學生進行解答。
教學改革并不是一個空響的口號,是需要付出實際教學行動才能實現(xiàn)的,為此做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要明確自身的教學責任,大膽的進行思想解放和教學實踐,不然教學改革無從談起,在本文中筆者只是以《赤壁賦》為例,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朝著這種教學方式做出轉變。
趙飛,山東博興縣第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