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去海邊度假玩耍,怎么能少得了吃海鮮呢?那你喜歡吃魷魚、基圍蝦還是蛤蜊?如果你還在吃這些常見的海鮮,那可真是弱爆了!本文,海鮮大叔將為你介紹一些鮮見的海鮮,大家一起來一飽眼福吧!
危險的胡子魚—線紋鰻鯰
線紋鰻鯰,俗稱沙毛,我國東海、臺灣海峽、南海皆有其分布。
線紋鰻鯰的顯著體征為全身無鱗,頭大且身體逐漸側扁,口部有胡須四對。它是暖水性沿岸群居性魚類,幼魚群聚活動尤為明顯,遇到外界驚擾時會迅速聚集,形成一個密集球體,快速游動旋轉保護自己,漁民稱之為“鯰球”。
線紋鰻鯰同時也是危險的海水魚類。為何說其危險呢?原來,此魚背鰭和胸鰭的硬棘具有毒腺,而且密布鋸齒狀倒鉤刺,若不慎被扎傷,輕者會劇烈疼痛,最嚴重的則會有生命危險。民間俗語“一魟(魟魚)、二虎(中華鬼鮋、日本鬼鲉)、三沙毛(線紋鰻鯰)”概括了海洋世界里魚刺有毒、魚肉卻鮮美的棘毒魚類排行榜,線紋鰻鯰位列第三。不過,你也不必太過擔心,市場上的沙毛魚大多已事先被剪去硬棘,以避免顧客買魚時被誤傷。
全身無鱗的鱗煙管魚
鱗煙管魚,外形像燒紅的煙管,又似紅色珊瑚做成的鞭子,俗稱馬鞭魚。它的外形似海鱔,卻跟海鱔毫無關系。從分類學角度劃分,鱗煙管魚跟海馬、海龍反而更親近些。
鱗煙管魚常見于東海、臺灣海峽、南海海域,最大體長可達2米左右。在水中游動時,它全身僵硬挺直,一竄一竄的,完全不似海鱔那般用柔軟的身軀搖曳擺動。
如何辨識馬鞭魚新不新鮮呢?馬鞭魚越紅越新鮮!剛離水的馬鞭魚渾身通紅,體表亮澤。隨著鮮度變差,慢慢轉為赭紅色,甚至完全褪為淺棕色。
開倒車的蛙型蟹
蛙形蟹,顧名思義外型像青蛙。其俗稱更是五花八門,如蝦蛄頭、海臭蟲、扳手蟹、倒退嚕(閩南語倒著行進的意思)。
蛙形蟹頭胸甲寬大,甲殼表面被粗糙的顆粒密集覆蓋,體色呈橘紅色,上面散布數(shù)個白色斑點。它的螯足與步足呈扁平鏟狀,是掘沙利器。蛙形蟹在水中游動時,能利用其腹節(jié)的伸縮卷曲運動向后行進,更可向后掘沙,潛入沙中蟄伏捕食。
小蟲子大美味
——可口革囊星蟲
如果問去過福建沿海的朋友,對什么特色小吃印象最為深刻,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回答:土筍凍。
土筍凍為何物?其實,它是由潮間帶、灘涂里的一種長得像蚯蚓的生物—可口革囊星蟲做的。那如何將可口革囊星蟲做成土筍凍呢?
① 將蟲子用清水反復淘洗多次,去掉體表泥沙;
② 將蟲子放置于水泥等硬質地面上,用石碾來回碾壓,將其內(nèi)臟擠出;
③ 再將蟲子反復清洗干凈,倒入鍋中熬煮;
④ 待熬煮出膠質,連湯帶蟲子倒入專用模具,靜置晾涼,或放入冰箱中快速冷卻成型。
這些年來,由于近海生態(tài)環(huán)境被污染,城市周遭已無可口革囊星蟲的蹤跡可覓。福建閩南地區(qū)制作土筍凍,多是采用廣東、浙江一代運來的星蟲。更有甚者,用產(chǎn)生不了膠質的光裸方格星蟲假冒可口革囊星蟲,熬煮過程中添加大量的魚膠粉來定型,煮出毫無嫩滑爽脆口感的假土筍凍。
嘗鮮秘籍
買回家的沙毛魚怎么料理才會好吃呢?將沙毛魚切段、調味、拍粉后,油炸撈起。往油鍋里倒入水淀粉煮開,加入少許當歸、炸過的姜片、蒜頭、蔥段及醬油,與魚段拌勻并收汁。起鍋前,用少量米酒熗鍋,點入香油即可。其口感類似于鰻魚。
嘗鮮秘籍
馬鞭魚多以流刺網(wǎng)、底拖網(wǎng)漁法捕獲,為味美刺少的食用魚,但吃過的人并不多,料理方法多是切段紅燒。馬鞭魚的頭部約為體長的1/4,且骨質硬,無法食用,料理前要先將魚頭剁下。魚尾鰭中間有一細尖長尾也要一并剪掉,因為這一尖尾暗藏殺機,密布尖銳鋸齒,若不小心用手去
抓,往往會被劃傷。
嘗鮮秘籍
大多數(shù)人第一次見蛙形蟹,都是在自助餐
廳。熟凍的蛙形蟹都是進口而來,規(guī)格普遍不大,等到餐桌上時,因長途運輸冷鏈條件的制約,造成水分流失、肉質口感變差,使很多人對這一品種海蟹的印象較差。事實上,每年3-5月,產(chǎn)自臺灣澎湖及廣東海域的蛙形蟹大量上市,蟹肉飽滿、味美鮮甜,簡單干熗或清蒸皆是美味,是高性價比的食用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