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英 劉 垚
(廣東省韶關學院音樂學院,韶關 廣東 512005)
翁源客家山歌現狀考察與研究
王群英 劉 垚
(廣東省韶關學院音樂學院,韶關 廣東 512005)
翁源客家山歌源遠流長。演唱隨意性強,脫口而出、靈活多樣。語言純樸粗狂,富有濃郁的鄉(xiāng)村生活氣息。多為四句一段的分節(jié)歌,善用比興等手法。曲調大致有龍仙山歌調和礤下山歌。以徴調式為主。以往“逢年過節(jié)、嫁娶、搬新宅、小孩滿月等喜慶之日,事主邀請山歌手唱山歌祝賀。”的現象已不多在。文廣新局等有關部門秉承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客家新山歌產生了很大影響力。
客家山歌;表現形式;音樂特色;傳承現狀
韶關市翁源縣在東經113°18′5″至114°18′5″,北緯24°07′30″至24°37′15″之間,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處廣東省北部,韶關市東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滃江自東向西穿越翁源。東靠連平,南鄰新豐,西接英德、曲江,北依始興、江西,總面積2217平方公里??h內多山區(qū)丘陵地,間有盆地小平原,地勢自東向西傾斜,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图疑礁枇餍杏谖淘纯h各鄉(xiāng)鎮(zhèn),歌手也遍布各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2015年,翁源客家山歌入選韶關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翁源因居于滃江之源而得名。新時期亦有先民聚居繁衍。周文王分封諸子時,有一子封之此地(稱翁山)。至漢時,屬湞陽。梁時(公元554)設立翁源縣治,是廣東較早的十六個縣份之一,于今1400年歷史。明洪武十四年(1381),因縣人蒙志昌聚眾起事,朝廷派兵來剿,縣內人口所剩不足千人。明正統至正德一百多年間,來自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陸續(xù)移民定居至翁源,而當時僅存的少數土著人卻逐漸衰亡或外遷,后來的客家人又成為土著人繁衍至今。翁源居民98%以上為客家人。翁源素有崇文尚藝的傳統,客家山歌、舞春牛、飄色、鶴蚌舞等民間藝術久負盛名??h人繼承了客家人樸實勤懇、自強不息的精神,并始終保持著客家人熱心善良的優(yōu)秀傳統美德,同時也世代傳唱著悠揚動聽的客家山歌。
翁源多山區(qū)、丘陵,早期人口稀少,加上交通不便??图胰烁畈蒉r作、走路趕圩、夜間驅趕野獸等都是以山歌形式交流、解悶、吆喝等。不論男女、隔山、隔梗對唱,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山歌是青年男女互相試探、互相傾吐、表白的媒介,許多人因此而終結連理,因此,愛情歌占據客家山歌很大比重。很多人隨意亦能唱上幾十條、歌詞也是隨口而出且不重復。良好的氛圍孕育了眾多優(yōu)秀的山歌手,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很多經典的翁源客家山歌。
建國后,翁源山歌的創(chuàng)作及演唱都進入鼎盛時期。白天、晚上,田頭、山野、興修水利、修筑公路、甚至會議前后,都是山歌聲嘹亮。山歌手的地位也逐漸提高,涌現出許文新、林新添、陳洪基、黃振祥、朱江等一大批山歌好手。1958年,響應黨的號召,縣里組織人員下鄉(xiāng)采風,收集整理珍貴的傳統音樂資料、編輯、油印了《翁源山歌集》等。70到80年代時期,產生了朱立才、黃杵英、林美初、鄧瓊愛、徐義森、陳玉玉等優(yōu)秀的客家山歌手。每年公社(區(qū))文化站組織文藝演出或節(jié)日活動等時,這些山歌手經常被邀請參加對歌演出。80年代,翁源縣文化館每年都組織山歌擂臺賽,歌手互不示弱、觀眾云集。1984年,梅縣優(yōu)秀山歌師湯明哲、陳炳華等也被邀請來翁源對歌。同年,陳新橋《把翁源民歌音調融入粵北采茶戲唱腔的嘗試》一文被選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東卷》。那時,“逢年過節(jié)、娶親、搬新屋、小孩滿月等喜慶之日,群眾有用紅帖邀請山歌手前往,以山歌祝賀主人”[2]。
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翁源客家山歌演唱從以前的“在山里唱的歌”逐漸演變成了在縣里的仙女廣場、烈士陵園等地方演唱。每每下午六時許,人們就會陸陸續(xù)續(xù)到約定俗成的地點來唱山歌,這些唱歌的多是中老年人,山歌聲吸引了一大圈圍觀者,人們把這種唱山歌的活動稱為 “山歌集”。近年來,致于建設文化強縣的發(fā)展目標,翁源客家山歌取得如下可喜成績:2012年獲廣東省客家山歌擂臺賽暨第三屆八省客家山歌邀請賽銅獎。2014年獲 “兩岸四地地暨港澳地區(qū)”東莞邀請賽銀獎。2015年廣東客家山歌大賽 第三屆(中國·河源)客家文化節(jié),縣文化館選送的客家山歌《圍屋圓圓一家親》獲得金獎。2016年“兩岸四地暨港澳地區(qū)”東莞邀請賽銀獎。
翁源客家山歌,不受環(huán)境和事物局限,靈活演唱。歌詞隨口而出,豐富多樣,儀式表演可自娛自樂,男女對唱等,具有娛樂性、文學性、靈活性、教育性等功用。
(一)娛樂性
此類歌曲隨意性強,隨口哼上,排解心情。
如:別人清閑是富翁,雖勤也是窮;苦瓜藤上打茄子,這條道理想唔通。
如今世界系唔同,鼠子敢進南蛇窿;老鼠敢舔貓屁股,媳婦敢罵大娘公。
如:(男)兩人相好隔條河,阿哥想妹妹想哥;
心想過來同妹聊,壁上掛簫橫眼多。
(女)先日愛厓系有情,別人勾厓唔應承;
今日狠心來丟妹,半夜出世系害人。
(男)哥妹今日把情斷,利刀落肚割心肝;
石獅聽見也流淚,菩薩聽見也心酸。
(女)大風吹斷嫩竹頭,哥愛斷情妹就愁;
手拿漁網吞落肚,心肝里面盡結頭。
如:(男)阿妹婚姻真唔抵,嫁個老公腳又跛;
上嶺如同狗踏碓,下嶺如同馬打蹄。
(女)對:你計婚姻還較差,討個老婆疤面嫲;
遠看如同爛樓壁,近看如同雨打沙。
(二)文學性
翁源客家山歌歌詞有直敘、比喻、問猜、頂針、拆字和夸張等修飾手法形式,表達生動形象。詞意有抒情、贊頌、誓愿、譏諷、咒罵、悲嘆等。
直敘類。如:想唱山歌就開腔,一時吾唱喉作癢;墨魚拿來煲豬腳,平生就好介碗湯。
比喻類。如:銅錢落地吾成金,無情假作有情人;酸酒變甜難得見,甜酒變酸容易尋。
問猜類。如:一斗一升二斗二,三斗三升九斗四;誰人算得厓數出,吾使媒人愿嫁鉅。
拆字類。如:禾字加斗就系科,木字加撇就系禾;禾字旁邊加個口,今日又來跟哥和。
雙關類。如:哥妹今日把情斷,利刀落肚割心肝;石獅聽見也流淚,菩薩聽見也心酸。
(三)靈活性
山歌歌詞隨意性強,包含面廣泛。包括日?,嵤?,風土人情,社會矛盾、愛情生活、嘻游逗趣或傳說故事等等;演唱不受環(huán)境局限,以田間、地頭、廣場為多。民國及解放后也將山歌套進“舞推車”、“舞紙馬”中表演來唱??瑟毘Τ褒R唱等。
(四)教育性
演唱山歌不僅能宣泄演唱者自身的情感,更能起到宣傳教育作用。千百年來,農村文化生活缺乏,翁源人依靠編唱山歌來調劑生活。山歌具有一定的積極內容和社會意識,宣傳一定的愛憎和審美觀點。只有“寓教育于娛樂之中”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才能賦予翁源山歌頑強的藝術生命力,從而進入到獨立的藝術表現領域。
翁源山歌演唱語言一般用翁源客家話演唱,流傳方便,演唱使用大本嗓,因此群眾基礎十分扎實。
格式上,講究韻腳整齊,一般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為主。如:阿妹情義吾會丟,除非河水倒頭流;除非桃樹結橘子,除非梨樹結石榴。阿妹戀哥無商量,好比日頭追月光;哥在東邊才畢目,妹在西邊又落崗。
運用大量俚俗口語,粗野而率真。語言表現比較直白,自然表現生活,反映人們的思想感情,進而使得翁源山歌主題思想表現更加生動和深刻。
如:頭上生瘡腳流膿,全身腥臭又生蟲;心肝倒吊手腳壞,始終孤老無湊雙。
你莫時刻把妹撩,花籃唔裝番薯苗;天鵝唔看癩蛤蟆,畫眉唔看屎缸雕。
又如:先日有雙笑呵呵,今日無雙打單坐;好比雞麻丟雞子,壁頭壁角叫得多。
音樂旋律特點:翁源客家山歌旋律自然流暢、音域跨度不大,一般在一個八度之內,多集中在e1至 e2 之間,這當與山歌本嗓演唱有直接關系。旋律起伏不大,音與音之間的跳越多構成純四度關系,使用滑音、顫音及倚音裝飾,旋律線呈現自然曲折的波浪形。調式有徴調、羽調和宮調式三種形式。徴調式山歌中又以強調羽(la)、商(re)兩音的徴調式山歌為最多,參見譜例1。翁源山歌多由一個曲調演唱多段歌詞的分節(jié)歌形式。翁源客家山歌曲調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龍仙山歌調,一類是礤下山歌調。見譜例1、譜例2。“龍仙山歌”剛柔綿長、哀情悲音;“礤下山歌”優(yōu)美抒情繚繞委婉,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3]。
譜例1
譜例2
現在,大部分人已不唱或不愿唱山歌了,山歌多為中老年人在固定廣場消遣、解悶及交友的工具。其因素有:現代傳媒帶來更多、更便利、更精彩的娛樂形式和內容;龍仙鎮(zhèn)和礤下鎮(zhèn)如中國其他農村一樣面臨的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山歌的演唱和傳承發(fā)生了斷層;唱山歌的本體環(huán)境萎縮了。以往山歌是在田間地頭勞作時、砍伐修堤沉悶時、趕圩集會愉悅時酣暢淋漓地高歌,解乏抒情。而現代田地多機械化、加之封山育林,交通發(fā)達,唱山歌的機會也變少了。
目前尚存的兩種演唱形式有:存在于民間自發(fā)的唱山歌的活動;有關部門舉辦的各類活動和賽事。以往“逢年過節(jié)、嫁娶、搬新宅、小孩滿月等喜慶之日,事主邀請山歌手唱山歌祝賀?!钡默F象已不多存在。兩種發(fā)展形式比較,前者發(fā)展?jié)u衰,后者發(fā)展?jié)u盛。文廣新局等有關部門秉承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客家山歌的理念,通過對旋律單調,節(jié)奏自由的山歌曲的改編,使其成為了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山歌。從視頻和音頻等資料來看,改編的客家山歌結構均衡、節(jié)奏規(guī)整,歌曲常有伴奏,襯詞運用較少,使歌詞連貫,人們更易接受傳唱。這樣的改變,使客家山歌的形式和內容得到豐富,受眾面得以拓展,從而增強了其自身的生命力;但同時也可能引起一些負面效應:隨著翁源客家山歌內容、形式和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很可能導致原味的客家山歌失去本真,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也可能會逐漸消亡。
[1]翁源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M].客家山歌申遺者,2015.
[2]朱江,劉治可.談翁源客家山歌[J].翁源文史,1986(第三輯).
[3]翁源縣文化館[J].翁源文藝,2016(04):31-37.
A
王群英(1972—),女,河南扶溝人,韶關學院音樂學院教授,音樂學碩士,主要從事民族聲樂教育、戲曲歌劇比較研究。
2016年度廣東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編號:201610576058)“翁源客家山歌現狀考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