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這顆詩星燦爛了一千多年了,他的“詩迷”們也追了一千多年。李白說:我喝的是酒,吐出來的是詩。我說:我喝的是酒,吐出來的是飯菜。李白仰天長笑。
與李白飲酒,不能不提起詩;與李白論詩,不能不說起酒。因為酒是李白心靈的慰藉,酒是李白作詩的源泉與動力。酒杯一端,文思如泉,一口下肚,運筆如神。在李白這兒,有酒必有詩,無詩酒不雅,無酒詩不神。
李白年輕時也曾想弄個官做,他的知音賀知章推薦他當了大唐皇帝的秘書,于是他可以經(jīng)常見到皇帝李隆基,也經(jīng)常能喝到皇帝賞的酒,有時還有洋酒,這讓李白覺得當官的感覺還是挺美妙的。一次,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想聽幾曲新歌,讓李白寫,沒想到李白喝多了,高力士往他的臉上噴了好幾碗水才把他弄醒。李白暈暈乎乎地寫道:“云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傾國兩相歡”,楊貴妃直夸李白實在太有才了!然而事后,李白卻后悔得直吐血,他說那是他喝得最失敗的一次酒。
在皇帝身邊工作的日子久了,李白反而覺得不舒坦了,他竟讓李隆基的紅人高力士給他脫靴,弄得高力士很不高興,就在李隆基跟前說李白的壞話,李白干脆辭去工作,當上了自由撰稿人。
“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的生活,讓李白逍遙、愜意。但他不愿做“隱者”,而要做“飲者”,“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雖然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可我卻看不到李白的消沉萎靡。也許正是因為酒,才使李白愁而不悲,悲而不戚,戚而不傷,傷而不廢。正是因為酒,讓李白忘卻了人間的煩惱;正是酒,使李白活得瀟灑,活得從容。
李白與酒緣定終生,難舍難分,“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有人同飲,他“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喝出了萬丈豪情;無人對酌,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喝出了浪漫飄逸。得意時,他必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失意時,他抽刀斷水,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不僅愛飲酒,還愛看月亮,這不知是他何時養(yǎng)成的習(xí)慣。月白風(fēng)清,與李白相對而坐,溫一壺月光下酒。酒過三巡,他手執(zhí)酒杯,望著一輪明月,自言自語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边@極普通不過的幾句話,讓酒一熏,就成了后人追捧的名詩。其實,李白不像有的詩人一樣有股思念故鄉(xiāng)的柔腸,除《靜夜思》等兩三首詩之外,我再沒見過他寫其他懷鄉(xiāng)的詩。因為他已認作酒鄉(xiāng)為故鄉(xiāng)了。
(節(jié)選自李豫《與李白一起飲酒》。題目為編者加)
閱讀點滴
幽默詼諧的語言,輕松自在的行文,使作文極富個性。通過作者的描述,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存在著的“李白”,他醉酒賦詩,辭去工作,與酒為伴,瀟灑豪放得令人如癡如醉。作者從李白與酒的關(guān)系切入,以小見大:從喝酒上,我們看到了李白的豪放性情;從李白身上,我們則看到了盛唐雄渾博大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