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丹
從北京回去那日,父親和老爺子檢票進了火車站,沒走幾步,父親回過頭來,看見我還站在檢票口送行,便朝我擺了擺手說:“回去吧,不用擔(dān)心我們。”我望著他們慢慢走遠,我的父親攙扶著他的父親,步履蹣跚地往前,等他們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流里,再也找不著了,我才轉(zhuǎn)身往回走,眼淚很快就流了下來。
老爺子已到耄耋之年,他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身子骨還算硬朗,不過,因為在戰(zhàn)場上遭受過美軍炮火猛烈的轟擊,他的耳朵也落下了毛病,聽力一直都不好,到了晚年,僅能憑著口型,判斷別人的話語。他曾多次念叨:想去北京看看,那幾年,我剛好在北京,便讓父親陪著他來。
老爺子向來不講究,無論帶著他去哪里玩,他都很高興,唯一堅持要去的地方,就是毛主席紀念堂。我們在炎炎烈日下排了兩個小時的隊,才得以進入紀念堂,而在紀念堂里瞻仰偉人的時間前前后后不超過1分鐘,我當(dāng)時在心里暗自念叨:我若是一個人來,斷然不會做這么費時費力的事情。哪知道,從紀念堂出來,老爺子的眼里泛著晶瑩的淚花,激動地握住我的雙手,架勢極像正在接受重要領(lǐng)導(dǎo)人的接見,他的聲音有些顫抖:“多虧有你,這次終于瞻仰到了,我這輩子也沒有什么遺憾了?!币院蟮娜兆?,每每思及此話,我都羞愧難當(dāng)。
有機構(gòu)曾做過一份《中國旅游者點評與幸福指數(shù)報告》,報告調(diào)查了哪類人的旅游幸福度更高,結(jié)果顯示,單身旅游者的評分最高,朋友出游次之,情侶游客的點評分位居第三,而帶著父母出游的幸福指數(shù)則排到了最后,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與父母喜好不一樣”“代溝”……
從社會、經(jīng)濟因素上來講,目前,中國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年輕一代思想獨立,渴望也有機會用腳步和眼睛去丈量世界的繁華。在旅途中,我們凝望過浩瀚的大海,凝望過連綿的群山,凝望過草原上漫天的星斗,然后進入睡夢,在新的一天來臨之際,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皮囊”中的靈魂依然年輕——這就是旅行對于我們的意義。而對于多數(shù)年輕人而言,父母的價值觀以集體意識為主,其旅行理念也多停留在表面的游覽上,缺乏內(nèi)心體驗,自然是無法接受的。
前幾日下雨,母親打電話給我,囑咐的都是吃飯、穿衣等家常小事,直到要掛電話時,她才緩緩地說道:“最近腿腳疼得厲害,不知道還能走多久,我想趁著還有些日子多出去看看。”此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們常常忘了父母也曾年輕,也曾希冀“仗劍走天涯”。
龍應(yīng)臺在散文《目送》里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比松叩阶詈螅贿^是一場對棺木的目送,只是,如果我們細心地回想,當(dāng)我們背起背包出發(fā)去遠方旅行時,倘若偶然間回頭,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父母在用深深的、深深的凝望默默地告訴我們:多想,此次遠行能夠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