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滿
一段情能否永存?
這似乎是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常會追問的一個問題。人們慣用“天長地久,??菔癄€,滄海桑田”來形容一段愛情的恒長,然而這畢竟只是一種一廂情愿的夸張——多見于詩詞、戲曲、小說、口頭上,似乎它只是一個烏托邦世界的產(chǎn)物,與現(xiàn)實絕緣。
此類情,現(xiàn)實世界愈發(fā)罕有,在想象世界的生命力反而愈發(fā)豐盛。就像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白娘子與許仙大官人。人們可以當真,可以懷念,但它畢竟是死的(即便真活過,也已經(jīng)死了)。
那么究竟有無一段情,得以“天長地久,海枯石爛,滄海桑田”,而同時又在現(xiàn)實中確確實實一直存活著呢?(這里所說的“活”,就是字面意思,而非活在人們記憶里的那種“活”)四月末,游覽畢袁崇煥紀念園以后,我想我已得到了答案!
在石碣鎮(zhèn)水南村的袁崇煥紀念園中,有一棟尤其不起眼的青磚結構房屋,座落在一方小墓旁。墓周灌木扶疏,在可幾人合抱的古樹對照下,尤顯得凄涼。墓碑上刻著楷體小字。近看原來是明末抗清儒將袁崇煥的衣冠冢。墓側的那所青磚房屋,被烈日照耀的,像一位藏身樹蔭下?lián)u晃蒲扇納涼的孤獨老人。
青磚房子為典型的莞邑舊時民居,共兩間,前方半圈圍成個小院落。院落加上兩間房屋,占地面積不足三十平米。屋內陳設老舊簡單,墻體上貼了許多舊報紙。院門左邊墻上掛著一塊已經(jīng)銹蝕斑駁的暗黃色金屬板,板上用黑色繁體字這樣寫道:
“佘家小院,守墓人佘家居所。佘家十八代三百七十多年為袁崇煥守墓,生死相守,譽為‘忠義人家。”
漢字下方為英文翻譯。
三百七十年,只做一件事。這豈非小說中才有的情節(jié)?然而這并非小說,這是歷史,也是現(xiàn)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也獨此一份。佘家最后一位守墓人叫佘焦平,因車禍而亡,袁衣冠冢南遷袁之家鄉(xiāng)后,他接下了守墓的重擔,他是為袁崇煥將軍守墓的第十八代人。
公元1584年的一天夜里,也就是袁崇煥被崇禎帝以擅權賣國罪冤殺的那天夜里,袁的隨從兼謀士順德馬崗佘義士,趁著夜色,冒著滿門抄斬之險,將袁的首級取回,暗葬于北京廣渠門外自家院落中。佘義士臨離世前,為家人立下遺訓:“不做清朝官,以墓為家,世世代代為將軍守墓。”
三百七十多年來,佘家遵從祖訓,守墓之義舉從未中斷,高義能薄云天,長忠可震寰宇。而這名佘義士,即為佘家為袁守墓的第一代人!
三百七十年,當今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從公元1783年獨立至今,它的歷史也才234年。
或許,會有人說,佘家人為何這么傻?但從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苦守靈園三百載,誰知我氏心中情”這句話就可以知曉,她認為光守墓僅僅是表面的東西,要把一種精神,一種傳統(tǒng)續(xù)接下去,這才是關鍵!
現(xiàn)代人已知曉了關于袁崇煥歷史的全部始末,但如果這段歷史不包含佘家人的守墓史,我想這段歷史也是不健全的,是有著致命缺陷的。借用佘家人的話來講:“如果后人哪天去袁將軍墓祠拜祭,祠里沒有了佘家人的身影,那么幕祠修得再好,這段歷史也是殘缺的。少了最可貴的人間真情,再可泣的歷史也會失色?!?/p>
從比干的“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到屈原在竹簡上刻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華夏古代知識分子的志節(jié)就已經(jīng)樹立了一個完整的典型:正直、忠誠、高潔、耿介,懷抱理想,堅持信念,雖與污濁的現(xiàn)實發(fā)生了不可逆的沖突,卻仍能不屈服,不妥協(xié),不同流,甚至不惜以生命換取對情操的堅守。幾千年來,這種精神深入了每個中國知識分子的靈魂,成為他們共同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了萬古長存的一種心志,一種節(jié)操和一種生命完美終結的完成狀態(tài)。
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寶貴的精神,人性中始終光輝閃耀的亮色。是明末儒將袁崇煥不惜以身殉國的志節(jié),也是佘義士終身守墓并遺命后人守墓的理念支撐!
崇煥將軍在《邊中送別》一詩中寫道:“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任去留。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縱觀中華文明史,崇煥將軍沒有始皇的千秋功業(yè),笑看七國灰滅;沒有霸王的別姬自刎,代代頌傳;沒有太宗的文功武治,流芳立史;甚至也不如那亡國的李后主,可以矯情地吟唱那春江的東逝之水。為何?因為他是臣!是民族之臣!是民族的脊梁和魂,是讓人悲痛的驕傲!
關于袁崇煥的死,歷史文章這樣記述道:“將袁崇煥押至北京西市甘石橋,以利刀劃過頭頂,水銀流入,然后剝皮。三天,剝皮之后,又用了三百六十刀,割下他身上的肉,不明真相的市民對袁恨之入骨,紛紛掏錢換他身上之肉,手撕牙咬,以解仇恨,最后殘剩嶙嶙白骨,只有心臟保留,雙目尚碌碌亂轉……”一代忠臣和英雄就被如此殘暴地結束了生命!
崇煥將軍并無后人,死后只剩首級,高懸示眾。佘義士冒死葬首級,留遺命世代相守,守的究竟是什么呢?難道只是簡單守英雄的首級以及個人忠義的純潔性嗎?非也,佘義士守的是一種義,一種精神,一種中華民族的魂!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義士受崇煥將軍忠國為民之情所感召,守墓只是其忠義的自發(fā)行為!誰也沒有對其強迫,唯其如此,這種古典的感情,才更顯得可貴。
一種義,一種魂誕生了,它就在那里,但也僅此而已!它存活不了多久,便要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就像從未出現(xiàn)過?;蛘咧槐挥浽谖恼吕锘蚩陬^上,成為化石之類的東西。
所以,這種義,這種魂,需要活生生的人來守護,需要活生生的民族來守護。
我敬佩崇煥將軍,我也敬佩佘義士以及前赴后繼的佘家人。
崇煥將軍的紀念園雖簡陋,然游者游園,是主動去接受這種魂的洗禮和灌頂,與園壯觀與否無關,“義”之火種,必將在游者的心中萌芽,生長,茁壯,以及傳承!
第十八代人守墓人英年早逝,無后人,令人扼腕。但這樣的忠義之歌,不該也不能讓它成為絕響。筆者獲知,在社會各方以及佘氏家族的努力下,一直在慎重甄選著第十九代的守墓人。
愿水南之義曲,即使再次經(jīng)歷了“天長地久,??菔癄€,滄海桑田”,也能永遠得到完整地續(xù)存與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