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眉
“父母在不遠游”,這在徐霞客時代是很難被打破的信條吧?其母王氏的身影,也許才是真正打開弱冠少年如此苦行僧式在天地修行的密碼。
21歲的弱冠少年,正是青春萌動、無比風流之時,卻從此偕同小童,近游遠征。不畏風雨,不計程期,露宿之余,還要生果充饑,屢次遭劫,進退不得。最長的四年西游,一同出發(fā)的有僧人靜聞和王、顧二仆,靜聞病死途中,二仆不堪勞苦,也先后逃逸,顧仆逃走時更把箱中所有一齊偷走。
通常,清早五時起身,六時出發(fā),午飯往往下午才吃,有時忙于攀涉,甚至不吃。累了一天,晚飯之后還要寫日記,少則數(shù)句,多則三四千字,“日間之游當晚即記”。
這個弱冠少年,就是被稱為“千古一奇人”、“華山夏水第一知己”的徐霞客。人們多神化徐本人,有人描述其出生的異象:“豫庵配王孺人,懷霞客彌月,以異夢誕生。生而修干瑞眉,雙顱峰起,綠睛炯炯,十二時不瞑,見者已目為餐霞中人。”徐被神化成“為山川靈異而生”。
“父母在不遠游”,這在徐霞客時代是很難被打破的信條吧?其母王氏的身影,也許才是真正打開弱冠少年即如苦行僧般在天地修行的密碼。
徐霞客祖上在元初遷至江陰之梧塍里。父徐有勉,潔身自好,無意于功名利祿。徐霞客與長兄幼弟亦皆無意于功名。
徐有勉去世后,徐家家道賴徐母王氏紡織。王氏鼓勵徐霞客出游:“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即語稱‘游必有方,不過稽遠近,計歲月,往返如期,豈令兒以藩中雉、轅下駒坐困為?”萬歷三十五年,王氏親自為徐霞客準備第一次出游的行裝,并特意縫制一頂仿古遠游冠。隨著母親年齡的增高,徐霞客深以為念。王氏安慰他說:“吾幸健,善飯足恃耳。男子生而射四方,遠游得異書,見異人,正復不惡。無以我為念!”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八十高齡的王氏特地讓徐霞客陪同作了一次荊溪、句曲(今句容縣)之游,一路上她都走在兒子的前面,以示健壯,讓徐霞客放心。除此之外,關于王氏的記載寥寥。
明清時期,“江陰種”有充足的蠶繭來源,天下聞名?!叭粘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贝擞靡韵胂笸跏细?,未嘗不可。
也許有著更加強烈的風餐露宿、以天地為知己想法的是王氏自己,而在徐霞客身上實現(xiàn)了。王氏臨終,徐霞客視湯藥床褥間,衣未嘗解帶。母不食,霞客亦不食,母為強食之。其病劇時,吁天愿以身代,與遍索名參為餌,篤孝種種不可枚舉,幾貽譏于滅性矣。迨以上壽終,霞客日夜作孺子啼。
水之北、山之南為陽,水之南、山之北為陰。西晉時,江陰城前身之暨陽縣,即取暨湖之北的地理方位而得名,后遷治于長江南岸,改名為江陰。春秋時期,吳公子季札三次讓國,寄情山水,避耕于江陰申港南舜過山下。無意功名,不知秦漢,江陰如此民風,也許久遠且甚。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徐霞客在天地間近征遠游的第六個年頭,江陰發(fā)生了一件重大事件,江蘇學政衙署從宜興移建江陰。這種級別的衙署當時選擇江陰這般小城是特例,至今依然有人發(fā)出疑問,只是從此,開始推動江陰成為積極考取功名之地。
做出這一決定的官員名王以寧,是一個性情官員,最后在江陰任上辭官歸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