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強
近年來提及羅家倫的著述中,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1917年北京大學入學招生考試,考生羅家倫雖然數(shù)學零分,但因作文滿分,被校長蔡元培和閱卷教師胡適破格錄取。這則故事常被用來說明民國教育的某種精神氣質(zhì):高校有相對自由的人才選拔權(quán),能夠因材選用,不會埋沒偏才,從而將民國時期的大學破格錄取演繹為一種“神話”。
那么這則故事是否真實呢?翻檢三位當事人的文集,我們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不論是《羅家倫先生文存》以及補編、補遺,還是《蔡元培全集》和《胡適全集》都沒有提及這件事。據(jù)羅家倫女兒羅久芳回憶,父親是1917年夏在上海參加的北大入學考試。查《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胡適同年從美國學成歸國,于7月10日到達上海,停留十二天,他到上海主要是為了與陳獨秀商議北大任教的事宜。此時胡適還未就聘北大,不可能參與北大的閱卷工作。兩人會面后,陳獨秀于8月9日致信遠在北京的蔡元培,稱:“適之英、漢文并佳,文科招生勢必認真選擇,適之到京即可令彼督理此事?!薄?〕當年上海地區(qū)的北大招考工作由陳獨秀負責,雖然陳獨秀希望胡適能早日到京“督理此事”,但留美數(shù)年的胡適歸鄉(xiāng)心切,他離開上海后回鄉(xiāng)與母親團聚,在績溪盤桓月余,9月10日才到達北京;12日蔡元培宴請胡適,由錢玄同、沈尹默、陶孟和等人作陪,這是胡適與北大同仁的首次正式見面;21日北大即開學。胡適不僅未能參與當時的北大錄取工作,而且到京后,他才與蔡元培見面。所以,不會出現(xiàn)他和蔡元培一起力主破格錄取羅家倫的場景。
既然這則故事不足為信,那么它又源于何處?為何在最近十年出版的書刊中作為“破格錄取”典型屢屢出現(xiàn)?細究這一謠傳的演化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現(xiàn)象。
羅家倫被北大破格錄取的謠言來源,從已知材料看,至少可以追溯到1996年出版的《民國野史大觀》。書中有一則《羅家倫破格錄取》的小故事,全文如下:
有一次,胡適在北大招生委員會說:“我看了一篇作文,給了滿分,希望能錄取這名有文學天才的考生?!?/p>
在座委員均無異議,主持會議的校長蔡元培也同意了??墒欠嗊@名考生的成績,卻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是零分,其他各科都平平,但蔡、胡二位對所作的決定并無悔意。
這名“破格錄取”的考生就是羅家倫?!?〕
作者未注明資料來源,從何處獲取的信息,不得而知。不過如書名所言,這是一則“野史”,本身經(jīng)不起推敲。該書出版后,并沒有引起人們注意,關(guān)于羅家倫的研究著作也沒有引用這則材料。直到2005年出版的《近代學人軼事》,作者葉新談及羅家倫的軼事時,除個別字變動外,幾乎原文摘錄了《民國野史大觀》中的說法〔3〕,從“野史”到“軼事”,這則材料愈加呈現(xiàn)出“真實”的面貌。
2006年,羅久芳接受記者李菁的專訪,做了題為《我的父親羅家倫》的口述史,專門提及此事。她辟謠,稱:
1917年夏天,二十歲的父親投考北京大學,主修外文。我后來曾看到過一篇文章,說當時給父親閱卷的人是胡適,他看到父親的文章大為贊賞,于是給了他滿分。其實當年父親是在上海報考的,而胡適先生那年剛留美回國,不可能給父親閱卷,我想這可能把胡適與父親的關(guān)系,和父親與錢鐘書的關(guān)系弄反了。當年任清華大學校長的父親看到錢鐘書的作文大為贊賞,雖然他的數(shù)學只得了十五分,但還是決定破格錄取?!?〕
文章刊出后,媒體紛紛轉(zhuǎn)載。但不知為何,多家轉(zhuǎn)載的媒體都刪除了此段文字,如《文史博覽》2007年第一期、《北方人》2007年第八期、《教師博覽》2007年第十二期等。如此,澄清事實的文字被刪除,“破格”謠言不但未被破除,反而愈演愈烈。
2007年,《人物》雜志第一期刊出張昌華的《大學校長羅家倫》一文,該文在開篇介紹羅氏生平時,沿用了《近代學人軼事》中的表述。這一文章被同年第七期《讀者》全文轉(zhuǎn)載。由于《讀者》發(fā)行量巨大,這一故事得到了廣泛傳播,還選入山東省出版的《高中語文自讀課本》 〔5〕,使其具備了某種知識合法性。很少有人注意到此前羅久芳的辟謠,普通讀者更關(guān)注的是“故事”,而非“事實”。
如果說普通讀者不在意文本的真實,那么專業(yè)研究者的失察則助長了謠言的進一步傳播,使“破格”一說愈加“正史化”。近十年來多部研究論著均引用了羅家倫被破格錄取的事例,除保留《民國野史大觀》所設定的故事框架外,添加了更多的歷史信息。比如原文中所用的“有一次”,改動為發(fā)生在1917年的上海,顯得更為具體真實,同時將民國時期其他典型的破格錄取事例并置,比如:1930年青島大學中文系主任聞一多錄取國文九十八分、數(shù)學零分的臧克家;1934年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胡適破格錄取國文滿分、數(shù)學零分的張充和(化名張旋);特別是1929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家倫親自錄取了中、英文成績特優(yōu)、數(shù)學僅十五分的錢鐘書,這些真實的事件與羅家倫被破格錄取的謠言一起出現(xiàn)時,真假就變得難以確認。尤其引人注意的是,2015年陳華東先生在《書屋》第二期發(fā)表《我所知道的早年羅家倫先生》一文,因其父親陳秉誠與羅家倫交好,他將“在父親和兄姐間”聽到的關(guān)于羅家倫的早年軼聞逸事加以還原記錄。他在文中寫到:
父親回憶說,羅先生的國文功底甚為深厚,自幼即有造詣,入學考試時,他的國文試卷被審卷老師胡適先生打了滿分,但數(shù)學卻得了零分,盡管如此,仍被北大破格錄取,一時在校園內(nèi)傳為佳話。
這段話聽著近乎于信史,可正如陳先生所言,自己的回憶并不系統(tǒng),他也沒有細加考證,只是“重溫案頭一些廣為人知的資料加以篩選而形成一篇花絮式的短文”。這就說明,上文的表述應該是陳華東或其父陳秉誠讀了此前出版的故事,又通過演繹加工后形成的,他的說法助推了本已流傳久遠的謠言向“史實”的演變。
“破格”之說二十多年的傳播、演變過程,很像顧頡剛1923年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中所描述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從最早的“野史”到“軼聞”再到嚴肅的學術(shù)論著,這一故事不斷被添加歷史細節(jié),“漸漸演進”,“由簡單變得復雜,由陋野變?yōu)檠篷Z”,“由神話變?yōu)槭穼?,由寓言變?yōu)槭聦崱薄?〕。這樣的謠傳在近代歷史中并不少見,如吳晗“數(shù)學考零分、破格進清華”的謠言,其實他參加的是從中國公學轉(zhuǎn)入北大、清華的二年級插班入學考試,并沒有考數(shù)學。盡管2010年劉惠莉已經(jīng)寫了詳盡的考辯論文〔7〕,可依然謠傳廣布。普通讀者或因不滿現(xiàn)有高考制度,熱衷于此類近乎“傳奇”的歷史故事,尚可理解。但專業(yè)研究者人云亦云,不加辨析地“助力”傳播此類故事,則會導致史料的失真和論證的失效,是不得不讓人警惕的。
注釋:
〔1〕陳獨秀:《致蔡元培》,《檔案與歷史》1986年第二期。
〔2〕李澤平、伍恒山、袁華編著:《民國野史大觀》,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354頁。
〔3〕葉新:《近代學人軼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頁。
〔4〕羅久芳口述、李菁整理:《我的父親羅家倫》,《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06年第四十三期。
〔5〕楊振賢主編:《高中語文·自讀課本》(第二冊),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193頁。
〔6〕胡適:《古史討論的讀后感》,《讀書雜志》1924年第十八期。
〔7〕劉惠莉:《“吳晗‘數(shù)學考零分、破格進清華說辨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