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珍
(西南林業(yè)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4)
【摘 要】元代異族統(tǒng)治下,民族文化在沖突和融合下得到了新的發(fā)展,藝術家通過精神自省將元代繪畫推向了新的高潮,以趙孟頫、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為代表的元代畫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元代;美術;趙孟頫;元四家
一、歷史背景
1206年蒙古部落首領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成為集狩獵和戰(zhàn)爭一體的生產(chǎn)關系,1264年遷都北京建立元大都。元代建立以后以蒙古貴族的社會特權為依托實行政治統(tǒng)治,民族關系在對立和協(xié)調(diào)下使?jié)h文化發(fā)生了奇特的現(xiàn)象,也極大地左右了元代畫風。
一、宋代社會政治制度保障下的文人優(yōu)越性,到元代發(fā)展成為脫離政治統(tǒng)治者控制的高度個性化的文人畫藝術
二、蒙古和西域統(tǒng)治者實行多元文化政策,使不同的文化藝術得以自由發(fā)展,其中喇嘛教的藝術獨樹一幟。
三、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的社會和種族沖突矛盾,中國繪畫從再現(xiàn)風格向表現(xiàn)風格變化的轉(zhuǎn)折點。
二、文人表現(xiàn)
元初的喪國之痛使整個社會氣氛低沉,異族文化的沖突也讓人們反思漢文化自身的問題。以杭州、蘇州、紹興、湖州為主的遺民文化圈普遍選擇自保的“隱世”狀態(tài),他們被稱為逸民或在野文人,例如錢選絕意仕途為專職畫家。這些人通過文學和繪畫的形式抒發(fā)自己的亡國之痛,力圖改變士氣,藝術創(chuàng)作以自娛為精神疏導,藝術趣味超脫野逸,表現(xiàn)形式把書法用筆和文人畫的業(yè)余性作為重要的特點,突出繪畫中的個人境界。
最突出的內(nèi)容就是水墨山水畫的發(fā)展,以趙孟頫、黃公望、倪瓚、吳鎮(zhèn)、王蒙、等為代表的文人畫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反映著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復雜關系,更是。元代文人畫家獨特的個人風格體現(xiàn)在筆墨之中,使中國畫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
趙孟頫在元代歷受元世祖和元仁宗的寵遇, 仁宗尤其敬重他的才華, 將其與李白和蘇軾相比。他博學多才, 工古文詩詞, 通音韻, 精鑒賞。在中國藝術發(fā)展史上, 像他這樣具有多方面成就、影響深遠的人物, 實在是很罕見的。他主張:以書入畫,強調(diào)書畫同源;畫貴有古意、復古而開新;尚水墨表現(xiàn)這些審美標準像時代的坐標,其藝術主張和實踐極大地推動了后世文人畫的發(fā)展。。
三、代表畫家
趙孟頫畫山水多寫文人隱逸的生活情趣,喜畫南方山村水鄉(xiāng),在筆墨技法上, 兼善工筆和寫意, 呈多種面貌。如《洞庭東山圖》畫太湖洞庭湖東山之景,東山山勢非高,圓渾平緩,山徑曲折,山居云霧迷蒙,崗巒隱約。湖面波光掠影,一葉輕舟,由左方駛向?qū)Π叮渡弦蝗舜?。近處坡石,雜草叢生,描繪了太湖中的幽美景色,境界寂靜。
在畫史上, 黃公望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 被推為“元四家之冠”,常攜帶筆墨, 寄身于深山大川之間,師法董源、巨然,終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此圖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畫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歷代凡見此畫者, 無不嘆為觀止,明清許多文人畫家多以此圖得到啟示, 其臨本有10余本之多。其著有《寫山水訣》一書,對山水樹石的筆墨、設色、布局、結構、意趣等都有精辟論述被認為是南宋山水畫理論的真?zhèn)鳌?/p>
王蒙元代末年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山水畫大師,將各種皴法交織在一起,傳達出強健有力的筆墨功夫。他喜用墨先淡后濃,層層點染,高遠、平遠、闊遠靈活應用,達到最佳構圖,其山水布局,畫得密,畫得滿,滿而不臃,密而不塞,用筆繁復而又富有層次和空間感?!洞荷阶x書圖》完全是用短促、干澀且多為解索皴的筆觸完成的,有一種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視覺效果。
吳鎮(zhèn)筆勢宛轉(zhuǎn)遒麗、墨汁淋漓,古厚之氣自成一家。《雙檜平遠圖》為吳鎮(zhèn)現(xiàn)存最早的山水畫,平地上并立古檜兩株,參天聳立,氣勢雄偉挺秀,下臨坡石溪流,遠山層疊,具有平遠之勢,筆力堅實,筆墨圓潤?!薄?/p>
倪瓚主張書寫“胸中逸氣”,強調(diào)主觀意興的抒發(fā),反對刻意求工、求似,常寫蕭疏簡遠的景色?!读訄D》寫江南秋色,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疏密掩映,姿勢挺拔。全圖氣象蕭疏,近乎荒涼,用筆簡潔疏放。
四、結語
元代畫家的活動空間或者藝術表現(xiàn)深度上都值得稱道,特別是江南文人藝術家,借助新的文化沖突,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悠久傳統(tǒng),在“復古”口號下發(fā)揚傳統(tǒng),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時代藝術。
【參考文獻】
[1]孔六慶.中國畫藝術專史花鳥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2]孔六慶.繼往開來——明代院體花鳥畫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編[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4]孔六慶.畫之道——創(chuàng)作與學術的互動[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5]孔六慶.當代中國美術家檔案孔六慶卷[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