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鴻飛
我所說的“二胡”,可不是什么民族樂器,而是人們對我和爸爸的戲稱。(開篇即說“二胡”,卻讓人有意外之感。此“二胡”非彼“二胡”,妙!)爸爸胡周三十四歲,是位鄉(xiāng)鎮(zhèn)職員,生性幽默。他常常戲言爺爺奶奶沒啥文化,給他起的名字不咋地,別人喊他的名字時,聽起來總像在叫“胡謅”,似乎他這個人除了會“瞎掰”啥也不懂。(短短數語,就把爸爸的幽默刻畫得淋漓盡致。“不咋地”“胡謅”“瞎掰”用語土生生的,卻讓人倍感親切,很接地氣)爸爸對此耿耿于懷,為了給我起個稱心如意的名字,據他說都快把《康熙字典》翻爛了,(“快把《康熙字典》翻爛了”略帶夸張,很是幽默)最后才從數以萬計的漢字中遴選出“鴻飛”二字,取“有鴻鵠之志,展翅高飛”之意。(“遴選”一詞用得妙,爸爸的良苦用心躍然紙上)順便自夸一把,我雖然沒能振翅高飛,卻也沒給爸爸丟臉,從小喜歡讀書,凡事都愛問個底朝天。(“凡事都愛問個底朝天”既寫出了“我”的好問,又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可謂一舉兩得。)
爸爸常帶我去河口玩兒,因為汀羅這地方除了棉花地,實在沒啥可看的。(其實“棉花地”也沒啥可看的,只是小作者借機幽默一把罷了)前幾年看著人家開著私家車出游,我和爸爸眼紅得像大白兔,做夢都想有輛自己的車。(“眼紅得像大白兔”形象地寫出了父子二人的羨慕與渴望)“五一”前夕,媽媽從大姨家借來兩萬塊錢,添巴著買了一輛別克凱越。(“借來”“添巴著”寫出了普通工薪階層生活并不寬裕)我和爸爸美得都快找不著北了。(美夢成真,夙愿已成,難怪父子二人“美得都快找不著北了”)趁著“五一”放假,爸爸一臉自豪地駕著自家的“寶馬”載著我去逛河口。(雖非真“寶馬”,卻勝真“寶馬”)第一次坐在屬于自己家的車上,我心里就一個字——爽!一會兒坐著,一會兒躺下,就差在車上拿大頂了。(“一會兒坐著,一會兒躺下”形象地寫出了“我”第一次坐自己家的車出行時的激動與快意。同時把前句中的“爽”字活化了。)
折騰夠了,我隨口問道:“老爸,您小時候出門坐什么車?”(“隨口問”,既自然而然,又照應前文中的“凡事都愛問個底朝天”。)
“車?哪有什么車?就靠兩條腿。爸爸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家里連輛自行車都沒有。那時候,我們村有個勞動模范,叫王大發(fā)。因為種棉花種得多,縣里獎勵他一輛‘金鹿牌自行車。你猜怎么著,他在墻上揳了個橛子,每天晚上都把自行車掛在墻上,生怕輪胎沾上土?!保ā霸趬ι蠐a了個橛子,每天晚上都把自行車掛在墻上,生怕輪胎沾上土”一句把王大發(fā)愛車愛到近乎夸張表現得很到位??此瓶尚?,實際上也是幾十年前農村經濟窘困的真實寫照。)
我聽著“咯咯”地笑出聲來。(爸爸如此“幽默”,盡管有幾分黑色幽默的味道,難怪“我”會笑了)難怪爸爸美得小眼都快睜不開了,原來買車對他來說是個難圓的夢啊。(“小眼都快睜不開了”把爸爸的心滿意足表現得很充分。)
開車就是快,不過十幾分鐘,我們爺兒倆就到了河口。眼看著已近中午,爸爸一高興,就要請我搓一頓,我自然來者不拒。但進了飯館,我便有點泄氣。(這句讀來似乎讓人感覺云里霧里,不明所以,頗有幾分懸念的味道)我看著桌子上的菜單,兩眼發(fā)直,老半天也沒點出一道菜來。倒不是因為不認字,只是我覺得那些菜不是太甜,就是太膩,實在沒胃口。(“那些菜不是太甜,就是太膩,實在沒胃口”真實地再現了當下孩子的挑剔)我看看爸爸,突發(fā)奇想,問道:“爸,您小時候最愛吃啥?今天不防讓您重溫一次童年夢。”
“我小時候?哼……”(省略號用得很妙。把“爸爸”的無奈、自嘲、意猶未盡表現得很充分)爸爸臉上露出無奈的苦笑。(為何“苦笑”?又一處懸念。)
沉吟了良久,爸爸才說:“兒子,老爸小時候想吃的東西,他這個店里沒有。”(“良久……才……”既有回憶的意味,也有無可奈何的苦澀意味。)
“說說看么。”我催促著。
“蔥花熗鍋,炒豆腐渣?!?/p>
“???!這叫啥菜!喂豬倒差不多!”(連用三個“!”,外加一個“?”,很好地表現了“我”當時的不可思議)真搞不懂,爸爸小時候居然盼這一口。(“居然”與前面的驚嘆互相照應,進一步強化了“我”對爸爸在飲食上的難以理解)在吃上,我的夢想啊,就像《射雕英雄傳》里的洪七公那樣,做個美食家,吃遍天下。(兩代人對比何其鮮明?。。?/p>
簡單吃了點東西以后,我和爸爸去了河口最大的“銀座超市”。我對服裝鞋帽都不感興趣,拉著爸爸直奔二樓的圖書專賣區(qū)。(照應前文的“喜歡讀書”)我對金庸崇拜已久,今年最大的夢想就是把他寫的武俠小說全部讀完。呵,真巧,這里真有金庸全集,可就是太貴了,五百多?。ㄋ^“美夢難成”)爸爸看我對這套書愛不釋手,夸張地咬了咬牙,擠出幾個字:“車都買了,不差幾個油錢。這套書,買了!”(“咬了咬牙”“擠”等詞用得好,一方面寫出了五百多元確實不少,爸爸有幾分心疼,另一方面寫出了爸爸的幽默。)
圓了我的金庸夢,我和爸爸正想驅車去公園,趕巧碰見鄰居王伯伯也帶著孩子逛河口。王伯伯一見我和爸爸就開玩笑說:“喲!‘二胡!爺倆這是又奏的哪一章?”(用王伯伯的話回應題目“二胡”,很巧妙。)
沒等爸爸開口,我搶著說:“老百姓的中國夢?!保ㄒ粋€“搶”字,把“我”的聰明表現出來了。同時,用“中國夢”升華了主題,很不錯?。?/p>
總評
這篇習作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善用對比。小作者從交通
工具、飲食等方面把當下的生活與爸爸小時候的生活對比來寫,在鮮明的對照中,凸顯了時代的變遷與生活的進步,可謂“以小見大”。
在用語上,小作者用詞可謂“老道”,既幽默風趣,又準確合宜;既貼近生活,又略帶夸張。不論是寫爸爸給自己起名字“都快把《康熙字典》翻爛了”,還是寫爸爸介紹王大發(fā)的愛車如命,都讓人忍俊不禁。文中有不少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地方,比如:“我”進了飯館卻點不出合自己胃口的菜;爸爸小時候最喜歡的“美食”竟是“蔥花熗鍋,炒豆腐渣”,讓人讀來先有一點心理上的阻滯,而后又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不能不說,小作者已經有些表達的功力了。
在習作結構上,小作者很注重文意的貫通,全文一氣呵成,又有多處照應,前后構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
(劉會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