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殿倫:茶山作證
在茶鄉(xiāng)貴州湄潭,有這樣一個人,他的名字與改革開放三十年有關,與湄潭日新月異的變化有關,與數(shù)十萬畝茶園有關。多少年來,中央、省部級領導初訪湄潭,必到的地方一定是他的家鄉(xiāng)——核桃壩村,必見的人一定是他——何殿倫。
2008年10月12日,核桃壩村群山靜穆,湄水無言,沉沉的悲慟壓在人們的頭,壓在一望無際的茶山上。
老支書何殿倫卻在這一天離開了人世,從此湄潭少了一張珍貴的“城市名片”。一時間,湄江河畔一片浩嘆。在其遺體告別儀式上,數(shù)千人自發(fā)前往核桃壩村為老支書送行,場面悲壯,震撼人心!
何殿倫,這個在湄潭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他是有資格讓整個湄潭為他的逝去長吁低泣的!是他,把一個窮得丁當響的小山村變成了全國聞名的小康村;是他,帶著全村人乃至全縣茶農走上茶業(yè)致富路;他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卻有著驚人的膽識與獨到的領悟能力,在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每一步進程中,都能極快地適應并對接政策、市場與經(jīng)濟,在湄潭的改革與發(fā)展中,他總能成為率先走出第一步的人。多年來,他先后獲得了“全國勞?!?、“全國十佳茶業(yè)風云人物”等諸多殊榮,并當選為十四大黨代表,被稱為“天下第一老茶農”。
“核桃壩、幾大灣,十年中有九年干;頓頓紅苕包谷飯,吃水要翻幾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進山;一年辛苦無收成,大田變成放牛山”。
這是上世紀60年代核桃壩村的真實寫照,也是核桃壩人一生擺脫不了的苦曲。
核桃壩村,位于湄潭縣城東南角,距縣城10公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核桃壩是全縣出了名的窮山村,村外的姑娘不嫁核桃壩人,村里的姑娘也不肯嫁核桃壩人,情愿往外面嫁。時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的何殿倫認為,“缺水”是核桃壩窮困的根源,要拔掉“窮根”,就只有解決水的問題。從哪里引水呢?最近的水源是湄江河,但湄江河水位遠遠低于核桃壩。時當壯年的何殿倫繞著湄江河走了幾大圈,最終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筑壩!引湄江河的水解決核桃壩“十年收成九年干”的難題。
農歷1965年冬月二十八,在何殿倫的帶領下,全村群眾冒著嚴寒,打響了改變核桃壩命運的關鍵一役——筑壩引水。寒冬臘月,天寒地凍,屋檐上的冰條都有一尺多長。但這沒有動搖核桃壩人改變命運的激情。在何殿倫的帶領下,全村人分工負責各施其職,用土辦法搬石運土筑壩,而他們用于驅寒的,就僅僅是那一鍋河岸邊熱氣騰騰的辣椒湯!在全村人團結一心的努力下,核桃壩人僅用了97天便筑起了一座長57米、寬7米、高5米,能裝12臺水能泵的堤壩。
堤壩修好的第二年,核桃壩村的糧食產量由50萬斤,一下增加到了150萬斤。從此,核桃壩人告別了“頓頓紅苕包谷飯,吃水要翻幾匹山”的生活歷史。
何殿倫從這一年起,眼光逐漸變得深邃而銳利。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場漂亮仗,事實證明,只要敢想敢干找準路子,再大的困難,也是能走過去的!
后來,頭腦靈活的何殿倫又向縣里有關部門爭取在堤壩上裝上了發(fā)電機,讓核桃壩人率先在湄潭農村用上了電燈。雖然燈光有點昏暗,但正是這盞昏暗的燈光,不斷的指引著核桃壩人邁向小康富裕的生活。
雖是深秋,走在不知何老支書走了多少回的,蜿蜒在茶園中的水泥路上,仍是滿目蔥綠,處處生機盎然。不時從蔥綠的茶園間,露出新修的黔北民居農舍,好一幅祥和寧靜、美麗富足的新農村新景象。
“沒有何老支書,就沒有核桃壩現(xiàn)在的面貌,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這么好的生活?!焙颂覊未迕襁@樣銘記著何老支書的業(yè)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腦子活泛、點子多思路廣的何殿倫坐不住了。他在心里暗暗把核桃壩村的整體情況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地下沒有礦產,發(fā)展三產更不可能。唯一能做文章的,還是面前這一畝三分地!可是靠種糧食,再勤勞苦干,也鋤不出金娃娃來??!恰在此時,省茶科所看中了何殿倫的開拓精神,提出與他合作,在核桃壩村開展茶樹良種研究,在何殿倫的認真配合與參與下,茶樹良種培育科研項目取得了成功。何殿倫眼前一亮,認準了這棵“搖錢樹”,自己率先種了3.5畝茶樹,并“強迫”另外3名大隊干部試種了2畝。也就是說,當年的核桃壩只有5.5畝茶!可時光荏苒,幾十年光陰逝去,就是當年這5.5畝茶,改寫了核桃壩村的歷史!走在核桃壩數(shù)千畝茶園中,你無法知曉哪一處才是最初的那一捧茶!也正是當年這5.5畝茶,帶出了今天湄潭16.5萬畝優(yōu)質茶園的農民致富的大產業(yè)!帶出了屢次榮獲金獎的“湄潭翠芽!”
何殿倫指導浙大學生社會實踐
翻開歷史的相簿,倒退二十年,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破釜沉舟的何殿倫!一個把一腔熱血全灑在茶業(yè)路上的硬漢子!當年黨員示范帶頭種下的5.5畝茶成功了,可是,群眾卻苦于沒有本金,眼睜睜看著致富的機會將在面前錯失而逝。人們只好又把眼光投向了支書何殿倫,在他們眼里,不管有什么困難,何支書都能幫大家解決的!面對群眾信任與焦灼的目光,何殿倫拿起筆,和有關部門立下字據(jù)——由部門幫助群眾解決資金困難,如果不成功,債務由他一家來承擔!何殿倫在多年以后說到提筆那一刻時,仍是感嘆萬千:不簽吧,就辦不成事;簽吧,那可是白字黑紙。到頭來,要用全部家當來賠的?。?!咬咬牙,也就簽了?;丶野ちR了是當然的,做做工作嘛!
籌到了首筆資金,何殿倫親自出馬,認真核審,買來了優(yōu)質茶苗發(fā)放給村民,并允許村民在第二、三年收到效益后再還付茶苗款。在何殿倫無私的幫助與辛勤的管護培育下,核桃壩的茶園面積不斷擴大,茶葉的產量也不斷增多;本來到了這個時候,何殿倫該松口氣了,然而何殿倫沒能輕松幾天——隨著產量的增加,茶葉堆積量較增,賣茶葉成了最大的難題。這時候,何殿倫把眉頭一皺,帶上干糧、背著茶葉出門了,他以一個農民的踏實與憨厚,憑袋中茶葉的優(yōu)良品質,一路走過遵義、貴陽、重慶等地,風餐露宿,每天到機關單位、車站碼頭到處推銷宣傳核桃壩的茶葉。1986年,中國評酒會在貴陽召開,何殿倫瞄準商機,帶著茶葉便直赴貴陽。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他把茶葉送到了參會人的手中。這一送,居然把核桃壩的茶葉一直送進了中南海!并引來了當時中顧委的領導前來湄潭參觀。隨后,中國人民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的專家學者們也紛紛前來考察,并撰文盛贊核桃壩茶葉?!肚笫恰冯s志刊登了署名文章《中國的地表開發(fā)起始于核桃壩》,一時間,核桃壩聲名遠播。
湄潭縣核桃壩采茶圖(胡志剛/攝)
1989年,核桃壩村榮獲中央授予的“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6年、1998年又先后兩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小康村”。在核桃壩村的陳列室里,數(shù)十塊從中央到縣鄉(xiāng)的獎牌,記錄著何老支書帶領核桃壩人奮斗的艱辛歷程。
如今,核桃壩茶園的發(fā)展已成規(guī)模,全村茶園面積達6300多畝,人均茶園面積達1.9畝,戶均茶園面積7.8畝,種茶戶從原來的4戶到如今的戶戶種茶,成為貴州省茶葉無性繁殖良種基地。村里的人均年純收入達4600多元。
盡管已過古稀之年,但何殿倫認為,雖然核桃壩茶葉已名聲在外,但那是茶葉名聲在外,而不是茶業(yè)名聲在外,建好了茶園不是最終勝利,十多年前背著茶葉進京賣茶的經(jīng)歷還在何殿倫眼前揮之不去,這讓他深刻意識到,不把茶葉產業(yè)化,那眼前的數(shù)千畝茶海,最終有可能變成其他商家的“原材料殖民地”,要讓茶農真正得益,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就要走產供銷一體化的現(xiàn)代農業(yè)之路。
為此,他下定決心帶領村中的農民,投資數(shù)百萬元,辦起了股份制茶葉加工企業(yè)。2008年6月份,“貴州湄潭核桃壩四品君茶業(yè)經(jīng)紀發(fā)展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何殿倫親自出任董事長。該公司也成了湄潭縣第一個由茶農自主經(jīng)營、自負盈虧的茶葉公司。而在該公司正式成立之前,山西太原清亮光茶葉公司就已經(jīng)向其拋出了“橄欖枝”,與其簽訂了500噸干茶葉的大單。
……
茶山作證!歷史作證!老支書何殿倫走了,但他的精神會留下來,留在茶鄉(xiāng)湄潭山山水水間,留在茶鄉(xiāng)湄潭每一片茶葉的清香里,留在茶鄉(xiāng)湄潭每一步前進的路上……
(胡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