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鄒 杰
他山之玉
文丨 鄒 杰
本文選登自《品味遵義》
他山,是一座有名氣、有文化的山。
它很偏,遠離塵世喧囂,位于余慶縣松煙鎮(zhèn)東南方向的蒲村。
它很小,也很美。山不半里,卻多奇石,回曲斜抱。
在很多人看來,他山是名勝,原因是明末清初一位學者,官至四川巡撫的錢邦芑在此隱居七年之久。
錢巡撫選擇隱居此地,也許并非如他所言此處景致如何絕佳,倒是因為歷史上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律:天下太平時,貴州不足為道,遇上多事之秋,其地位就很重要了。明亡后,貴州成為避風港,大西軍和南明王朝蜂擁而來。余慶位于貴州中部,離流亡中的南明永歷王朝也不遠,必要時出黔入川、滇、湘、桂諸省也很方便。
錢邦芑細細打量著這一小片山水:土地平曠,柳湖曉煙,和家鄉(xiāng)江南地區(qū)倒有幾分相似。
拿定主意在此隱居之后,便率門下弟子修了幾處茅房和亭子,將湖濱的一座小山,取名他山;又審時度勢刻下十八處摩崖。
先生在此開堂講學,教習當?shù)厥孔?,兼修《周易》,一時聲名遠播,更有千里負笈來者。
閑暇時,先生登山遠眺,只見四周景致,畢獻于眼,朝暉煙霞,變化出沒,俯視柳湖溪流,如纏練帶斜;已近黃昏,鐘聲隱隱從林間傳來。時局動蕩,家國何處?一種客居異鄉(xiāng)的失落感不時襲上心頭。
其實,從開始到結(jié)束,錢邦芑在蒲村的隱居生活都不平靜。對于官居巡撫的這樣一位大人物,農(nóng)民軍將領(lǐng)孫可望當然不肯放過,多次逼召,達十三次之多。被逼無奈之下,錢邦芑毅然剃度出家,法號“大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意,心情憤悶之極。
畢竟他山太小,天地太大,先生雖然傳道授業(yè),縱情山水,而時局之勢依然是他關(guān)心的頭等大事。永歷王朝權(quán)臣內(nèi)訌、人心渙散,孫可望降清之后,形勢更是急轉(zhuǎn)直下。永歷帝逃至云南、緬甸一帶。吳三桂領(lǐng)兵入緬,逼緬王交出永歷帝,后殺之于昆明。
至此,南明政權(quán)徹底結(jié)束。錢邦芑聞之大哭,繼續(xù)向西行進,寓居于云南雞足山。
晚年的錢邦芑又到了湖南衡山、寶慶一帶,受聘修地方志,著述甚豐??滴跏辏?673年)病故于寶慶,享年74歲。
他山,是一個特定時期、特定區(qū)域的文化現(xiàn)象和精神家園。
那時,來此隱居的還有鄭逢元、錢點、胡欽華等一大批前朝遺民。他們慷慨悲歌、切磋學問、培養(yǎng)人才。
一大批學者的到來,使余慶成為文化高地。
歲月流逝,三百多年過去了。蒲村的柳湖早已成了農(nóng)田,湖邊的柳樹也蕩然無存,他山之上的摩崖大都剝落不清,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金石之言,激勵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