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以快速發(fā)展,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也日趨嚴重,使收入分配問題成為一直以來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其中一個重要表現(xiàn),初次分配中勞動所得比重失衡問題成為了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中介效用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對勞動收入份額確實具有抑制效應,即人力資本的提高會導致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同時,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產出比對人力資本與勞動收入份額之間關系發(fā)揮了中介效應。
關鍵詞:人力資本;勞動收入份額;中介效應
初次分配中勞動所得比重失衡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白重恩、錢震杰(200g)測算了自1996年到2005期間,居民部門收入占比從66.83%下降到54.12%。眾多學者從多個角度對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動的進行分析,索洛(1985)的經濟結構調整論,以及后續(xù)發(fā)展形成的勞動談判能力弱化論、技術變遷論等。
還有學者對將金融危機、全球化、產品市場競爭程度等視為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占比下降的原因,其中也包括相當數(shù)量的以人力資源為切入點的研究,但所得結果卻不盡相同。本文運用中介效應,通過對人力資本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證明,人力資本通過資本產出比和勞動生產率作為中介,對勞動收入份額發(fā)揮作用。
一、理論分析
盧卡斯(Robert E.Lucas)認為人力資本同時具有內部效應和外部效應,提高人力資本可獲得生產率的提升,即為人力資本的內部效應。明瑟(Mincer)以及后來的眾多經濟學家有著相同的結論,決定人力資本對勞動生產率有決定性作用,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
二、研究方法及數(shù)據(jù)選取
1.研究方法
(1)中介變量和中介效應。
中介變量是在進行自變量x對因變量y的影響分析時,如果存在一個M,通過這個變量,x能夠影響y,則M為中介變量。Baron等將其視為一種內部機制,通過這種機制,x對y產生影響發(fā)生作用。
本文利用溫忠麟等(2004)提出的驗證一個或一個以上變量是否具有中介效應的邏輯思路,選取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產出比,將這兩個變量作為人力資本影響勞動收入份額的中介變量。
(2)面板數(shù)據(jù)
對于2008年的分地區(qū)GDP,統(tǒng)計年鑒中收入法構成項目并未進行統(tǒng)計,造成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缺失,考慮數(shù)據(jù)的可得性,并為保證研究數(shù)據(jù)的連續(xù)性,本文選取1995-2007年我國按行政區(qū)域劃分的31個省市的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本文選取固定效應模型以及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對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構建模型如下:
其中,口6度量的就是人力資本通過中介變量(M)影響勞動收入份額的中介效應。
2.變量及數(shù)據(jù)的選取
(1)勞動收入份額(LS)。以收入法對國民經濟進行核算,GDP的計算公式為: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yè)盈余,其中勞動收入份額=勞動者報酬/GDP。
(2)人力資本(Edu)。本文對于人力資本采用平均教育年限表示,不同學歷對應不同年數(shù),再根據(jù)受教育類型的人口比例為權數(shù),進行加權平均,得出人均受教育年限。
(3)資本產出比(V)。根據(jù)雷輝(2009)的計算方法,首先計算得到1995-2007年問的資本存量,再對國內生產總值也進行價格平減(除以1978年為基準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最終計算出資本產出比(V)。
三、中介效應檢驗
以人力資本為自變量,以勞動收入份額(LS)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回歸系數(shù)在α=0.0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這說明人力資本對勞動收入份額有抑制效應,同時在該結果的基礎上可以進行下一步的中介效應分析。
2.資本產出比的中介效用
應用上述檢驗過程,檢驗資本產出比是否具有中介效用。檢驗就過如下表所示,結果表明,人力資本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中,V存在中介效應,類型是完全中介效應。
四、結論
本文認為人力資本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我國近年來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現(xiàn)實情況,并通過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影響途徑,即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產出比對人力資本與勞動收入份額之間關系發(fā)揮了中介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