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航黃 君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并發(fā)肝臟真菌感染超聲表現(xiàn)1例
Ultrasonic manifestations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ombined with liver fungal infection:a case report
周 航黃 君
患者女,9歲,因“面色蒼白,食欲不佳”入院。體格檢查:呈貧血貌,余未見異常。實驗室檢查:白細胞3×109/L,血紅蛋白45 g/L,血小板16×109/L。行骨穿及免疫分型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熎陂g反復出現(xiàn)咳嗽、發(fā)熱,予以抗感染及對癥治療后病情有好轉?;?0個月時出現(xiàn)高熱伴腹痛、腹瀉;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和上腹部CT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血培養(yǎng)沃氏葡萄球菌,予抗感染治療后體溫有所下降。化療15個月后再次出現(xiàn)高熱伴腹痛、腹脹;腹部超聲示肝大,肝實質增粗,肝內見多個類圓形低回聲結節(jié),較大者直徑約15 mm(圖1A);腹部CT平掃示肝掃描層內見多個類圓形低密度影,其內部密度稍高(圖1B)。臨床考慮細菌性肝膿腫,繼續(xù)行抗感染治療?;?8個月時復查腹部超聲示肝彌漫性病變,肝內布滿點狀強回聲(圖2A);腹部CT示肝內見彌漫分布的稍高密度影(圖2B);此時患者仍有間斷發(fā)熱,在更換抗生素和積極加強原發(fā)病的對癥治療后效果仍不佳?;?9個月時患者出現(xiàn)皮膚及鞏膜輕度黃染,腹壁靜脈曲張;腹部超聲示肝彌漫性病變,門靜脈高壓(門靜脈血流為出肝方向,流速10 cm/s),脾大,少量腹水(圖3A);腹部CT示肝內見彌漫分布的高密度影,與前次檢查相比密度更高,數(shù)目增多(圖3B)。在積極對癥處理和評估出血風險后行超聲引導下肝穿刺活檢,病理見真菌孢子和菌絲。應用兩性霉素B抗真菌治療后,患者體溫下降,病情穩(wěn)定。
討論:惡性血液病患者在化療后的骨髓抑制期,由于粒細胞缺乏機體免疫力低下,極易發(fā)生肝臟深部真菌感染,其影像表現(xiàn)與其病理變化有密切關系。本例患者在化療10個月時出現(xiàn)高熱伴腹痛,但腹部超聲和CT均未見肝內病灶,這可能是由于患者處于免疫抑制期,機體白細胞很低或缺乏,對于入侵的病菌炎性反應較輕或幾乎沒有,而膿腫的形成有待于一定的白細胞在炎癥部位聚集,故此時即使肝臟有真菌感染,也不能形成膿腫。而當患者機體內白細胞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形成膿腫,CT和超聲才能發(fā)現(xiàn)病灶。
圖1 化療15個月腹部超聲和CT圖像
圖2 化療18個月腹部超聲和CT圖像
圖3 化療19個月腹部超聲和CT圖像
真菌感染需與細菌性肝膿腫的影像學鑒別點為:細菌性肝膿腫多為單發(fā),病灶較大,而肝實質真菌感染常為多發(fā),病灶較小,多不超過20 mm;細菌性肝膿腫超聲表現(xiàn)病灶部可見較厚回聲增強的膿腫壁,其內可見點片狀較強回聲,而肝真菌感染病灶無明顯包膜,其內呈低回聲。本例患者化療19個月時CT和超聲均表現(xiàn)為肝臟內彌漫性的高密度影和點狀強回聲,這可能是由于病變進一步擴大及病變部位持續(xù)的炎性細胞浸潤和肝細胞的變性、壞死而形成的鈣化灶或被纖維組織所替代??傊?,通過影像學表現(xiàn)對肝真菌感染進行快速診斷對早期治療及療效監(jiān)測有重要意義。
R445.1
B
2016-04-28)
510630 廣州市,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超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