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鄺樂
〔摘要〕本研究采用《學習動機診斷測驗》,對366名高中學生進行生涯教育課程的干預研究,試圖探究生涯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以及其作用機制和內在原理。結果發(fā)現(xiàn),生涯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促進作用,實驗組在成功動機上明顯好于控制組,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在學習動機總分、成功動機—運動場面、考試焦慮、考試焦慮—回避失敗動機上好于控制組,與控制組存在顯著差異。
〔關鍵詞〕生涯教育;學習動機;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17-0014-05
一、引言
長期以來,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高中學校對高考的升學率非常重視,忽視了對學生生涯規(guī)劃意識的培養(yǎng)。而且在學科教學中,更是缺少職業(yè)生涯教育的內容。高中生生涯規(guī)劃意識薄弱這一現(xiàn)狀,直接導致了學生在高一選科分班以及高考填報志愿的不理性、盲目和準備不充分[1]。很多學生在選科時,所依據的僅僅是個人一時的喜好和目前的成績,很少認真地去分析個人的學業(yè)能力、將來報考的專業(yè)、就業(yè)的情況和社會的需求等因素。相當一部分學生和家長功利性極強,以學科錄取率來決定學生所選擇的科目,導致選科出現(xiàn)偏差,學生到了高二高三,越學越覺得自己不適合該科目,慢慢產生了厭學情緒,影響了學習成績和未來的發(fā)展。
實踐表明,學習動機的不足與學習目標的缺失有重要的關系,學生常常因學習沒有目標,而找不到學習的動力[2]。那么,生涯教育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合理規(guī)劃自己的學涯與生涯嗎?能夠幫助高中生通過確立自己的目標,進而激發(fā)學習動機嗎?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鑒于此,本文進行了生涯教育課程對學習動機影響的實證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的高一學生386名,剔除無效被試后,實際有效被試366名,有效率為94.8%。被試年齡在16~17歲之間,樣本班級構成人數(shù)等詳細信息見表1。
(二)研究工具
1.《學習動機診斷測驗》
本研究使用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教授等1991年主修的《學習動機診斷測驗》(MAAT),用來分析和測定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動機。該測試設定4個因素作為構成學習動機的成分,并對這些因素單獨分別加以測定,即Ⅰ成功動機、Ⅱ考試焦慮、Ⅲ自我責任性、Ⅳ要求水平。其中成功動機因課題和場面而異,分為四個方面:知識學習場面、技能場面、運動場面和社會生活場面??荚嚱箲]分為促進的緊張和回避失敗動機兩個方面來測量。該測驗用折半法和重測法進行信度測定,因為受試人數(shù)眾多,在小學五年級、初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三個年級中的折半相關系數(shù)為0.83~0.89;在以上三個年級中的重測相關系數(shù)為0.79~0.86。在效度方面,以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樾耍容^學習成績高低兩極端組在本測驗各量表的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高低兩極端組除在運動場面無顯著差異外,其他各量表得分,確實存在顯著差異。
2.自編高中生涯教育校本教材
根據課程實施需要的可行性、實效性,本文作者自編了校本教材《高中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其中設置了13個核心課程項目,構建“知己”“知彼”“行動”三個核心課程版塊。
課程首先通過介紹氣質、興趣、價值觀這些方面,使學生從心理學的角度了解自己,初步嘗試探索自我。對于未來把握不準確,其根本原因在于對自我缺乏清晰的認知,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能夠做什么。俗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在真正了解自我的基礎上,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抉擇。因此,在“知己”板塊,通過心理測試、角色扮演、生涯拍賣、小組討論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嘗試了解自己,體驗到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教育方式的多種形式,增加了學習任務的趣味性。學生在課堂中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借助角色扮演活動,體驗到不同角色之間的不同立場與感受,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其次,介紹學生認識學科專業(yè)和職業(yè)種類,了解未來所面臨的教育與職業(yè)的各種選擇,明晰“要去哪里”的問題。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專業(yè)和職業(yè)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自己周圍親戚、朋友圈中所從事的行業(yè),以及父母、輿論的引導,因此學生對于專業(yè)和職業(yè)的認知是比較盲目的,很多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并非實際情況。
本課程的“知彼”板塊,由教務處相關老師提供材料,并結合往年學校高三填報志愿容易出現(xiàn)的誤區(qū),以及需要掌握的信息,詳細地呈現(xiàn)給學生,為學生了解專業(yè)和職業(yè)做好準備。
最后,落實到現(xiàn)在應該“怎么做”。在課程的“行動”板塊中,從人際關系、駕馭情緒、創(chuàng)新思維、時間管理等方面入手,通過體驗式活動,使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親身感受到新的知識與行為,并且能夠把這些習得的新行為與能力和當下的學習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明白為什么學習,怎么樣學習更有效,提高了學生有效規(guī)劃學業(yè)的能力。在實施的過程中,及時與班主任老師保持聯(lián)系,有效利用反饋與評價。當生涯教育中習得的良好的處事方式與駕馭情緒的能力,有效遷移到平時的學習任務中時,得到老師及時的反饋和評價,這樣就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研究過程和數(shù)據分析
本研究實施時間為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1月8日。在9月1日開學一周進行《學習動機診斷測驗》的前測工作,前測完畢后,正式開始生涯課程。實驗組每周一節(jié)生涯課程,從“知己”“知彼”“行動”三方面展開內容,并輔以生涯體驗活動,控制組則不做處理。生涯課程結束后,實驗組進行生涯規(guī)劃大賽,四個班級一共16名選手參加競賽,其余學生觀摩比賽。在2016年1月8日生涯課程及競賽開展完畢后,統(tǒng)一進行《學習動機診斷測驗》的后測工作。將兩次測驗數(shù)據錄入計算機,使用SPSS21.0對測驗數(shù)據進行分析。
三、研究結果
根據全體被試在《學習動機診斷測驗》前后測的得分,我們可以看出,經過生涯教育后,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學習動機、成功動機、考試焦慮等方面的前后測得分之差僅從數(shù)值上來看是有差異的。接下來,我分析這些方面是否存在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統(tǒng)計方法采用前測后測的差值做t檢驗,也可以用協(xié)方差分析來做,最終同時采用這兩種方法來做檢驗。
1.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動機測驗總分前后測差異比較
分別以后測學習動機總分、后測成功動機、后測考試焦慮、后測自己責任性、后測要求水平為因變量,以各項對應的前測分數(shù)為協(xié)變量,以組別為自變量進行協(xié)方差分析,結果分別為F(1,363)=10.206,p<0.01;F(1,363)=7.090,p<0.01;F(1,363)=10.701,p<0.01;F(1,363)=3.210,p>0.05;F(1,363)=0.773,p>0.05。與t檢驗的結果是一致的。由表2的t檢驗結果可知,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學習動機總分上有顯著差異,在經過生涯課程和競賽輔導之后,實驗組在學習動機上有了明顯的提高,能夠逐漸認清自己的學習目標,把握學習方向,對學習更有動力,更能有效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生活。
2.實驗組與控制組成功動機前后測差異比較
成功動機是測定追求成功的動機強度,由知識學習場面、技能場面、運動場面和社會生活場面4個部分組成。分別以后測知識學習場面、后測技能場面、后測運動場面、后測社會生活場面為因變量,以各項對應的前測分數(shù)為協(xié)變量,以組別為自變量進行協(xié)方差分析,結果分別為F(1,363)=1.122,p>0.05;F(1,363)=0.843,p>0.05;F(1,363)=13.267,p<0.01;F(1,363)=3.862,p>0.05。與表3的t檢驗結果一致。
實驗組在成功動機上要明顯優(yōu)于控制組,比控制組更有對成功的追求。成功動機—運動場面是指和運動、體育等課題相關的成功動機,在運動場面上,實驗組和控制組有顯著差異,說明在有關運動、體育等場面上,實驗組成功動機的改善或進步要優(yōu)于控制組。
3.實驗組與控制組考試焦慮前后測差異比較
本測驗的考試焦慮分為促進的緊張和回避失敗動機兩方面,回避失敗動機是指對考試的不安帶來過度緊張,想要回避失敗,是一種消極的動機,具有阻礙學習的傾向。分別以后測促進緊張、后測回避失敗得分為因變量,以各項對應的前測分數(shù)為協(xié)變量,以組別為自變量進行協(xié)方差分析,結果分別為F(1,363)=2.896,p>0.05;F(1,363)=5.985,p<0.05。與表4的t檢驗結果一致。
實驗組和控制組在考試焦慮和考試焦慮—回避失敗動機上有顯著差異,說明在考試的焦慮程度上,實驗組要優(yōu)于控制組,能比較好地掌控自己的焦慮程度,調節(jié)好在考試中對阻礙發(fā)揮實力的緊張程度,不畏懼失敗。
四、討論
(一)高中生學習動機概況
根據測試分數(shù)可知,高中學生整體的學習動機、成功動機和考試焦慮都處于中等的水平。本研究中的這所學校是四星級示范高中,在當?shù)貙儆谳^好的學校,能夠進入該校的高一學生,都屬于原來在初中成績一流的學生。因此,學生的學習動機在中等的水平,考試焦慮也適中。當這些學生進入高中之后,希望能在新的環(huán)境中依然保持初中較好的學習狀態(tài),取得一個好成績。所以,他們的成功動機水平也處于中等,期望在接下來的高中學習生活中嶄露頭角。在這個群體中實施生涯教育,是為了在已有的基礎上,能夠更進一步,看看是否能錦上添花、好上加好,對學習動機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二)生涯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
在進行生涯教育之后,實驗組在成功動機上明顯好于控制組,有極其顯著的差異;在學習動機總分、成功動機—運動場面、考試焦慮、考試焦慮—回避失敗動機上好于控制組,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
1.對學習動機總的影響
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學習動機總分的改變上存在顯著差異,表明實驗組在學習動機的改善上要優(yōu)于控制組,實驗組比控制組對學習更有熱情,更有動力。他們的學習更多的是由于內在動機的驅使,包括自己的求知欲、價值觀、興趣等方面。較之控制組,他們學習是因為喜歡這一活動,能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享受為自己的目標努力而產生的成就感。這符合自我決定理論的觀點,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類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中的能力感和自主性構成了理解內在動機的基礎。在人們體驗到能力感之前必須先體驗到自主感。因此,生涯教育通過引導學生自己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目標與學習生涯,并在學生為之努力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掌控性,使學生感受到對學習是有掌控力的,長此以往能夠增強自身的能力。滿足了學生的能力感和自主性,進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2.對成功動機的影響
成功動機是測定追求成功的動機強度,由知識學習場面、技能場面、運動場面和社會生活場面四方面組成。實驗組在成功動機上要明顯優(yōu)于控制組,比控制組更有對成功追求的動機。成功動機—運動場面是指和運動、體育等課題相關的成功動機,在運動場面上,實驗組和控制組有顯著的差異,說明在有關運動、體育等場面上,實驗組的成功動機要優(yōu)于控制組。
生涯教育注重社會實踐與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和探索,因此在運動場面上,實驗組要明顯好于控制組。而且高中生涯教育在生涯課程的基礎上,開展了競賽輔導,激發(fā)學生的成功動機。一些研究表明,競爭與合作的科學利用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也有一定的影響[3-4]。生涯規(guī)劃大賽不同于學習競賽,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當學生認為自己有競爭能力時,就會積極活動,爭取成功,進而滿足學生的附屬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而且生涯規(guī)劃大賽提倡小組合作,團結互助,共同努力備賽,提高小組的整體水平。有效地將競賽和合作有機的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3.對考試焦慮的影響
學生在學習和參加考試時,對結果的關心程度是不同的。研究表明,考試焦慮(即擔心會不會失?。绊憣W習成績。但是,考試時適當?shù)慕箲]會促進學習。因此,本測驗中考試焦慮分為促進的緊張和回避失敗動機兩項。回避失敗動機是指對考試的不安帶來過度緊張,想要回避失敗,是一種消極的動機,具有阻礙學習的傾向。實驗組和控制組在考試焦慮和考試焦慮—回避失敗動機上有顯著差異,說明在考試的焦慮程度上,實驗組要優(yōu)于控制組,能比較好地掌控自己的焦慮程度,調節(jié)好在考試中對阻礙發(fā)揮實力的緊張程度。
生涯課程在“行動”版塊中,安排了一些“掌控情緒”“合作與競爭”“時間管理”等課程,使學生在活動體驗的過程中,學會正確看待學習,不畏懼考試,能夠直面失敗,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就競賽輔導這方面來看,在競賽的過程中,學生們一起尋找目標、鎖定目標、探尋通向目標的有效路徑,最后評估實現(xiàn)的可能性。歷時一個月的籌備,時間比較充裕,又是團隊合作的形式進行的,學生為比賽做了充分的準備,可以說就算最后沒有獲得第一名,也沒有遺憾。所以最終,在考試焦慮、考試焦慮—回避失敗動機上,實驗組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
五、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高中生涯教育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促進作用。實驗組在成功動機上明顯好于控制組,有極其顯著的差異;在學習動機總分、成功動機—運動場面、考試焦慮、考試焦慮—回避失敗動機上好于控制組,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
(二)教育建議
由研究可知,高中生涯教育課程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促進作用,因此,在高中開展生涯教育是符合學生心理特點,順應學生心理需求,能夠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適應環(huán)境能力、明晰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教育。我由此總結了開展高中生涯教育的幾點建議。
1.繼續(xù)完善生涯教育的課程體系
進一步完善生涯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通過不斷的實踐,挑選出最適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最能夠聯(lián)系社會實踐的課程,并適當加入一些樹立學習目標和改善學習方法的章節(jié),形成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與體驗式活動中,發(fā)展學生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自我、了解自我,合理規(guī)劃生涯的素養(yǎng)。
2.強化生涯教育教學案例的研究
強化生涯教育教學案例的研究,開展教學研討,收集和積累典型的活動案例,尤其是學生反響強烈的活動過程、活動體會和活動建議,以及能夠遷移到其他學科教學中去的活動,最終形成可供教師參考的以體驗式教學為特色的系列化教學案例。
3.調動學科教師積極性,加強學科滲透
充分調動學科教師的積極性,從語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入手,將生涯教育內容融入相關學科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多方面了解自身的人格、興趣、價值觀和能力,幫助學生獲得較全面的與學科相關職業(yè)的信息,加強學生對學科學習的動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增強學生的職業(yè)意識與職業(yè)素養(yǎng)。
4.豐富各種類型的實踐體驗活動
生涯教育區(qū)別于學科教育的關鍵所在,在于它的實踐性,因此需要加大力度開展豐富的實踐體驗活動,豐富生涯教育的內涵。
假期社會實踐利用假期,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參觀一些企事業(yè)單位,或者與相關人士交流、座談,幫助學生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一些職業(yè)。通過近距離的觀察,了解這些職業(yè)的特點,以及這些職業(yè)在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專業(yè)素養(yǎng)或能力等。通過實踐,增強學生對職業(yè)和自身興趣愛好的認識程度,減少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的盲目性。
重視體驗式教育活動和生涯規(guī)劃大賽。充分利用社團活動或者其他業(yè)余時間,繼續(xù)開展體驗式教育活動和生涯規(guī)劃大賽,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使學生有所感悟,并能聯(lián)系自身實際,讓生涯規(guī)劃更加有效。
家校合作,開展主題班會。組織別開生面的班會課,讓職業(yè)介紹進課堂??梢酝ㄟ^“我的家庭職業(yè)樹”“我看××職業(yè)”等主題班會,使學生通過了解父母、親戚等的職業(yè)現(xiàn)狀,幫助學生明晰自己的職業(yè)目標。也可以邀請其中的家長“原型”現(xiàn)身說法,介紹他的職場心路,近距離地“接觸”到未來職場,為打造精彩人生播下種子。
以研究性學習為載體,開展生涯教育主題研究。在班級中,以6人小組為單位,針對生涯教育的某一主題,在相關教師或家長的指導下,開展自主的研究性學習,并對研究結果進行展示和匯報。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研究問題、探索問題成因,并能積極展示出來的能力。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重點資助課題“基于高中生心理特點的職業(yè)生涯教育的實踐研究”(B-a/2013/02/04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蔡新操. 高中生生涯教育對學生學習動機影響的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15,24:12-18.
[2]陳巍. 中國大學生職業(yè)可能自我研究述評[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9):12-15.
[3]顧雪英等著.當代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汪鳳炎,燕良軾. 教育心理學新編[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1.江蘇省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無錫,214000;2.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無錫,214000)
編輯/劉 揚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