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菊紅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1
兒科是臨床重要科室,主要是對小兒常見病進行治療和護理。由于兒科患兒的臨床特點,在實際的護理過程中和其他科室也有著較大不同[1]。例如患兒會對護士出現(xiàn)懼怕感,同時小兒病情變化較快,也無法通過語言準確表述自身病情。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小兒護理工作往往有著較大困難,也對護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本文分析了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能夠取得的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兒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在2017年1月1日到4月30日,在兒科收治的30例患兒,將其設置為對照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1-6歲,平均3.28±2.72歲。在疾病類型上,肺炎3例、小兒腸炎3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支氣管炎14例。另需收集2017年2月1日到5月30日內(nèi)收治的30例患兒,將其設置為觀察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為2-5歲,平均3.31±1.69歲。在疾病類型上,肺炎4例、小兒腸炎4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支氣管炎12例。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一般資料分析后顯示,其差異均不顯著(P>0.05)。
1.2 護理方法
對兩組患兒均需使用常規(guī)方法護理。在臨床護理時可使用常規(guī)心理護理、健康指導、環(huán)境護理和飲食護理等方法護理。觀察組需在此基礎上實施肢體語言溝通的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 對護士進行培訓。為了更好的起到肢體語言溝通的護理效果,首先需對護士進行培訓??刹扇≈v座或是護士長宣教的方法進行培訓[3]。讓護士全面并且系統(tǒng)的掌握到肢體語言溝通的護理方法。尤其是要對以往護理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并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從而對肢體語言溝通中出現(xiàn)的各類細節(jié)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預防。同時也可定期的在科室中對護理質(zhì)量進行總結(jié),尤其是可對臨床護理時出現(xiàn)的疏漏進行總結(jié)和分析,以期不斷改善護理質(zhì)量。
1.2.2 和患兒進行溫柔的溝通。由于小兒的特點,在臨床護理時往往會因為不熟悉護理環(huán)境或是對護士感到陌生,而出現(xiàn)較嚴重的恐懼和焦慮心理。這些心理狀態(tài)會對臨床護理造成較大影響。因此護士需要和患兒進行全面性的溝通。在溝通時,需要隨時保證到面帶微笑,眼神也需盡量溫柔,熱情和藹的和患兒交流。尤其是可采取一些肢體活動拉近距離。例如輕輕擁抱和撫摸頭部,讓患兒能夠感受到母親一般的溫暖,從而有著更高的護理依從性。如有必要,也可以和患兒家長進行交流,了解其日常生活習慣和愛好等。針對這些信息,可在日常交流中盡量和患兒交流一些其感興趣的內(nèi)容,更快的拉近距離。
1.2.3 通過患兒行為進行臨床護理。肢體動作也是反映出自身病情的重要方式。因此護士在臨床護理中,也需對患兒的日常行為等進行詳細和嚴密的觀察,并通過其動作更好的分析患兒感受,從而對其實施更加有針對性的護理。本文中,護士需要對患兒的皺眉、哭鬧、坐立不安等行為進行相應的觀察以及分析。并可對已經(jīng)有著語言能力的患兒進行鼓勵,盡量讓其說出自身感受,從而可起到更加有針對性的護理效果。例如對出現(xiàn)了這些情況的患兒,可以進行撫觸和輕拍,從而降低其焦慮以及恐懼等心理,讓患兒在安穩(wěn)的環(huán)境中接受護理,提升其依從性。
1.3 研究標準。本文中需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的依從率、家長滿意程度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依從性上,依從:患兒可以積極并且全面的配合護理中所有工作,在護理中情緒平穩(wěn)。較依從:患兒雖可較好配合護理工作,但情緒并不平穩(wěn),出現(xiàn)輕微哭鬧情況。不依從:在護理中患兒出現(xiàn)大哭大鬧情況,無法配合任何護理工作。依從率=(依從+較依從)/所有患兒。在家長滿意程度上,可使用我院資質(zhì)的滿意程度評分表進行評價,滿分為1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應用檢驗和率(%)分析計數(shù)資料,可使用t檢驗和(±s)分析計量資料,若數(shù)據(jù)差異顯示為(P<0.05),則表示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觀察組依從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依從率80%,差異顯著(=7.688,P=0.006)。觀察組家長滿意程度評分7.29±2.71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家長滿意程度評分5.21±1.34分,差異顯著(t=3.768,P=0.00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3%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33%,差異顯著(=6.548,P=0.011)。
3.討論
有較多臨床研究顯示,患兒在臨床就診時往往會出現(xiàn)較嚴重的焦慮和恐懼心理。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則會導致臨床護理效果降低,甚至可能會導致其出現(xiàn)諸多并發(fā)癥等,對患兒身體健康會造成更大影響[4]。
而通過肢體語言溝通的方式,則能夠較好的改善這一情況。護士通過肢體語言溝通,能讓患兒的焦慮和恐懼心理得到明顯降低,并可讓患兒在臨床護理時有著較高的舒適感,這對護理依從性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5]。
本文通過實證研究后也顯示,通過肢體語言溝通的方式,可明顯提升患兒護理依從率和家長滿意程度評分。并可明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較高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昕玲.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臨床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9):92-93.
[2] 謝新曲.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36):7736.
[3] 桑廣麗.肢體語言溝通用于小兒護理的臨床價值探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2):209-209.
[4] 李國花.小兒護理過程中采用肢體語言溝通的臨床應用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7,23(5):143-144.
[5] 張寶煥.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