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茹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多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導致的一種綜合性疾病,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猝死,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并且具有容易反復發(fā)作的特點[1]。溶栓治療是早期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較早的發(fā)現(xiàn)與治療能夠及時疏通患者血管,恢復冠脈血流量,減輕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改善患者的預后,緩解病情[2]。本文主要探討溶栓前肝素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當作研究對象,并根據(jù)隨機分配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在30-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23±6.79)歲;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在31-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81±7.12)歲。所有患者的年齡和性別等一般臨床資料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該實驗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允許,并且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3]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治療方法包括:要求患者臥床休息,并及時進行吸氧治療;定期對患者進行心電圖、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電解質(zhì)、凝血酶原時間、心肌酶以及腎功能檢查;溶栓治療:患者口服腸溶阿司匹林75mg,每天一次;將150萬U的尿激酶加入到100ml的生理鹽水配成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30min內(nèi)完成滴注;然后進行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5000U,每12h注射一次,持續(xù)1周。
觀察組患者在溶栓治療之前先進行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治療。其余治療方法均與對照組相同。
連續(xù)治療5天。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況以及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其中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絞痛以及死亡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71.11%,觀察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88.89%,觀察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增高(P<0.05)。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為37.78%(包括心律失常3例、心功能不全5例、心絞痛4例、死亡5例),觀察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13.33%(包括心律失常1例、心功能不全2例、
心絞痛1例、死亡2例),觀察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P<0.05)。
3.討論
冠狀動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會造成血小板的聚集,形成血栓,從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急性心肌梗死。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溶栓的方法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屬于一種活性蛋白質(zhì),其作用是促使纖溶酶原轉(zhuǎn)變?yōu)槔w溶酶,從而溶解纖維蛋白,進而使血栓溶解,能夠降低心肌的損傷程度,具有心肌保護作用,是臨床上首選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藥物[4]。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中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效果顯著。低分子肝素有抗凝血酶Ⅲ的作用,能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減少血栓的形成。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進行肝素治療,能控制患者血栓的生成,對患者的溶栓治療效果顯著[5]。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療前用肝素治療對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具有顯著的提高作用,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鎖龍,何博生,胡小霞.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臨床效果探討[J]. 當代醫(yī)學,2014,(20):133-134.
[2]李忠賢. 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效果觀察與分析[J]. 臨床醫(yī)學,2014,(05):54-55.
[3]錢錦濤,孔質(zhì)彬.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急診溶栓治療的效果分析[J]. 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23):229-230.
[4]羅福如,劉福松,唐志斌,等.低分子肝素聯(lián)合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 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15):51-53.
[5]夏月華. 急性心肌梗死急診溶栓治療的臨床效果探討[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35):36-37.